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大意·一、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P4

  ..续本文上一页卷八说:

   “释道猷,吴人。初为生公弟子,随师之庐山。师亡后,隐临川郡山,乃见新出《胜鬘经》,披卷而叹曰:先师昔义,暗与经同。但岁不待人,经集义后,良可悲哉!因注《胜鬘》以翊宣遗训。凡有五卷,文烦不行。宋文筒问慧观,顿悟之义,谁复习之?答云:生弟子道猷。即敕临川郡,发遣出京。既至,即延入宫内。大集义僧,命猷伸述顿悟。时竞辩之徒,关责互起。猷既积思参玄,又宗源有本,乘机挫锐,往必摧锋。帝乃抚几称快。”

   《高僧传》卷八说:“释法瑗,姓辛,陇西人。……瑗幼而阔达,倜□傥殊群。路见贫寒,辄脱衣为惠。初出家,事渠州沙门竺慧开……后东适建业,依道场慧观为师。笃志大乘,傍寻数论。……后入庐山,守静味禅。澄思五门,游心三观。……后文帝访觅述生公顿悟义者,乃敕下都。使顿悟之旨,重申宋代。”使顿悟之说与修禅相结合。

  (十三)玄高、宝云、慧观的修禅

   随佛驮跋陀罗受学禅法的,有玄高、宝云、慧观等名僧。然而以习禅独擅美名者,则为玄高。如《高僧传》卷十二说:

   “释玄高,姓魏,本名寻育,冯翊万年人也。……既背俗乖世,改名玄高。……受戒已后,专精禅律。闻关右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师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高徒众三百,往居山舍,神情自若,禅慧弥新。”

   释宝云,未详氏族,传云凉州人。少出家,精勤有学行。于东晋隆□安初往西竺求法,亲拜圣迹,遍学梵书。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备解。后还长安,随佛驮跋陀罗禅师学习禅观。安止京都道场寺时,众僧以云志力坚猛,弘道绝域,莫不披襟音问,敬而爱焉。云译出新《无量寿经》等。晚出诸经,云所治定。华梵兼通,音训允正。云之所定,众咸信服。云性好幽居,以保闲寂。遂适六合山寺。又译《禅本行赞经》等。山多荒民,俗好草窃,云说法教诱,多有改悟。礼事供养,十室而九。以元嘉二十六年(449)终于山寺,春秋七十有四。

   释慧观,俗姓崔,清河人。十岁便以博见驰名。弱年出家,游方受业。与宝云为友,从慧远、罗什学。又从佛驮跋陀罗咨询禅要。慧观风神秀雅,思入玄微。时人称之曰:“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肇第一。”故向他求法问道者,日不空筵。

   在这同一时期,精于禅法而驰名于世的,还有智严、慧觉、罽宾沙门昙摩密多,西域沙门僵良耶舍,天竺水少门僧伽达多、僧伽罗多哆等。都是兼明三藏,而以禅门为专业,明悟超群,数日入定,正受三昧。大弘禅业,以禅定知名于世者,具载《名僧传抄》、《高僧传》中,不一一备举了。

  (十四)宝志是祖师禅的肇始者

   据《高僧传》所说,宝志(亦作保志)是一位神异莫测的异人,示现的灵迹甚多。他少年出家,即师事钟山道林寺僧俭,专修禅观。《高僧传》卷十一说:

   “释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为和尚,修习禅业。至宋泰始(466 —471)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480—482)中,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土士庶,皆敬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明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梁武帝)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及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狭一至于此。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志自是多出入禁内。……志知名显奇,四十余载。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至天监十三年(514)冬,于台后堂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日,无疾而终。尸骸香软,形貌熙悦。临亡,自燃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庆即启闻。上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箪。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敕陆 制铭辞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遗像,处处存焉。初志显迹之始,年可五六十许,而终亦不老。人咸莫测其年。有徐捷道者,居于京师九日台北,自言是志外舅弟,小志四年。计志亡时,应年九十七。”

   宝志于生活起居,行住坐卧,都无定相,变幻莫测,示现灵迹之事很多,所说隐语,都成应验。其答梁武帝所问,俱为祖师禅的机锋,如涂毒鼓、太阿剑,闻之者丧,婴之者断,不可以心思意解者。梁武帝一日问志西元:“弟子烦恼未除,何以治之?”答云:“十二(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又问十二之旨。答云:“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又问:“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答云:“安乐禁(识者以为禁者止也,至安乐时乃止耳)。”其辞旨隐没难解,类皆如此。

   宝志还作有《大乘赞》十首,《十四科颂》十四首,《十二时颂》十二首。辞意内涵,与后时禅宗旨趣多所冥符,禅宗门下诸祖师多有引用者。故说宝志之倡导教化,已开祖师禅之先河,实不为过。

  (十五)傅翕写出了大乘禅的《心王铭》

   与宝志同时的清信士名傅翕者,自号当来下生善慧大士,于松山顶,躬耕而居之。乃说一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人盗菽麦瓜果,大士见之,即与篮笼盛去。日常佣作,夜则行道。见释迦、金栗、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自言“我得首楞严定”(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梁大通六年(534)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致书于梁武帝。书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欲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亡相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为百姓,俱禀六斋。今闻皇帝崇法,欲伸论义,未遂襟怀;故遣弟子傅睢告白。”(同上)

   武帝览书后,迎住建业。有所咨问,大士答者,多属禅门旨趣的机锋语句。梁武帝请大士讲《金刚经》,大士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宝志曰: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志公曰:“大士讲经竟。”又一日,正讲经时,武帝至。大众皆起,大士端坐不动。近臣报曰:“圣驾在此,何不起立?”大士曰:“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陈太建元年(569)己丑四月二十四日,大士示众曰:“此身甚可厌恶,众苦所集,须慎三业,勤修六度。若堕地狱,卒难得脱,常须忏悔。”又曰:“……《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兜率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也。”言讫趺坐而终,寿七十三。示意为弥勒菩萨示现,世人称之为傅大士。

   大士曾创设轮藏,如《神僧传》卷四说:

   “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从劝世人,有发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以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于此。”

   至舍宅建寺,施家资为众生,供养三宝,预示悬知等事甚多,这里不具录。大士著有《心王铭》,对禅宗意趣的影响甚为深远。兹抄录全文如下。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

  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彼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沈。

  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离空,能凡能圣。

  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沈。

  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禅菩萨,了此本心。

  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即心即佛的禅宗旨趣,辞句中透露无余,有缘遇者,也许当下把著鼻孔!

   除上来所举历代传译和弘倡禅法的大德祖师外,在《高僧传》卷十一《习禅篇》有传的二十一人,附见的十一人;《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亦说“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者十人”。不见僧传,而在别的佛教著述中提到的修习禅法的人也还不少。这些,都说明了达磨没有来中国以前,中国已经有禅学在流传,从小乘禅到大乘禅以至祖师禅,以发展的轨迹隐然可寻。所以在达磨来中国以前,只能说没有奕叶传灯的禅宗,但禅学的传译倡导和修习,还是由无而有,由有而熏修法备,遂步兴盛发展起来。

  

  

《禅宗大意·一、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