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P2

  ..续本文上一页  诸法亦如是

   生时无从来  灭时无所至

   如彼龙心力  而有阴云现

   不从龙身出  亦不余处来

   而此大阴云  雨流满世界

   然后乃消灭  亦无有去处

   如云无来去  诸法亦如是

   生时无从来  灭时无所去

   如壁上画人  不在一一彩

   亦不在和合  壁中亦复无

   画师所亦无  画笔中亦无

   不从余处来  而因和合有

   和合散则无  诸法亦如是

   有时无从来  无时无所去

   灯炎不在油  亦不从炷出

   亦不余处来  而因油炷有

   因缘尽则灭  灭时无去处

   诸法来去相  皆亦复如是

  复有四法。能净尸罗。所谓。

   能自思量身  不自高下他

   此二无所得  心猗无有慢

   观诸法平等  是四净尸罗

  能自思量者。行者作是念。我身不净无常死相为何所直。如是念已。即不自高下于他人。信解身及他无我我所故无所得。猗者。得如是法故。心轻柔软堪任受法。以此猗乐心不自高。观诸法平等者。以空观有为无为法一切悉等无上中下差别。如说。

   若当因于下  而有中上者

   下不作中上  云何因下有

   下自作下者  中上先定有

   若当因于中  而有下上者

   中不作下上  云何因中有

   中自作中者  下上先定有

   若当因于上  而有中下者

   上不作中下  云何因上有

   上自作上者  中下先定有

   因下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应因于下

   若先定无者  云何成中上

   因中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应因于中

   若先定无者  云何成下上

   因上不得作  不因亦不得

   若先定有者  不应因于上

   若先定无者  云何成中下

  复次以空一相故。观诸法皆平等众生亦如是。如说。

   智者于空中  不说分别相

   空一而无异  能如是见空

   是则为见佛  佛不异空故

   说言诸佛一  一切众生一

   一切法一法  无上中下别

   一切佛世尊  离自性他性

   一切诸众生  亦离自他性

   一切法亦尔  离自性他性

   以是因缘故  是故名一相

   有诸佛则非  无诸佛亦非

   有诸众生非  无诸众生非

   有诸法则非  无诸法亦非

   离于有无故  名之为平等

   一切佛世尊  众生及诸法

   一切不可取  名诸法平等

   一切佛众生  及法无差别

   不可分别故  名之为平等

   诸佛与众生  并及一切法

   入生住灭中  寂灭无所有

   亦无所从来  亦复无所去

   以无来去故  名之为平等

   诸佛与众生  并及一切法

   悉皆无所有  过一切有道

   此三非是等  亦复非非等

   非等非非等  非非等不等

   如是说诸法  皆等无差别

  复有四法。能净尸罗。如说。

   善能信解空  不惊无相法

   众生中大悲  能忍于无我

   如是之四法  亦能净尸罗

  行者了达诸法无自性无他性故。名为信解空。如说。

   一切所有法  终不自性生

   若从众缘生  则应从他有

   不从自性生  云何从他生

   自性已不成  他性亦复无

   若离自性生  则无有自性

   若离于自性  则无有自相

   自性自性相  不以合故有

   不以散故无  二定有则无

   他不能生法  自亦不能生

   自他亦不能  离二亦不生

   若无有自者  云何从他生

   离于世俗法  则无有自他

   若他从他生  他即无自体

   无体则非有  以何物生他

   以无自体故  他生亦复无

   四种皆空故  无法定生灭

  不惊无相者。信乐远离诸相故不惊。如说。

   一切若无相  一切即有相

   寂灭是无相  即为是有法

   若观无相法  无相即为相

   若言修无相  即非修无相

   若舍诸计着  名之为无相

   取是舍着相  则为无解脱

   凡以有取故  因取而有舍

   离取取何事  名之以为舍

   取者所用取  及以可取法

   共离俱无有  是皆名寂灭

   若法相因成  此即为无性

   若无有性者  此即无有相

   若法无有性  此即无相者

   云何言无性  即名为无相

   若用有与无  亦遮亦应听

   虽言心不着  是则无有过

   何处先有法  而后不灭者

   何处先有然  而后有灭者

   此有相寂灭  同无相寂灭

   是故寂灭语  及寂灭语者

   先来非寂灭  亦非不寂灭

   亦非寂不寂  非非寂不寂

  众生中大悲者。众生无量无边故。悲心亦广大。复次诸佛法无量无边无尽如虚空。悲心是诸佛法根本。能得大法故名为大悲。一切众生中最大者名为佛。佛所行故名为大悲。忍无我法者。信乐实法故。诸佛皆一涅槃道故。名为无我法。若入此法中心则不忍。如小草入火则烧尽。若真金入火能堪忍无失如是。若凡夫人不修习善根入无我中不能堪忍即生邪疑。是菩萨无量世来修习善根智慧猛利诸佛护念。虽未断结使入无我法中心能忍受。无我法者阴界入十二因缘等诸法是。破我因缘如先说。是故欲净尸罗。当行此四法。复次。

   有四破尸罗  而似持尸罗

   行者当精进  自制慎莫为

  宝顶经迦叶品中。佛告迦叶。四种破戒比丘似如持戒比丘。何等四。迦叶。有比丘。于经戒中尽能具行而说有我。迦叶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复次迦叶。有比丘。诵持律经守护戒行。于身见中不动不离。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复次迦叶。有比丘。具行十二头陀。而见诸法定有。是名破戒似如持戒。复次迦叶。有比丘。缘众生行慈心。闻诸行无生相心则惊畏。是名破戒似如持戒。迦叶。此四破戒人似如持戒。复次。

   世尊之所说  沙门有四品

   应为第四者  远离前三种

  迦叶品中说四种比丘者。应学第四沙门。不应为三。何等为四。佛告迦叶。有四种沙门。一者形色相沙门。二者威仪矫异沙门。三者贪求名利沙门。四者真实行沙门。云何名为形色相沙门。有沙门形沙门色相。所谓着僧伽梨剃除须发。执持黑钵。而行不净身业不净口业不净意业。不求寂灭。不求善。悭贪懈怠行恶法。破戒不乐修道。是名形色相沙门。云何威仪矫异沙门。具四种威仪。审谛安详趣得衣食。行圣种行。不与在家出家和合。少于语言。以是所行。欲取人意心不清净。如此威仪不为善。不为寂灭。而见诸法定有。于空无所有法畏如堕坑。见说空者生怨家想。是名威仪矫异沙门。云何为贪求名利沙门。有沙门虽强能持戒。作是念。云何令人知我持戒。强求多闻。云何令人知我多闻。强作阿练若法。云何令人知我是阿练若。强行少欲知足远离。云何令人知我少欲知足行远离法。非为厌离心故。非为灭烦恼故。非以求八直圣道故。非为涅槃故。非度一切众生故。是名求名利沙门。云何真实行沙门。有沙门尚不贪惜身。何况惜名利闻诸法空无所有。心大欢喜随说而行。尚不贪惜涅槃而行梵行。何况贪惜三界。尚不着空见。何况着我人众生寿者命者知者见者见。于诸烦恼中而求解脱。不于外求。观一切法本来清净无垢。此人但依于身不依于余。以诸法实相尚不贪法身。何况色身。见法离相不以言说。尚不分别无为圣众。何况众人。不为断不为修习故。不恶生死不乐涅槃无缚无解。知诸佛法无有定相。知已不往来生死亦复不灭。迦叶。是名随真实行沙门。迦叶。汝等应勤行真实行。沙门莫为名字所害。复次。

   不为王等法  而持于尸罗

   亦不依生等  而持于尸罗

  行者欲净尸罗。不应为王等法。王等法者。佛为净德力士说。善男子。菩萨尸罗者。乃至失命因缘犹不破戒。不期为国王故持戒。不期生天故持戒。不期为释提桓因不为梵天王不为富乐自在力故持戒不为名闻称赞故。不为利养故持戒。不为寿命故。不为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资生物故持戒。不依生等法者。不为生天人持戒。不自依持戒。不依他持戒。不依今世持戒。不依后世持戒。不依色不依受想行识不依眼不依入不依耳鼻舌身意故持戒。不依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持戒。不为得脱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恶道故持戒。不为畏天中贫故持戒。不为畏人中贫故持戒。不为畏夜叉贫故持戒。问曰。若不为如此等法者。为何法故持戒。答曰。

   为欲令三宝  久住故持戒

   为欲得种种  利益故持戒

  三宝久住者。为不断佛种故持戒。为转*轮故持戒。为摄圣众故持戒。为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持戒。为度一切众生故持戒。为令一切众生得安乐故持戒。为令众生到安乐处故持戒。为修禅定故持戒。为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故持戒。是事如净德经中广说。

   菩萨能如是  成就于尸罗

   不失于十利  及余种种利

   亦复不堕于  四难处邪道

   不得四失法  不值四坏法

   又得不欺诳  诸佛等四法

   能过堕地狱  十事诸怖畏

  不失于十利者。不失常为转轮圣王。常于彼中不失不放逸心。不失常作释提桓因。常于彼中不失不放逸心。常不失求诸佛道。常不失诸菩萨所教化事。常不失乐说辩才。常不失种诸善根福德满足所愿。常不失为诸佛菩萨贤圣所赞。常不失疾能具足一切智慧。是为十。种种利者。于种种功德不退失。如经中说。菩萨善守持戒。常为诸天所赞。诸龙王善护诸人供养。常为诸佛所念。常为世间大师。愍念众生。不堕四难处等邪道者。菩萨能如是成就尸罗者。不堕四难处。一不生无佛处。二不生邪见家。三不生长寿天。四不堕一切恶道。得四不失法者。一不失菩提心。二不失念佛。三不失常求多闻。四不失念无量世事。不值四坏法者。一不值法坏。二不值刀兵。三不值恶毒。四不值饥饿。得四不诳法者。一不欺诳十方诸佛。二…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明正理门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