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破一切诸怖畏事。如经说。汝诸比丘阿练若处。若在树下若在空舍。或生怖畏。心没毛竖者。汝当念我是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念时怖畏即灭。大胆名心不怯弱决定求道。如说。
比丘住空闲 当以心胆力
除灭诸怖畏 念佛无畏者
若人自起业 怖畏不得脱
不怖亦不脱 怖则失正利
如是知不免 而破余利者
则行小人事 比丘所不应
若有怖畏者 应畏于生死
一切诸怖畏 生死皆为因
是故行道者 欲脱于生死
亦救于他人 不应生怖畏
如佛离怖畏经中说怖畏法。有沙门婆罗门。住阿练若处。应如是念。以不净身业故。不净口业故。不净意业故。念不清净故。自高卑人故。懈怠心故。妄忆念故。心不定故。愚痴故怖畏。与此相违。身业清净等则无怖畏。又佛为郁伽长者说。出家菩萨在阿练若处。应作是念。我何故在此。即时自知。欲离怖畏故。来至于此。怖畏于谁。畏众愦闹。畏众语言。畏贪欲嗔恚愚痴。畏憍慢恚恨嫉他利养。畏色声香味触。畏五阴魔。畏诸愚痴障碍处。畏非时语。畏不见言见。畏不闻言闻。畏不觉而觉。畏不知而知。畏诸沙门垢。畏共相憎恶。畏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生处。畏堕地狱畜生饿鬼及诸难处。略说畏一切恶不善法故。来在此住。若人在家乐在众闹不修习道。住在邪念不能得离如是怖畏所。有过去诸菩萨。皆在阿练若处。离诸怖畏得无畏处。得一切智慧。所有当来诸菩萨亦在阿练若处离诸怖畏得一切智慧。今现在诸菩萨。住阿练若处离诸怖畏。得无畏处成一切智慧。以是故。我怖畏一切诸恶度诸怖畏故。应住阿练若处。复次一切怖畏皆从着我生。贪着我故。爱受我故。生我想故。见我故。贵我故。分别我故。守护我故。若我住阿练若处不舍贪着我者。则为空在阿练若处。复次长者见有所得者。则不住阿练若处。住我我所心者。则不住阿练若处。住颠倒者。则不住阿练若处。长者乃至生涅槃想者。尚不住阿练若处。何况起烦恼想者。长者譬如草木在阿练若处。无有惊畏。菩萨如是。在阿练若处。应生草木想石瓦想水中影想镜中像想。于语言生响想。于心生幻想。此中谁惊谁畏。菩萨尔时则正观身。无我无我所。无众生无寿者命者。无养育者。无男无女。无知者见者。怖畏名为虚妄分别。我则不应随虚妄分别。菩萨如是应如草木住阿练若处。又知一切法皆亦如是。断斗诤名阿练若处。无我无我所无所属名阿练若处。不应乐在家出家众闹处住。诸佛不听阿练若处比丘与在家出家者和合。
问曰。佛不听与一切众人和合耶。答曰。不然。
佛听四和合 余者则不听
是故应亲近 余者则远离
菩萨在阿练若处。听与四众和合。所谓入听法众。教化众生供养于佛。不离一切智心和合。是故唯听此四事和合。余者不应亲近。复次菩萨应作是念。云何诸佛所听。阿练若住处。我当亲近。我或非阿练若住处。谓是住阿练若处。或有错谬。问曰。何等是阿练若住处。菩萨应当和合。答曰。佛自经中说阿练若住处。名不住一切法。不归诸尘。不取一切法相。不贪色声香味触。一切法平等故。无所依止住名阿练若处住。自心善故。不相违住处。名阿练若住。舍一切担猗乐住故。名阿练若住。脱一切烦恼。无怖畏住故。名阿练若住。度诸流住故。名阿练若住。住圣种故名阿练若住。知足趣得故。名阿练若住。易满易养少欲住故。名阿练若住。智慧足住故。名阿练若住。正行多闻住故。名阿练若住。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现前故。名阿练若住。断诸缚得解脱住故。名阿练若住。顺十二因缘随顺住故。名阿练若住。毕竟寂灭所作已作住故。名阿练若住。阿练若住处者。随顺戒品佐助定品。利益慧品易得解脱品。易得解脱知见品。易行诸助菩提法。能摄诸头陀功德。阿练若住处通达诸谛。阿练若处见知诸阴。阿练若处。诸性同为法性。阿练若处出离十二入。阿练若处不忘失菩提心。阿练若处观空不畏。阿练若处能护佛法。阿练若处。求解脱者不失功德。阿练若处。能得一切智者则能增益阿练若处。菩萨如是行。疾得具六度。
何以故。若菩萨在阿练若处住。不贪惜身命是名檀波罗蜜行。三种善业清净入细头陀行法。是名尸波罗蜜。不嗔恨心于诸众生慈心普遍。但忍乐萨婆若乘不在余乘。是名羼提波罗蜜。自立誓愿于阿练若处不得正法忍终不舍此处是名毗梨耶波罗蜜。得禅定故不观生处修习善根是名禅波罗蜜。如身阿练若亦如是。如身菩提亦如是。如实中无差别。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听有四法 住阿练若处
何等四。如佛告长者。一者多闻。二善知决定义。三乐修正忆念。四随顺如所说行。如是人应住阿练若处。复有菩萨烦恼深厚。是人若在众闹则发烦恼。应在阿练若处住降伏烦恼。
复次菩萨得五神通。是人欲教化成就天龙夜叉乾闼婆故。应住阿练若处。复有菩萨作是念。诸佛所赞听处。是阿练若处。复次住阿练若处。助满一切善法增长善根。然后入聚落。为众生说法。成就如是功德。乃可住阿练若处。复次。
决定王经中 佛为阿难说
阿练若比丘 应住四四法
菩萨住阿练若处者。一远离在家出家。二欲读诵深经。三引导众生使得阿练若处功德。四昼夜不离念佛。复有四法。一乃至弹指顷于众生中不生嗔恨心。二不应一时顷使眠睡覆心。三于一念顷不应生众生想。四于一念顷不应忘舍菩提心。复有四法。一常应闲坐不应聚众。二常乐经行。三常观诸法无新故想。四不应离深空无相无愿法。复有四法。一行四禅不行世间禅。行四无量缘众生生悲心而不取众生相。二虽行慈心而不缘众生。虽行喜心而不贪乐。虽行舍心而不舍众生。三自见身有四圣种行而不自高卑下他人。四自行多闻如所闻行。是为四。复次。
无智无精进 而住空闲处
即得于四法 复得余四法
又复得三事 如是佛所说
阿练若比丘于诸功德中应勤修习。何以故。阿练若功德中。此二事能生诸功德故。若比丘愚痴懈怠在阿练若处住者则得四非法。一多眠睡。二多贪利养。三以因缘现矫异相。四现不乐阿练若处复有四法。一增上慢未得谓得。二于深经心怀憎恶。三坏空无相无愿法。四于持深经者心生嗔恨。复有三事。一若在阿练若处。不精进无智慧。或值女人堕在非法。若得僧残。若得重罪。若反戒还俗。是为三。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