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缘。佛亦如是欲断一切众生贪欲嗔恚。应知贪欲嗔恚因缘。复次如汝说能知生贪欲嗔恚经书则有贪欲嗔恚者。无有是处也。佛虽知是不用不行故无过咎。如人知死因缘则不死。若行死因缘则死。是事亦尔。若汝说不知未来事故不名一切智者。我今当答。此则非难。我等亦知有难一切智者如经中说。佛告诸比丘。凡夫无智有三相。不应思而思。不应说而说。不应作而作。是故皆已总说。汝等未来世凡夫皆在其中无利益故。何用分别说其名字等。若谓佛知有难不豫答者亦不须此。今现四众中亦有善断疑难者。今亦有能破诸难问者。何用先答。如汝今日现见比丘之中能破婆罗门者。是故不须先答。又先时亦有答。散在众经。人不能具知佛法故。不知处所。若言受调达出家事。我今当答。谓受调达出家则非一切智人者。是语不然。调达出家非佛所度。问曰。若余人度者佛何以听。答曰。善恶各有时。不必出家便恶。调达出家之后有持戒诸功德。是故出家无过。复次调达于十二年清净持戒诵六万法藏。此果报者当来不空必有利益。汝说调达机关激石者。我今当说。诸佛成就无杀法故。一切世间无能夺命者。问曰。若成就不杀法者。何故迸石而来。答曰。佛于先世种坏身业定报应受。示众生业报不可舍故现受。是故自来。汝言旃遮女佛不先说者。我今当答。以旃遮女故讥佛者。不能坏一切智人因缘。若佛先说旃遮女当来谤我者。旃遮女则不来。复次佛先世谤人罪业因缘。今必应受。汝说佛何以不遮孙陀利入祇洹事。我今当答。此事不能坏一切智人因缘。佛无有力令一切众生尽作乐人。又诸佛离一切诤讼不自高身不着持戒。是故不遮。复次佛先世业熟故。必应受七日谤。又众生见佛闻谤不忧。雪明不喜故。发无上道心。作是愿言。我等亦当得如是清净心。是故无咎。汝先说佛入婆罗门聚落空钵而出非一切智人者。今当答。佛不以饮食先观人心入聚落已魔转其意。问曰。是事佛应先知。我入聚落魔当转人心。答曰。佛亦先知此事。为大利益众生。诸佛非但以受人食故。以为利益度脱众生。有以清净心迎逆敬礼和颜瞻视。此皆大利何必饮食。以种种门利益众生。非空入聚落。汝说佛逆趣醉象者。今当答。佛虽知此事。以因缘故往以此醉象必应得度。又能障其害佛罪业。复次此象身如黑山。众人见此低头礼佛皆起恭敬。以是因缘故佛故往趣。复次佛趣此象无有过失。若有恶事可作此难。汝难至随兰若者。为受先世业果报故。汝说畜须洹叉多罗为弟子者。今当说。佛身口意命不须守护。无所畏故听为弟子。复次是人常近佛故得见种种大神力。见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等诸王来供养佛请问种种甚深要法心得清净。心清净故得利益因缘。是故虽恶听为弟子。问曰。此人于佛多生恶心。是故不应听为弟子。答曰。若不听为弟子亦有恶心。是故听为弟子无咎。汝说先未作罪时何以不制戒。今当答。佛先结戒。说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说是至涅槃道故。已说一切诸戒。复次佛说三学。善学戒善学心善学慧。当知已说一切诸戒。复次佛告诸比丘。一切恶决定不应作。是不名先结戒耶。复次佛说十善道。离杀盗淫两舌恶骂妄言绮语贪嫉嗔恚邪见。不名先结戒耶。佛先十二年中说一偈为布萨法。所谓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当行。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是故当知先已结戒。复次佛说诸小恶因缘皆应当离。如说。
离身诸恶行 亦离口诸恶
离意诸恶行 余恶悉远离
如是说者当知先已结戒。复次佛先已说诸守护法。如说。
护身为善哉 能护口亦善
护意为善哉 护一切亦善
比丘护一切 得远离诸恶
如是说者当知先已结戒。复次佛先说善相。如说。
手足勿妄犯 节言慎所行
当乐守定意 是名真比丘
如是说者当知先已结戒。复次说沙门法故。当知先已结戒。沙门有四法。一于嗔不报。二于骂默然。三杖捶能受。四害者忍之。复次佛说四念处。观身观受观心观法。是涅槃道住处故。当知先已结戒。若微小恶尚不听。何况身口恶业。如是等因缘当知先已结戒。如王者立制。不应作恶。后有犯者随事轻重作如是罪如是治之。佛亦如是。先总说戒。后有犯者说其罪相。如有作恶者教令忏悔。作如是罪应如是忏。不见摈灭摈不共住等。成如是事故。后乃结戒。
汝说耆年贵族家等应为上座。今当答。道法中耆年贵族家等于道无益。何以故。生佛法中名为贵族好家中生。从受大戒数其年数名为耆年。汝谓耆年应供养者。先出家受戒非是大耶。又从受戒以后无有诸姓等差别。诸比丘受大戒。名为生在佛家。是则失先大小家名皆为一家。汝说持戒者。出家在先持戒日久长夜护持。年岁多故应为上座。如结戒中说。汝说持戒之人不应礼破戒者。今当答。破戒人尚不应共住。何况礼拜供养。以其自言是比丘故。随其大小而为作礼。如礼泥木天像。以念真天故。佛敕年少应礼上座。顺佛教故则便得福。汝说以头陀故应敬礼者。今当答。若头陀人有五种故难得分别。一者愚痴无所知故贪受难法。二者钝根悕望得利。三者恶意欺诳于人。四者狂乱。五者作念。头陀法者。诸佛贤圣所共称赞。以其随顺涅槃道故。是五种人。行头陀法真伪难别。多闻者。多闻之人亦如头陀难可分别。何以故。或以乐道故多闻。或以利养故多闻。如是等亦难分别。又佛法贵如说行。不贵多读多诵。又如佛说行一法句能自利益名为多闻。智慧亦如是。若不能如所说行何用智慧为。是故不以智慧故说为上座。譬如世间现事弟虽多闻多智而兄不为作礼。是故不以智慧故先受供养礼拜如是。虽多闻智慧应礼先受戒者。若先供养多闻智慧者则为斗乱。余得沙门果断结。得神通最难知。是人得果是不得果。是多断结是少断结。是得神通是不得神通。不可以此为上座。若同得道果断结神通谁为上座。是故随佛教行最为第一。汝说佛于说法生疑。今当答。佛于深法尚不有疑。何况应说不应说中而有疑乎。佛不言我都不说法。但云心乐闲静不务兴事。而后于说法中无咎。复次诸外道言。佛为大圣寂默无戏论。何用畜众而教化为。设使教化亦不可尽。似如分别何用说法畜养弟子是贪着相。是故佛自思惟。我法甚深智慧方便无量无边。而可度者少。是故自言不如默然。又防外道所讥呵故。令梵天王求请说法。即时梵天王等白佛言。众生可愍。中有利根结使薄者易可化度。是故受诸梵王等请。如人得大宝藏应示余人。如是诸圣自得法利亦应利人。如汝所说佛不知阿兰迦兰等先已命终欲为说法者。今当答。佛不念其死与不死。但念此人结使微薄堪任化度。随所念处则有智生。是故佛先自说。而后天告理故宜然。又佛先出家。就此二人曾经宿止。诸天人民傥能疑佛受其妙法余处得道。佛欲断彼疑故。即时唱言彼人长衰如此。妙法如何不闻。推如是义。五比丘事亦复可知。但念其可度因缘。不念其住止所在。后念住处即便得知。是故不应破一切智人。汝言疑说巴连弗城坏者。今当答。是城破因缘不定。不定因缘而定说者是则为过。又我先说四十不共法中诸佛善知不定。答者则不受此难。汝说佛问诸比丘。汝等聚会为何所说。今当答。佛将欲说法门故。作如是问。或欲结戒故。命其自说如是种种说法故。问而无咎。世间亦有知而复问。如见人食问言食耶。如天寒时问言寒耶。佛亦如是知而复问随俗无咎。汝言自赞毁他非一切智人者。今当答。佛不贪身不贪供养。不恚他人不增上慢。所以自说我于世间最第一者。有信众生诸根猛利舍恶知识。以我为师是人长夜当得安隐。是故佛自赞身。复次有人求第一乐道。而有懈怠不能精进。是故佛言无上利中不应懈怠。我于世间第一导师善说正法。宜勤精进可得道果。如是等因缘自赞其身。非为自贵轻贱他人。呵恶人者欲令除灭恶法。非为憎恚众生。有人求如法利。其心清净质直。而与恶知识和合。欲令远离此故而呵骂之。未得佛时尚以髓脑施人。何况成佛而当呵骂。汝说佛法初后相违。今当答。佛法中无有始终相违事。汝等不知佛法义故以为相违。是涅槃道者。从迦叶佛灭已来。无复人说。亦无人得。是故言我新得道。余处复说我得故道。是道锭光等诸佛所得。所谓八圣道能至涅槃。一道一因缘故名为故道。是故当知佛成一切智。问曰。所言一切智者。云何名为一切智。为知一切故名为一切智耶。答曰。一切智者知可知。可知者五法藏。过去未来现在出三世不可说所用。知此五藏者名为知。是故知及所知名为一切。问曰。知可知名一切者。是事不然。何以故。是法但是一。可知知亦是可知故。如世间言是人知利是人知钝。答曰。若一切是一者则寒热相违皆应是一。明闇苦乐诸相违事亦应是一。但是事不然。是故不得言一切皆是一。问曰。汝所执亦同此过。若可知是一者。苦乐等亦应是一而实不一。答曰。我不言一切可知是一。汝所执一切皆是一。是故不与汝同过。复次汝说同有过故。汝自执中有过。若人自受所执中过即堕负处。汝知所执有过。不应复说他过。是故汝说同有过者。是事不然。复次若谓知可知二法为一者。应用可知法知瓶衣等物而实用知知一切物。若谓瓶衣等于知无异者。今瓶衣等不能知物。即应有异而实用知知一切物。如是处处有过故不得言一切皆是一。复次知所知是二名为一切知。是一切法故。名如来名一切智者。是一切智人因金刚三昧。是故金刚三昧成。汝先言金刚三昧不成一切智不成者。是事不然。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