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要佛法,但正在修学当中就不执著。不要听到“法尚应舍”,佛法、世间法全都丢弃,那就错解如来真实义,就变成消极且不负责任。佛法一定要学,一定要行,但是不能执著。佛法如是,世间法亦如是。我们的身体还生活在这个世间,每天需要穿衣、吃饭、工作、应酬,一样也不能舍弃。尤其是大乘菩萨,若将这些事舍弃了,如何度众生?菩萨度众生,就要接触大众,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
修行要真正下功夫,形式是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课;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这样做早晚课是真实的功德。决不是早晨把经咒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晚上又念一遍给他听,一点也不晓得课诵的意义,完全不能依教奉行。好比小朋友在父母面前背书一样,早晨背了,功课交代了,晚上又背一遍。若这样做早晚课,则有无量罪过。因为你供奉的是泥塑木雕的佛菩萨,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还自以为有功德。
我们在佛堂做功课,见到佛像如同见到真佛。早晨念的经咒是提醒自己,今天要照这样去做。晚上做晚课反省检点:这一天有没有照佛菩萨教诲去做?若做到了,明天要继续做;没有做到的,明天要赶紧做。这才是朝警惕,暮反省。
“法”与“非法”同时,没有先后。“无住”与“生心”同时,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生大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行六度万行之心。“无住”是不著相,与“生心”同时,不是分成两个阶段;看成两截,那就错了,那不是佛所说的。佛说法,有时说这一边,我们要懂另一边的意义。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说明,佛法尚且不可执著,何况世间一切法。十法界是妄想所生,六道轮回是执著所生,有因有果。凡是因缘所生法,皆无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三、离四相·信因果
1、广结善缘法缘
《金刚经》的经文,义理很深广,如果错会了,不但得不到利益,可能反受其害。这也是般若经讲解的难处,所以历代讲般若经的人就不多,可是又不能不讲。讲解时一定要讲清楚、透彻,使听者不致产生误会,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四摄法”是佛教菩萨摄受众生的四个原则。第一就是“布施”,与一切众生结法缘、结善缘。佛不度无缘之人:众生见到你生欢喜心,愿意听你的教导,这就是“有缘”;如果你很乐意帮助他,而他拒绝,这就是缘没有成熟。
2、佛是万德万能的
我在初学佛时,对于佛法疑惑之处非常多,一个较大的疑惑:“佛是不是真的有圆满的智慧与能力?”我们常常赞叹佛是“万德万能”,此语只是赞叹,还是事实?我们也曾听说佛亦“有所不能”,意思即说明“万德万能”是赞叹,不是真的。如果此赞叹与事实不相符,则这话就不可信;不能采信的言语,就属于妄语的范围。佛教导我们不打妄语,尤其《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从这个角度观察,佛法中对佛的赞叹,决定是言行一致,没有夸张才是。
假设有一众生造五逆十恶之罪,命终决定堕阿鼻地狱,如此罪人,佛有没有能力立刻教他成佛?如果佛有能力,佛的“万德万能”,我们肯定同意。如果这样罪恶的人,佛能帮助他离开三恶道,而生三善道,这没什么了不起。试问:佛能不能教他立即成究竟圆满佛?
《金刚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中皆有清晰明确的答案,佛确实有此能力。既然如此,造作一切罪业的众生何以不能得度?这不能怪佛,要怪众生不听话,不肯接受。《楞严经》上讲得很彻底“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狂心”是妄想、分别、执著;狂心放下了,就是究竟圆满佛。佛教导众生,众生却不肯相信,不肯放下,所以责任不在佛,而在众生自己。佛确实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能力。《金刚经》上教我们信佛,这不是普通的信。前半部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是从理上说的;后半部说“信心不逆”,是从事上说的,理事是一不是二。“不逆”就是非依照佛所说的去做不可。信心不逆的人决定成就。《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第十八愿说:十方一切众生,临终一念十念,皆能往生。不能往生的人总免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临终最后一念作主宰,临终一念善,往生三善道:临终一念恶,就堕三恶道。临终最后一念是关键。我们平常念佛用功是训练,真正用力就在临终一念,希望保持正念分明,信愿求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不退成佛。
佛称为“二足尊”,“足”是圆满的意思,“尊”是尊贵的意思;“二足”就是“智慧”、“福德”皆圆满。佛教导我们福慧双修,不可不修福。没有福报的人,修行障碍重重;有福报的人,障碍就少,所以福慧同等重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里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一切都放下,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无住”是修慧,“生心”是修福。“而行布施”,布施是修福。享福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佛在本经教菩萨“不受福德”。仔细观察,行菩萨道的人修福,决定不享福。因为享福最容易迷惑,迷惑没有不造罪业的,所以福报要给一切众生享。
佛为一切众生说法,没有定法,法是缘生的。释迦牟尼佛在世讲经说法,并没有预备今天要讲什么,明天要讲什么。如果有准备,就是定法。师生共聚一堂,没有问题时,大家就静坐;有问题时,佛随时为大家解答,日后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
世尊当年在世时学生很多,经上说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常随众。这些常随弟子,包括在家护法,都是诸佛菩萨倒驾慈航而来的。他们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真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佛为我们作最好的榜样,佛与诸佛没有嫉妒、没有障碍。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其他的古佛也来示现作他的学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目的在此。
好比唱戏,那一位唱主角,而众多位唱配角,共同成就圆满。前台与后台不一样,前台可能唱配角,甚至跑龙套、扛大旗的,在后台他是主角的老师。戏台上时常见到学生唱主角。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正是游戏。所以,佛弟子中知名度最高的舍利弗、目犍连,皆是古佛再来。居士中,维摩长者是金粟如来再来的,示现为佛的在家弟子。我们从此处应该得到启示,要在此处学习——佛法不仅是四众一家,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众生是一家。如果明了是一家,不但四众里没有排斥,对外教也不会有排斥。
3、离四相·明事理·信因果
佛法的心量非常广大,对于一切宗教,甚至恶意诽谤批评的人,佛菩萨都不放在心里,同样以爱心关怀来帮助他。对外道尚且如此,何况同参道友!佛示现以身作则,为我们作榜样,不是仅仅口劝我们而已。《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大乘佛法,连小乘佛法都包括在其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小乘四果皆离相,破除分别、执著。无论修学功夫多好,若“我相”没有放下,就出不了轮回。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决不能疏忽。
我等生生世世在六道打滚,日子不好过;纵然修福,日子也不好过!冷眼观察世间,富贵、贫贱一样苦。贫贱人苦,富贵人的苦处比贫贱人还多。做总统、做帝王的,哪个不辛苦?谁在一生中得大自在!所以诸位冷静观察,心就平静,就开智慧,才能真正照见事实的真相。
世法里,一切众生都无法超越因果定律。“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定”就是因果定律,是真实的,决不是虚妄的。人与人之间不能有怨恨,不要有过节。一念小小的嗔恚心、报复心,须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而且每次报复不会报得刚好,总会超过一些;对方不服,怀恨在心,来世相遇又要报复,如是永无了结,最后演变成凶狠残酷,彼此皆堕阿鼻地狱。历史上的战争讨伐,皆是冤冤相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与事实,应当发大慈悲心,把这些情结全都化解。不但与一切众生要和平相处,互助合作;进一步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才是菩萨道,才是菩萨行。
新道场落成时,我们一定先讲《地藏经》。有了地,在这块地上就可以建立佛法。《地藏经》的“地”是心地;“藏”就是如来一切功德宝藏,即自性本来具足之无量智慧德能,此即“地藏”义。如何开发智慧德能?《地藏经》上教我们两个字“孝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中国自古以来的教学一向提倡“尊师重道”。《地藏经》上教我们孝亲尊师,涵义非常深广,包括全部的佛法。譬如,做学生的功课不好,让父母师长都操心,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学生用功读书,接受老师的教导,就是孝敬。家庭里,兄弟不和是不孝,妯娌不和是不孝。一家和睦,父母就开心。由此类推,在社会上处世待人接物,做到样样如法,得到大众的尊敬,父母、老师才欢喜。因此,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必须想到父母之恩与老师的教诲;学佛就从此处学起,然后再将境界一层一层往上提升。
“事”无量无边,“理”无量无边,佛菩萨随缘说法,所以无有定法可说。佛又告诉我们“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说明,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个位次的菩萨,皆是从无为法而建立的。“无为法”是真心本性,即是清净心、平等心。过去我们总以为,大乘圆教菩萨的心才清净平等。但在《金刚经》中世尊告诉我们,小乘须陀洹心地就清净平等。虽然心地清净平等,但每个人清净平等的程度并不一样。小乘四果四向,八个阶级;大乘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级,都是在清净心、平等心的差等上说的。自己造作的因,自己要承受果报。业因果报,诸佛菩萨也不能改变。
地藏菩萨到地狱道度众生,也是度缘成熟的众生。地狱众生充满嗔恚心,非常强烈的报复心,菩萨劝他放下,劝他发慈悲心,他要能接受;然而能接受的很少。六道里,佛菩萨劝人回头,是以人道最容易觉悟,最容易接受佛菩萨的善言劝告。天道,乐多苦少,享受惯了,他听不进去,可见“富贵学…
《念佛心地功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