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心地功夫▪P5

  ..续本文上一页道难”。三恶道太苦,嗔恚、嫉妒、报复的心太强,他们不肯接纳劝导。六道里成佛,何以要示现在人道,而不在其他五道,是因人道苦多乐少,容易觉悟,容易听从佛菩萨的教诲。

  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他的学佛因缘。抗战时期他主管四川、西康两省的税务。抗战胜利后,他曾任浙江省财政厅长;当时首都在重庆。他说,有一天晚上在重庆打麻将,大概夜晚两三点钟才回家。那时做官,也没有车代步,一个人走路回家。抗战时期,马路不平而且距离好远才有一盏路灯,大概是二十烛光,只看到一点影子而已。途中他发现有一女子走在他前面,距离大约五十步。起初他没在意,就一直同走一条路。大约走了半个小时,他忽然想起:半夜三更怎么会有单身女人在外边走?这个念头一起,令他寒毛直竖。仔细一看,前面那个人只有上半身没有下半身,他吓死了!这绝不是眼花。从此以后他才相信佛法。他说,那个女鬼可能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来度他的;他要不是亲眼见到,证明佛法一点都不假,他是不会入佛门的。

  朱老常以因果报应的事实教人深信因果,起心动念要特别谨慎,不要造恶因。因,要有缘,才会结果。这一生断恶修善,断除恶缘,虽有恶因,也不会有恶果。我们多多积功累德,好好的培养善缘。过去生中善的因,加上现前的善缘,当然善的果报就会现前。

  四、以阿弥陀佛为师

  1、法门平等

  世尊在一切大乘经中说的原理原则,无不相同,不同的只是方法。佛门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可见诸佛菩萨无有定法可说,然而方向、目标是一致的。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差别很大,而方向都是“觉、正、净”,目标都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金刚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可见一切诸佛都是依此经的原理原则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也是从本经得到的。这一部经至高无上,其他的经也是至高无上,因为每一部经典都是诸佛,以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的出处。如果佛只说一个法门,就不是无有定法可说。

  佛说法必定依二谛原则——真谛、俗谛,且必须契机。契机、契理,皆不出二谛。“契机”是不违俗谛;“契理”是不违真谛。众生的根性差别太大,不可能用一种方法普度众生,所以佛说无量法门,是随顺俗谛而说的。虽然法门无量,但是目标、方向皆不违背真谛。我们若能认清此事,学佛就不难,而且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受用。三个月、六个月就有很显著的效果。什么效果?消业障,自己会感觉业障少了,智慧渐渐开了。

  佛在《楞严经》上将业障比喻是贼,它偷盗我们的功德法财。如果不认识贼,如何抓贼!所以一定要认识业障,方能消得了业障。“业”是事业。正在造作时称为“事”;事情做后的结果称为“业”。造作业,决定有障碍。从究竟根本上讲,障碍人的自性,障碍法身、般若、解脱。落实至生活层面,障碍人的清净心,使人身心不安稳;障碍家庭,使一家不和;障碍事业,使事业不顺利,这皆是业障。学佛拜忏,是不是能消除业障?我们冷眼旁观,不但没消除,忏愈拜,业障愈多;佛愈学,烦恼愈多。盲修瞎练,如何了得!

  2、亲近善知识

  大小乘经论中,佛皆明白教诫我们,学佛第一个条件,须跟一位好老师学习(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若想成就,不懂道理不行。中国几千年来,世法、佛法传承,皆讲究“师承”,就是跟一位老师学习。师资道合,此事自古以来就很难遇。这不是一世的缘分,而是多生多劫的缘分。我们依靠老师的修学经验,向上提升,这是师承中非常重要的,宗门常讲“踏著毗卢顶上行”。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如来。《华严经》上讲“如来三身”,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这是佛的“一体三身”。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依靠他,踏著他的肩膀,踏著他的头顶,学生才能超越老师;后人超越前人,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若不依此修行方法,而要另起炉灶;哪一天才能成就!世法、佛法之教学,是同样的道理。

  古人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入佛门首须“五年学戒”,这是基础。这句话很简单,若依文解义,很可能错会了意思,以为只是学五戒、十戒、菩萨戒、八关斋戒之类。而不知此“戒”乃是指老师的教诫。五年之中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不是指戒条。

  古代师道尊严,教书的人在社会上,没有人不尊敬的。世法如是,何况佛法。所以,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哪一位是善知识?我们看古代的语录,仔细观察就了解。其实善知识并没有标准,最重要的条件是:自己心目中最仰慕、最佩服的人,此人就是你的善知识。因为他讲的话,你能百分之百服从,他就是你的善知识。反之,你不佩服他,不肯听他的,即使他的德行再高,学问再好,也不是你的善知识;纵使诸佛菩萨来,你若无尊敬、依教奉行的心,佛菩萨也不是你的善知识。如果,别人讲同样的话,你不能信受;善友说了,你就能欢喜依教奉行,他就是你的好老师。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能以正法教导你,他自己未必能做到,但是学生百分之百的服从,学生做到了,所以学生往往超过老师。老师再高明,若学生不肯相信他的话,不能依教奉行,教学就没有效果,学生跟他一辈子也不会有成就,选择老师的标准在此。

  佛教各宗派的语录里记载,无论在家出家,学人参访大德,大德往往告诉他,你的缘分在什么地方,到那里去参访你会有成就的。学人依其指引去参学,果然三年五年就开悟,就成就了。我们仔细想想,指点他的人,他有能力指示来学的人,到某地某人处学即能成就,难道自己没有能力教导?难道在他的道场不能成就吗?中国文字简单扼要,参访老和尚的过程,想必谈了多时,也许在那里住了好多天,书上记载只有两三句话,其实谈得很多,了解得很深。老法师很清楚这个学生的根基、习气,以及心目中所仰慕的不是这个道场,也不是自己本人,于是介绍另一位符合他理想的大德;由他所仰慕的人教导他,他即能百分之百的顺从,因此三年五载便成就了。其实他自己的道德学问与修持,决不比那个人差,只是根性缘分不相同而已。

  譬如,某人对禅非常有兴趣,他到此地来念佛。虽然念,心定不下来,对禅总是念念不忘。他在此地,佛也念不好,禅也参不好,就耽误他了;不如介绍一位参禅有功夫的好老师给他。他到那里,死心塌地,不打妄想,认真参学,很容易成就。所以,一个道场只修一个法门。自古以来,所谓“建道场,立法幢”,解行专一。集志同道合的人共修,大家都有成就。《华严经》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修一个法门,欢迎志同道合的学人到这里来修;愿意修别的法门,都介绍到其他道场去,介绍给其他的法师,这是成就一切众生。所以“法门平等,殊途同归”,一定要存善心帮助人成就,不能障碍人,否则罪过就很重。

  古代道场就像现代的专科大学,便利大众参学。每个道场有自己的修学宗旨,有其依据的经论,有独特修学的方法。同一个宗派,不同道场,还是大同小异。譬如,念佛堂念佛,念的腔调、速度不一样,此二人在一个念佛堂念佛,必使同修大众皆生烦恼,因此必须分做两个道场。

  《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与诸佛菩萨为我们做模范。佛弟子要做一切众生的榜样:人中第一,家中第一。家庭要做全世界家庭的好榜样;做生意的,公司行号是世界第一,这才是佛弟子。佛法里没有第二,门门第一,样样第一,这就如法。所以,学佛不难,要紧的是智慧增长,身心清净。要达到身心清净,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

  3、勿拉信徒·勿化缘

  道场不可以拉信徒,不可以化缘,否则就造罪业,总有过失。道场的维持,我们相信佛。“信佛”非常重要!这是李老师传授给我的。我出家受戒之后,到台中看他老人家。一见面,他就教我“信佛”二字。然后解释,你学佛这么多年,又出家受了戒,还在外地讲经,我教你此二字,你不觉奇怪吗?

  “信佛,好难!”佛教导我们做的,要依教奉行;佛教导我们不能做的,就决定不可造作,这才是信佛。必须解佛所说真实义,依教奉行,才是信佛。道场有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所以一心向道,其他都不要顾虑。自古以来,真心向道的人,就是修清净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帮助一切同修破迷开悟。

  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所有弟子,代代相传,大乘经上说,白毫光中有一分功德供养后世的出家人,一直到法灭。我们能不能信受!

  4、法门无量只选一门

  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来的。修学的总纲领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迷、邪、染皆是业障。《金刚经》教我们“应无所住”,住就是染,就是执著,就是分别。佛教导我们,做任何事都应随缘而不攀缘。

  佛法是“觉、正、净”,八万四千法门,到最后就从这三个门入。禅宗、性宗,走觉门,所以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教下走正门,如贤首、天台,法相、三论宗,依大乘经典修正自己的知见,入佛知见,正知正见。净宗、密宗皆走净门,特别注重清净心,心净则国土净。未入门时,三门不一样;入了门,则三门原是一门。心地清净,哪有不觉悟的道理?觉悟的人,哪有知见不正的道理?“觉、正、净”,一而三,三而一,一个得到,三个都得到,这样修学就有方向。

  《金刚经》上佛教导我们很多,尤其是“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这样的句子有七、八处之多。可见这句话重要。最重要的是“受持”,“受”是接受,佛的教训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决定不违背;“持”是保持,永不退失。后半段讲“信心不逆”,决定要照这样做。

  同修们问我:“读哪一部经…

《念佛心地功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宗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