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教与全球伦理──「人性尊严」的价值与意义

  宗教与全球伦理

  ──「人性尊严」的价值与意义(一)

  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每年均举办「宗教思想交谈会」,本年度六宗教领袖座谈会通过以「宗教与全球伦理」作为交谈会主题,四个范畴包括:人性尊严、个人诚信、经济问题或男女问题。交谈会日期、时间为2011年12月3日,下午2:30至5:00;地点在跑马地乐活道圣玛加利大堂;宽运法师代表佛教界发表讲话,其余五位代表,分别为基督教龚立人博士,讲题为〈全球伦理与道德社群──一个基督教伦理视野〉;孔教汤恩佳博士,讲题为〈昌明孔教儒家思想.培育世界人伦道德〉(代读);中华回教梁广成教长,讲题为〈道德伦理──信仰的根本〉;天主教薛君浩神父,讲题为〈全球伦理宗教交谈〉。

  以下是宽运法师,當日于大会上之发言,现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非常高兴有机会能代表佛教参加「六宗教」的座谈会,来发表有关「宗教与全球伦理」的讲话,以表现人性的尊严。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西方世界人们都是信奉上帝的信仰,当一个人回到主耶稣那里去,这一期的生命就结束了;而我们东方人则信奉祖先信仰;祖先信仰即是詩禮傳家,慎终追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然在儒家里面更提倡所谓的「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人倫从属关系;「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最终达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辅忠;朋友有信,乡党有益;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关于家庭道德的理想境界。是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最终实现所谓的「世界大同」,从而彰显人性的尊严。

  而佛教对这种社会伦理的关系,其看法又是如何呢?佛教里头有一部《善生经》;「善生」是古代印度王舍城一位婆罗门长者的儿子;婆罗门临命终时,遗命要儿子必须恭敬礼事六方众生;婆罗门死后,善生童子遵从亡父遗命,每天早上在城外河边礼拜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恭敬供养礼事恭敬供养。礼敬六方众生,本是传统婆罗门教祭祀仪式之一,但如此礼敬六方的仪式,究竟有什么意义?善生童子并不明白,他只是遵照父亲的遗命来实行而已。

  当时佛陀正好在王舍城传播佛法,教化众生,看见善生童子虽然遵从父亲遗嘱,每天恭敬礼拜六方,但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于是便以佛教教义为他解说,同时也向他讲述了佛教在家修行者如何修身善己的道德规范。

  据经中所说,上下四维六方,代表了众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所接触的六种伦理关系。具体地说,即是:东方代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南方代表师弟子关系,西方象征着夫妻关系,北方代表主人和奴仆的关系,下方代表亲友关系,上方则表示世俗者与出家修行者之间的关系。这六种关系,概括了人生在世,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人际关系。特别是其中以东方为代表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以西方为代表的夫妻关系,更是家庭伦理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由此可见,佛教透过这六种的人伦关系,把儒家的「三纲」、「五常」;立體地開展为「六伦」,使整个人伦关系,更为和谐,更为彻底、更为圆满。

  当然我们说,所谓「人性的尊严」,实在是一个新的名词,因为以前是从没有提倡过的;不过,我们都知道这「人性的尊严」,从字面上的解释,就是我们人人原来具有的本性;《三字经》也说了:「人之初性本善」;而杨朱、墨翟也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虽然荀子提出,人性是恶;但依佛教的说法,人性是非善非恶的;人的色身固然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而宇宙也是由四大结合,而有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其实一切都是没有自性的;人没有自性,法也没有自性,一切都是缘起性空;但人既无自性,又何有尊严可言呢?然,无自性是空,但空中却有「有」;因为若以佛眼看众生,则一切众生都是佛;若以众生眼看众生,一切众生还是众生。所以,应该怎么讲呢?以现今的语言来说,人性的尊严就是人民基本生存的一种权利;这种民主权利、完整个体之权利,还有人生存的价值观等等,就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普世价值、人性尊严。

  在德国,它把人性的尊严分为不可侵犯的「七分法」的地位;认为我人应尽全力,尊重并保护这种尊严,如此才能让人性的尊严得以彰显。而在佛教里头,太虚大师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就是说,我们通过人格的培养,以达到基本五戒的完成,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当然,完美的人格,必须从五戒进一步提升到十善;十善就是我们身上不犯三种过错,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上不犯四种过失: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而意念上更要做到不贪、不瞋、不痴,这个「五戒十善」,就是将来我们做人、升天的基本尊严的实现。

  当然佛教的最高追求是成佛;佛教把整个的宇宙分为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试想,如果这个宇宙之间没有地狱,没有饿鬼,没有畜生,没有所谓的「六道轮回」,那么一切的众生都可以成佛了;当我们大家都已成佛的时候,人性的尊严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现在为什么不能彰显呢?因为我们同情弱者、保护弱者,我们提倡人的基本权利和普世的价值;这个价值好像成佛的道路一样,它是一个漫长的历程,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成就;我们都知道,菩萨修行必须经过五十二个阶位,所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到最后才圆满成佛,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那么,人性的尊严该如何彰显呢?即是通过佛教所谓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广修六度万行,确切地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禅定、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也就是说,通过内在、外在的提升,来把自己的完美人格,彻底地彰显与体现;正如刚才所说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格实现了,佛才能实现;人性的价值、人性的尊严才能真正的彰显。

  我们众生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因为成佛的机会是一样的,所以说,人的出生就是起步的第一点,首先从人出发,首先要做一个好人,然后做一个贤人、圣人、罗汉、菩萨、直至成佛,如此才能「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恩,即是佛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三涂,即是地狱、饿鬼、畜生,如能真正做到四恩皆报,三涂均济,就是理想大同世界的实现;如是,从「三纲」的关系到「六伦」的关系,才能完整的建立;唯有这样的建立,整个的普世价值、人生价值才不会是遥不可及的,這樣,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都能一一实现,所以说,我们必须从「五戒」、「十善」为基础,来逐步体现这个价值,层层提升,直至最后达到佛的境界,如此的话,整个人性尊严与全球伦理的和谐思想,才能完整地建立起来。好了,今天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宗教与全球伦理 

  ──「人性尊严」的价值与意义(二)

  一、 引言

  末法时代,淳风渐浇,人欲炽盛,物欲横流,众生颠倒,以自私为必然;求索日增,以人权为口号,均皆似是而非。

  此时欲匡时救弊,返素还淳,古之礼训,佛之明晦,实宜重力宣扬。如无佛无法,人不知远恶以修善;无礼无教,世不识尽忠以养亲。是故礼教不可一日而亏,佛法不得暂时而废。

  佛教十善五戒,开平等之化,扇慈悲之风,止贪残而去杀,以和睦对怨亲,更制戒律以惩治作恶,无非欲众生息妄归真,返本还源而已。

  或说,周礼孔教已明,何须佛教

  盖因周孔所言乃世间之法,释教则极备幽微。佛以佛眼所观,宣诸金口,载于三藏十二部,使十界情况,展露无遗,善者登天堂,享受长乐;恶者入地狱,求出无期。地狱天堂,皆由心造,善恶果报,由心而生。是以佛理极于法界,教体通于外内,布化五戒,则万国同归,国国同修,则兵戈停息,家家行十善,则民无不治,皆大欢喜,神佛赞叹,风雨因而顺时,世界因之而太平矣!

  二、 何谓「人性尊严」?

  近年兴起「人性尊严」一词,而此名词,蕴含人类固有权力之义,惟古文未见运用,故推测应是近年新兴。

  何谓「人性尊严」?依字义解,「人性」是人与生俱来之本性,孟轲、杨朱、墨翟言人性善,荀卿言人性恶。我佛则说:「人无自性,法无自性,诸法皆由因缘所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

  人既无自性,何有尊严可言?然,无自性是空,但空中有「有」,例如世界确实存在,你我现在亦确实存在,但总会缘尽此期而尽灭,你我此生亦终会老死,故说空;而现在之生存是「有」,故说「真空妙有」。如果没有「有」,菩萨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亦无法成就。

  是故,今天本人选取「人性尊严」为题,向诸位报告如何以佛教慈悲、忍辱、看破、放下之世间胜义谛,戒除杀、盗、淫、妄、酒,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以获得世间之「人性尊严」;愿我同仁舍除贪、瞋、痴、慢、疑等习性,以「愉快平静」之心态,渡过人生,创建和谐幸福之生活,发掘真正之「人性尊严」。

  三、「人性尊严」之是与非

  在世法而言,「人性尊严」一词十分抽象,学术界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现仍未能得出确实结论。

  一般人认为,「人性尊严」乃人民基本生存之权利、民主权利、完整个体之权利、人生存之价值观等等。

  西方国家则另有定义,确立「人性尊严」不可侵犯,提倡每人均有自主、自决及自治之权力,同时应受到充分尊重。惟此自主、自决及自治以何为标准?却无具体说明,内涵大都与自身利益相关。佛教则以「诸恶莫作」为自主、「慈悲忍辱」为自决、「严持戒律」为自治,以自我具备完美人…

《宗教与全球伦理──「人性尊严」的价值与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