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教與全球倫理──「人性尊嚴」的價值與意義

  宗教與全球倫理

  ──「人性尊嚴」的價值與意義(一)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每年均舉辦「宗教思想交談會」,本年度六宗教領袖座談會通過以「宗教與全球倫理」作爲交談會主題,四個範疇包括:人性尊嚴、個人誠信、經濟問題或男女問題。交談會日期、時間爲2011年12月3日,下午2:30至5:00;地點在跑馬地樂活道聖瑪加利大堂;寬運法師代表佛教界發表講話,其余五位代表,分別爲基督教龔立人博士,講題爲〈全球倫理與道德社群──一個基督教倫理視野〉;孔教湯恩佳博士,講題爲〈昌明孔教儒家思想.培育世界人倫道德〉(代讀);中華回教梁廣成教長,講題爲〈道德倫理──信仰的根本〉;天主教薛君浩神父,講題爲〈全球倫理宗教交談〉。

  以下是寬運法師,當日于大會上之發言,現全文刊出,以飨讀者。

  非常高興有機會能代表佛教參加「六宗教」的座談會,來發表有關「宗教與全球倫理」的講話,以表現人性的尊嚴。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西方世界人們都是信奉上帝的信仰,當一個人回到主耶稣那裏去,這一期的生命就結束了;而我們東方人則信奉祖先信仰;祖先信仰即是詩禮傳家,慎終追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然在儒家裏面更提倡所謂的「叁綱」、「五常」;「叁綱」即「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的叁種人倫從屬關系;「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爲准則。最終達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輔忠;朋友有信,鄉黨有益;這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關于家庭道德的理想境界。是以,「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最終實現所謂的「世界大同」,從而彰顯人性的尊嚴。

  而佛教對這種社會倫理的關系,其看法又是如何呢?佛教裏頭有一部《善生經》;「善生」是古代印度王舍城一位婆羅門長者的兒子;婆羅門臨命終時,遺命要兒子必須恭敬禮事六方衆生;婆羅門死後,善生童子遵從亡父遺命,每天早上在城外河邊禮拜東、西、南、北、上、下六方,恭敬供養禮事恭敬供養。禮敬六方衆生,本是傳統婆羅門教祭祀儀式之一,但如此禮敬六方的儀式,究竟有什麼意義?善生童子並不明白,他只是遵照父親的遺命來實行而已。

  當時佛陀正好在王舍城傳播佛法,教化衆生,看見善生童子雖然遵從父親遺囑,每天恭敬禮拜六方,但並不明白其中的意義,于是便以佛教教義爲他解說,同時也向他講述了佛教在家修行者如何修身善己的道德規範。

  據經中所說,上下四維六方,代表了衆生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所接觸的六種倫理關系。具體地說,即是:東方代表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南方代表師弟子關系,西方象征著夫妻關系,北方代表主人和奴仆的關系,下方代表親友關系,上方則表示世俗者與出家修行者之間的關系。這六種關系,概括了人生在世,經常會遇到的一些人際關系。特別是其中以東方爲代表的父母與子女關系,以西方爲代表的夫妻關系,更是家庭倫理關系中最重要的內容。

  由此可見,佛教透過這六種的人倫關系,把儒家的「叁綱」、「五常」;立體地開展爲「六倫」,使整個人倫關系,更爲和諧,更爲徹底、更爲圓滿。

  當然我們說,所謂「人性的尊嚴」,實在是一個新的名詞,因爲以前是從沒有提倡過的;不過,我們都知道這「人性的尊嚴」,從字面上的解釋,就是我們人人原來具有的本性;《叁字經》也說了:「人之初性本善」;而楊朱、墨翟也說,人的本性是善的。雖然荀子提出,人性是惡;但依佛教的說法,人性是非善非惡的;人的色身固然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而宇宙也是由四大結合,而有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其實一切都是沒有自性的;人沒有自性,法也沒有自性,一切都是緣起性空;但人既無自性,又何有尊嚴可言呢?然,無自性是空,但空中卻有「有」;因爲若以佛眼看衆生,則一切衆生都是佛;若以衆生眼看衆生,一切衆生還是衆生。所以,應該怎麼講呢?以現今的語言來說,人性的尊嚴就是人民基本生存的一種權利;這種民主權利、完整個體之權利,還有人生存的價值觀等等,就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普世價值、人性尊嚴。

  在德國,它把人性的尊嚴分爲不可侵犯的「七分法」的地位;認爲我人應盡全力,尊重並保護這種尊嚴,如此才能讓人性的尊嚴得以彰顯。而在佛教裏頭,太虛大師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就是說,我們通過人格的培養,以達到基本五戒的完成,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當然,完美的人格,必須從五戒進一步提升到十善;十善就是我們身上不犯叁種過錯,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上不犯四種過失:即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而意念上更要做到不貪、不瞋、不癡,這個「五戒十善」,就是將來我們做人、升天的基本尊嚴的實現。

  當然佛教的最高追求是成佛;佛教把整個的宇宙分爲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試想,如果這個宇宙之間沒有地獄,沒有餓鬼,沒有畜生,沒有所謂的「六道輪回」,那麼一切的衆生都可以成佛了;當我們大家都已成佛的時候,人性的尊嚴才能得到真正的彰顯;現在爲什麼不能彰顯呢?因爲我們同情弱者、保護弱者,我們提倡人的基本權利和普世的價值;這個價值好像成佛的道路一樣,它是一個漫長的曆程,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才能成就;我們都知道,菩薩修行必須經過五十二個階位,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到最後才圓滿成佛,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那麼,人性的尊嚴該如何彰顯呢?即是通過佛教所謂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廣修六度萬行,確切地實行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從而獲得真正的智慧;也就是說,通過內在、外在的提升,來把自己的完美人格,徹底地彰顯與體現;正如剛才所說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格實現了,佛才能實現;人性的價值、人性的尊嚴才能真正的彰顯。

  我們衆生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因爲成佛的機會是一樣的,所以說,人的出生就是起步的第一點,首先從人出發,首先要做一個好人,然後做一個賢人、聖人、羅漢、菩薩、直至成佛,如此才能「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四恩,即是佛恩、國土恩、父母恩、衆生恩;叁塗,即是地獄、餓鬼、畜生,如能真正做到四恩皆報,叁塗均濟,就是理想大同世界的實現;如是,從「叁綱」的關系到「六倫」的關系,才能完整的建立;唯有這樣的建立,整個的普世價值、人生價值才不會是遙不可及的,這樣,民主、自由、平等等價值都能一一實現,所以說,我們必須從「五戒」、「十善」爲基礎,來逐步體現這個價值,層層提升,直至最後達到佛的境界,如此的話,整個人性尊嚴與全球倫理的和諧思想,才能完整地建立起來。好了,今天我就說到這裏。謝謝大家!

  宗教與全球倫理 

  ──「人性尊嚴」的價值與意義(二)

  一、 引言

  末法時代,淳風漸澆,人欲熾盛,物欲橫流,衆生顛倒,以自私爲必然;求索日增,以人權爲口號,均皆似是而非。

  此時欲匡時救弊,返素還淳,古之禮訓,佛之明晦,實宜重力宣揚。如無佛無法,人不知遠惡以修善;無禮無教,世不識盡忠以養親。是故禮教不可一日而虧,佛法不得暫時而廢。

  佛教十善五戒,開平等之化,扇慈悲之風,止貪殘而去殺,以和睦對怨親,更製戒律以懲治作惡,無非欲衆生息妄歸真,返本還源而已。

  或說,周禮孔教已明,何須佛教

  蓋因周孔所言乃世間之法,釋教則極備幽微。佛以佛眼所觀,宣諸金口,載于叁藏十二部,使十界情況,展露無遺,善者登天堂,享受長樂;惡者入地獄,求出無期。地獄天堂,皆由心造,善惡果報,由心而生。是以佛理極于法界,教體通于外內,布化五戒,則萬國同歸,國國同修,則兵戈停息,家家行十善,則民無不治,皆大歡喜,神佛贊歎,風雨因而順時,世界因之而太平矣!

  二、 何謂「人性尊嚴」?

  近年興起「人性尊嚴」一詞,而此名詞,蘊含人類固有權力之義,惟古文未見運用,故推測應是近年新興。

  何謂「人性尊嚴」?依字義解,「人性」是人與生俱來之本性,孟轲、楊朱、墨翟言人性善,荀卿言人性惡。我佛則說:「人無自性,法無自性,諸法皆由因緣所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

  人既無自性,何有尊嚴可言?然,無自性是空,但空中有「有」,例如世界確實存在,你我現在亦確實存在,但總會緣盡此期而盡滅,你我此生亦終會老死,故說空;而現在之生存是「有」,故說「真空妙有」。如果沒有「有」,菩薩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亦無法成就。

  是故,今天本人選取「人性尊嚴」爲題,向諸位報告如何以佛教慈悲、忍辱、看破、放下之世間勝義谛,戒除殺、盜、淫、妄、酒,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以獲得世間之「人性尊嚴」;願我同仁舍除貪、瞋、癡、慢、疑等習性,以「愉快平靜」之心態,渡過人生,創建和諧幸福之生活,發掘真正之「人性尊嚴」。

  叁、「人性尊嚴」之是與非

  在世法而言,「人性尊嚴」一詞十分抽象,學術界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現仍未能得出確實結論。

  一般人認爲,「人性尊嚴」乃人民基本生存之權利、民主權利、完整個體之權利、人生存之價值觀等等。

  西方國家則另有定義,確立「人性尊嚴」不可侵犯,提倡每人均有自主、自決及自治之權力,同時應受到充分尊重。惟此自主、自決及自治以何爲標准?卻無具體說明,內涵大都與自身利益相關。佛教則以「諸惡莫作」爲自主、「慈悲忍辱」爲自決、「嚴持戒律」爲自治,以自我具備完美人…

《宗教與全球倫理──「人性尊嚴」的價值與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