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中文版序▪P2

  ..续本文上一页太去留意它们的含意。但是现在,当我真正地加以思量,我了解到,透过这几个句子,钦哲仁波切传达了佛教修道的精髓,以及修行的所有重点。这些句子也为我们的心设定了一个方向。

   当他说:“无一例外的,所有的有情众生都渴望获得快乐”,他不光是指佛法修行者,而是指一切有情众生。所有众生都努力求取快乐和满足。以不断工作来增加财富的商人为例,商人相信财富将带来舒适和美好惬意的人生。简而言之,他相信他的生意将带来他所想象的快乐。相同的,汲汲营营于权势地位的政客认为,这种权势会带来快乐。从事佛法修行也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也期望从中获得某种满足。这正是我们聆听教法和阅读书籍的原因。我确信,没有一个人是希望增加自己的痛苦而阅读这本书!

   尽管渴望快乐,我们却轻易地失离从事这些行为的真正目的,并且受我们认为会带来想望事物的方法所束缚。因此,商人努力增加财富想获得一个快乐美好的人生,却常常陷入赚钱的机制之中。日日夜夜,他完全被求取、持守和扩张财富所占据。许多年后,他的头发白了,在“赚钱”这个唯一让他全神贯注的活动中死去,完全忘记他最初的目标是寻找快乐。

   佛法修行者也可能忘记他们的目标。我们从事许多不同种类的修行,但是在从事这些修行的时候,是否总是记得修道的目标?在求取不变的智慧和慈悲的同时,是否忘记尽除痛苦及痛苦之因的目标?

  为了追寻真正而究竟的安乐,我们需要检视痛苦的真正自性。痛苦主要有两种。一种包括来自外在因素的痛苦,例如贫穷、疾病、天灾、战争等等。另外一种痛苦则源自我们的内在;这些内在的痛苦是我们自心的产物。虽然我们偶尔能够相当轻易地疗愈或改善外在的痛苦,但对内在痛苦的掌控总是有限。

   相反的,佛陀的教法让我们看见,我们如何透过对治各种烦恼,实际学习改变内在的痛苦。内在的痛苦,即心的痛苦折磨,源自我们具破坏性的烦恼和珍爱自己的我执。“法”(Dharma)的字面意义是“修正”或“转化”,指的是转化或修正这些内在的心毒。据说,有两万一千品的教法专门用来对治嗔怒,有两万一千品的教法专门用来根除贪爱和执着,有两万一千品的教法专门用来驱除痴迷,有两万一千品的教法专门用来脱离细微面向的贪嗔痴三毒。

   尽管教法明晰,我们却常常忽略尽除心毒和我执的重要目标。事实上,我们不但没有根除这些心毒,反而经常让它们愈加增长。举例来说,修持佛法的人有组织聚众的倾向。他们创立机构、道场和寺院;这些组织迅速成为他们宣扬自大的旗帜。“我们是这个。我们是那个。我们是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这些机构的人指派某某人为首长、秘书和库司。这些高层干事轻易地为自己的头衔感到骄傲。

  渐渐的,所从事的行为就悖离了原本的目的。

  此乃举世皆然的事实。在西藏的世界,我们兴建寺院,意在提供适当的环境来研习和修持佛法。然而,寺院常常只变成人们竞逐权力和名望的忙碌场所。他们不但没有减少心理的烦恼折磨,反而助长了自大和有毒的念头。结果,他们忘了兴建寺院的初衷。过去一些如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③这般伟大的上师们,常常责备他们的学生,藉以提醒他们修行的真正目的,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失了重点,没有真正修持佛法的精义。

  

  ③ 巴楚仁波切(1808-1887)出生于西藏东部,是具有高度成就的宁玛派上师。他以不分教派的态度、过着极为谦逊与简朴的生活而闻名。他的著作丰富,在西方国家以《普贤上师言教》(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这本书而著称。参见注解六。

  

   在凡俗的人生中,我们受到诸如自大、嗔怒和贪爱等烦恼的控制。我们无法掌控它们,因此它们折磨我们,让我们饱受痛苦。我们是这些烦恼的奴隶;这种情况并不会令人愉快。佛法的目的是去扭转这种情况,帮助我们成为自大、骄慢、贪爱、嗔怒和仇恨等奴役我们的负面情绪的顶头上司。做一个上司远比做一个奴隶要舒服多了。因此,切勿忘却这个重点:佛法的目标是消除烦恼,而这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想要对自己最有好处的事物;没有人想要受到伤害或不快乐。如果你想要对自己仁慈,那么你要修持佛法,让自己远离内在的痛苦和引起这些痛苦之因。

  

  五圆满

  

  在领受佛法教法的时候,为了从阅读或听闻的教法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你要先做好辈备。首先,你要生起正确的发心和态度,然后从事正确的行为举止。菩提心(Bodhicitta)或证悟心(enlightened mind)是领受这些教法、把这些教法付诸实修所必要的发心。菩提心是一种殊胜的态度,也就是为了帮助一切有情众生从痛苦中解脱,而努力圆满自己,获致成佛。

   领受教法的正确方式,是去避免阻碍我们了解教法、把教法付诸实修的过患。我们要避免三种过患(断器三过)。我们可用一只碗或空的容器来比喻,以解释这三种过患。第一种过患如同一个上下颠倒的容器。不论倾倒了多少甘露,没有一滴甘露会进入这个容器之中。若不注意上师说话的内容,我们就如同上下颠倒的碗。

  第二种过患如同底部穿孔的容器。这个容器会漏,所以甘露一被倒入容器,就立刻漏失了。用这种态度聆听教法时,我们既不记得教法的字句,也不记得教法的意义。一切从左耳进、右耳出。

  第三种过患如同含有毒药的容器。毒药污染了所有倒入这个容器的液体。因为容器本身有毒,即使是纯净的液体也会变成毒液。聆听教法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充满心毒或负面的念头,我们就如同这样的容器。在这种情况下,教法将没有利益。如同过患有三种,人们未能适当记忆教法的情况,也有五种(持法五失)。

  

  一、记得意义,但不记得字句,因此漏失某些重要的事物。

  二、记得字句,但未了解意义,因此漏失某些重要的事物。

  三、既不记得字句,也未记得意义,因此没有从中得到任何事物。

  四、记得字句和意义,却有错误的诠释。

  五、弄乱教法的顺序,因此漏失教法的逻辑,进而对教法衍生错误的想法。

  

  我们要全力避免断器三过和持法五失。领受教法也有五种圆满的因缘。

  

  一、圆满的处所:诸如佛陀成道的处所菩提迦耶。

   二、圆满的上师:以释迦牟尼佛为例,他积累所有获致究竟觉醒所必须的福德与智慧,因而成为如同技巧娴熟的医师,能够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

   三、圆满的教法:如同医药的教法,能够治疗烦恼和心毒的疾病,同时尽除引起烦恼和心毒的根本之因——无明。在这个情况下,圆满的教法是指由雪谦•嘉察•贝玛•南贾所写的教法。

   四、圆满的弟子:所有佛陀的弟子、阿罗汉、菩萨,以及我们的僧伽。

   五、圆满的时间:当佛住世,传授现存教法的贤劫。

  

  目前,这些因缘都已具足,使你能够在最佳的顺缘下领受教法。因此,当你听闻和阅读这些教法的时候,要对能获得这些圆满的因缘来领受这些教法,生起感激和喜悦之情。

  

  

《大药:战胜视一切为真的处方 中文版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