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三▪P3

  ..续本文上一页八智,除尽智、无生智。信解人转作见得,双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离七地欲时,无碍道中修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解脱道中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离有顶欲时,无碍道中修六智,除他心智、世智、尽智、无生智;八解脱道中修七智,除世智、尽智、无生智。无学初心第九解脱,不时解脱人修十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若时解脱人修九智,及一切有漏、无漏善根。如是等种种,如阿毗昙门广分别。如实智分别相,此般若波罗蜜后品广说。

   复次,有人言:法智者,知欲界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知诸法因缘和合生,所谓无明因缘诸行,乃至生因缘老死。如佛为须尸摩梵志说:先用法智分别诸法,后用涅槃智。比智者,知现在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过去、未来及色、无色界中五受众无常、苦、空、无我亦如是。譬如见现在火热能烧,以此比知过去、未来及余国火亦如是。他心智者,知他众生心心数法。

   问曰:若知他心心数法,何以故但名知他心?答曰:心是主故,但名知他心;若说心,当知已说心数法。世智者,名为假智。圣人于实法中知,凡夫人但假名中知,以是故名假智。如栋梁椽壁名为屋,但知是事,不知实义,是名世智。苦智者,用苦慧呵五受众。

   问曰:五受众亦无常、亦苦、亦空、亦无我,何以故但说苦智,不说无常、空、无我智?答曰:为苦谛故说苦智,集谛故说集智,灭谛故说灭智,道谛故说道智。

   问曰:五受众有种种恶,何以但说苦谛,不说无常谛、空、无我谛?答曰:若说无常、空、无我谛,亦不坏法相;以众生多著乐畏苦故,佛呵世间一切皆是苦,欲令舍离故。无常、空、无我中,众生不大畏,故不说。

   复次,佛法中五受众有异名,名为苦;以是故,但说苦是苦智。或有漏,或无漏:若在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是有漏;若入见谛道,是无漏。何以故?从暖法至世间第一法中,四种观苦故。集智、灭智、道智亦如是。

   复次,苦智名知苦相实不生;集智名知一切法离,无有和合;灭智名知诸法常寂灭如涅槃;道智名知一切法常清净、无正无邪。尽智名知一切法无所有;无生智名知一切生法不实、不定故不生。如实智者,十种智所不能知,以如实智故能知。十智各各相,各各缘,各各别异,各各有观法;是如实智中无相、无缘、无别,灭诸观法,亦不有观。十智中有法眼、慧眼;如实智中唯有佛眼。十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共有;如实智唯独佛有;所以者何?独佛有不诳法。以是故,知如实智独佛有。

   复次,是十智入如实智中,失本名字,唯有一实智。譬如十方诸流水,皆入大海,舍本名字,但入大海。如是等种种分别十一智义,此中略说。

   ﹝经﹞「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论﹞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此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是三昧三种:欲界未到地、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

   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但说觉观?答曰:是觉观挠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微,是时可得有三昧。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三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问曰:觉、观有何差别?答曰: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中心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名观。有三种粗觉:欲觉,嗔觉,恼觉。有三种善觉:出要觉,无嗔觉,无恼觉。有三种细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六种觉妨三昧,三种善觉能开三昧门。若觉观过多,还失三昧;如风能使船,风过则坏船。如是种种分别觉、观。

   问曰:经说三种法:有觉有观法,无觉有观法,无觉无观法;有觉有观地,无觉有观地,无觉无观地。今何以但说三种三昧?答曰:妙而可用者取。有觉有观法者,欲界未到地,初禅中觉观相应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无觉有观法者,禅中间观相应法,若善,若无记;无觉无观法者,离觉观法,一切色心不相应行及无为法。有觉有观地者,欲界未到地,梵世;无觉有观地者,禅中间,善修是地作大梵王;无觉无观地者,一切光音,一切遍净,一切广果,一切无色地。于中上妙者是三昧,何等是三昧?从空等三三昧,乃至金刚,及阿罗汉、辟支佛诸三昧;观十方佛三昧,乃至首楞严三昧;从断一切疑三昧,乃至三昧王等诸佛三昧。如是等种种分别,略说三三昧义。

   ﹝经﹞「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论﹞未知欲知根者,无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人,于见谛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谓信等五根,喜、乐、舍根,意根。信解见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转名知根。无学道中,是九根名知已根。

   问曰:何以故于二十二根中,但取是三根?答曰:利解了了自在相,是名为根;余十九根,根相不具足,故不取。是三根利,能直入至涅槃,诸有为法中主故,得自在,能胜诸根。

   复次,十根但有漏自得,无所利益故;九根不定,或有漏,或无漏,故不说菩萨应具足。

   问曰:十想亦有漏、无漏,何以故说应具足?答曰:十想皆是助道求涅槃法,信等五根虽是善法,不尽求涅槃。如阿毗昙中说:谁成就信等根?不断善根者。

   复次,若五根清净变为无漏,三根中已摄。是三根中必有意根,三受中必有一受;以是故但说三根。

   复次,二十二根,有善有不善、有无记杂,是故不说应具足。是三根,受众、行众、识众摄。未知欲知根在六地,知根、知已根在九地。三根缘四谛;六想相应。未知欲知根,三根因;知根,二根因;知已根,但知已根因。未知欲知根次第,生二根;知根次第,或生有漏根,或生知根,或生知已根;知已根,或生有漏根,或生知已根。如是等,以阿毗昙门广分别说。

   复次,未知欲知根名诸法实相,未知欲知故,生信等五根;是五根力故,能得诸法实相。如人初入胎中得二根:身根,命根;尔时如段肉,未具诸根,未能有所别知;五根成就,能知五尘。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欲作佛,未具足是五根,虽有愿欲知诸法实相,不能得知。菩萨生是信等五根,则能知诸法实相。如眼四大及四大造色和合名为眼,先虽有四大、四大造色,未清净故,不名眼根。不断善根人虽有信,未清净故,不名为根。若菩萨得是信等五根,是时能信诸法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非有非无,非取非舍,常寂灭,真净如虚空。不可示、不可说,一切语言道过,出一切心心数法,所行如涅槃,是则佛法。菩萨以信根力故、能受,精进根力故、勤行不退不转,念根力故、不令不善法入摄诸善法,定根力故、心散五欲中能摄实相中,慧根力故、于佛智慧中少多得义味不可坏。五根所依意根,必与受俱,若喜、若乐、若舍。依是根入菩萨位,乃至未得无生法忍果,是名未知欲知根。此中知诸法实相了了故名知。从是得无生法忍果,住阿鞞跋致地得受记,乃至满十地坐道场,得金刚三昧,于其中间,名为知根。断一切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可知法智慧遍满故,名为知已根。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