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卷第十八
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
﹝经﹞「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问曰:若尔者,不应名为波罗蜜。何以故?未到智慧边故。答曰:佛所得智慧是实波罗蜜,因是波罗蜜故,菩萨所行亦名波罗蜜,因中说果故。是般若波罗蜜,在佛心中变名为一切种智。菩萨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罗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种智。
问曰:佛一切诸烦恼及习已断,智慧眼净,应如实得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未尽诸漏,慧眼未净,云何能得诸法实相?答曰:此义后品中当广说,今但略说。如人入海,有始入者,有尽其源底者,深浅虽异,俱名为入。佛、菩萨亦如是,佛则穷尽其底;菩萨未断诸烦恼习,势力少故,不能深入。如后品中说譬喻:如人于暗室然灯,照诸器物,皆悉分了,更有大灯,益复明审。则知后灯所破之闇,与前灯合住;前灯虽与暗共住,而亦能照物。若前灯无暗,则后灯无所增益。诸佛菩萨智慧亦如是;菩萨智慧虽与烦恼习合,而能得诸法实相,亦如前灯亦能照物;佛智慧尽诸烦恼习,亦得诸法实相,如后灯倍复明了。
问曰:云何是诸法实相?答曰:众人各各说诸法实相,自以为是。此中实相者,不可破坏,常住不异,无能作者。如后品中佛语须菩提: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作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义,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如赞般若波罗蜜偈言:
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
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
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
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
若人得般若,议论心皆灭;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
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
若人得般若,则为般若主,般若中不著,何况于余法!
般若无所来,亦复无所去,智者一切处,求之不能得。
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是事为希有,甚深有大名,譬如幻化物,见而不可见。
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
言说为世俗,怜愍一切故,假名说诸法,虽说而不说。
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舍,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为取。
般若无坏相,过一切言语,适无所依止,谁能赞其德?
般若虽叵赞,我今能得赞,虽未脱死地,则为已得出!
释初品中般若相义
问曰:何以独称般若波罗蜜为摩诃,而不称五波罗蜜?答曰:摩诃此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一切世间、十方、三世,诸佛第一大,次有菩萨、辟支佛、声闻,是四大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是故名为大。
复次,能与众生大果报,无量无尽,常不变异,所谓涅槃;余五波罗蜜不能尔。布施等离般若波罗蜜,但能与世间果报,是故不得名大。
问曰:何者是智慧?答曰: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智慧故。所以者何?菩萨求佛道,应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谓声闻、辟支佛、佛智慧。是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非学非无学智者,如干慧地、不净、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等。学智者,苦法智忍慧,乃至向阿罗汉、第九无碍道中金刚三昧慧。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智,如尽智、无生智等。求辟支佛道智慧,亦如是。
问曰:若辟支佛道亦如是者,云何分别声闻、辟支佛?答曰:道虽一种,而用智有异。若诸佛不出,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故,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如一国王,出在园中游戏。清朝见林树花果蔚茂,甚可爱乐。王食已而卧,王诸夫人婇女皆共取花,毁折林树。王觉已,见林毁坏,而自觉悟:一切世间无常变坏,皆亦如是。思惟是已,无漏道心生,断诸结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即飞到闲静林间。如是等因缘,先世福德、愿行、果报,今世见少因缘,成辟支佛道,如是为异。
复次,辟支佛有二种: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因缘觉如上说。独觉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觉不从他闻,是名独觉辟支迦佛。独觉辟支迦佛有二种:一、本是学人,在人中生;是时无佛,佛法灭。是须陀洹已满七生,不应第八生,自得成道。是人不名佛,不名阿罗汉,名为小辟支迦佛,与阿罗汉无异;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罗汉者。二、大辟支佛,于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三十相,或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中总相、别相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如是相,名为大辟支迦佛,以是为异。求佛道者,从初发心作愿,愿我作佛度脱众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罗蜜,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随本愿行,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名佛道智慧。是三种智慧尽能知,尽到其边,以是故言到智慧边。
问曰:若如所说一切智慧尽应入,若世间、若出世间,何以但言三乘智慧尽到其边,不说余智?答曰:三乘是实智慧,余者皆是虚妄,菩萨虽知而不专行。如除摩黎山,一切无出栴檀木;若余处或有好语,皆从佛法中得。自非佛法,初闻似好,久则不妙。譬如牛乳、驴乳,其色虽同;牛乳抨则成酥,驴乳抨则成粪。佛法语及外道语:不杀、不盗,慈愍众生,摄心离欲,观空虽同;然外道语,初虽似妙,穷尽所归,则为虚诳。一切外道皆著我见,若实有我,应堕二种:若坏相,若不坏相。若坏相,应如牛皮;若不坏相,应如虚空。此二处无杀罪,无不杀福。若如虚空,雨露不能润,风热不能干,是则堕常相,若常者,苦不能恼,乐不能悦;若不受苦、乐,不应避祸就福。若如牛皮为风雨所坏,则堕无常,若无常则无罪、福。外道语若实如是,何有不杀为福、杀生为罪?
问曰:外道戒福,所失如是,其禅定、智慧复云何?答曰:外道以我心逐禅故,多爱、见、慢故,不舍一切法故,无有实智慧。
问曰:汝言外道观空,观空则舍一切法,云何言不舍一切法故,无有实智慧?答曰:外道虽观空而取空相,虽知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爱著观空智慧故。
问曰:外道有无想定,心心数法都灭;都灭故,无有取相爱著智慧咎!答曰:无想定力,强令心灭,非实智慧力。又于此中生涅槃想,不知是和合作法,以是故堕颠倒中!是中心虽暂灭,得因缘还生。譬如人无梦睡时,心想不行寤则还有。
问曰:无想定其失如是,更有非有想非无想定,是中无一切妄想,亦不如强作无想定灭想,是中以智慧力故无想!答曰:是中有想,细微故不觉。若无想,佛弟子复何缘更求实智慧?佛法中,是非有想非无想中识,依三众住。是四众属因缘故无常,无常故苦,无常苦故空,空故无我,空无我故可舍。汝等爱著智慧故,不得涅槃。譬如尺蠖,屈安后足,然后进前足;所缘尽,无复进处而还。外道依止初禅,舍下地欲,乃至依非有想非无想处,舍无所有处;上无所复依,则不能舍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更无依处,恐惧失我,畏堕无所得中故。
复次,外道经中有听杀、盗、淫、妄语、饮酒,言为天祠咒杀无罪;为行道故,若遭急难,欲自全身而杀小人无罪。又有急难,为行道故除金,余者得盗取以自全济,后当除此殃罪。除师妇、国王夫人、善知识妻、童女,余者逼迫急难,得邪淫。为师及父母,为牛、为身、为媒故,听妄语。寒乡听饮石蜜酒,天祠中或听尝一滴、二滴酒。佛法中则不然,于一切众生慈心等视,乃至蚁子亦不夺命,何况杀人?一针一缕不取,何况多物?无主淫女,不以指触,何况人之妻女?戏笑不得妄语,何况故作妄语?一切酒,一切时,常不得饮,何况寒乡、天祠?汝等外道与佛法悬殊,有若天地!汝等外道法,是生诸烦恼处;佛法则是灭诸烦恼处,是为大异。
诸佛法无量,有若大海,随众生意故,种种说法。或说有,或说无;或说常,或说无常;或说苦,或说乐;或说我,或说无我。或说勤行三业,摄诸善法;或说一切诸法无作相。如是等种种异说,无智闻之,谓为乖错;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虫+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
问曰:云何名[虫+昆]勒?云何名阿毗昙?云何名空门?答曰:[虫+昆]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旃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三十八万四千言。若人入[虫+昆]勒门,论议则无穷;其中有随相门,对治门等种种诸门。随相门者,如佛说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是中心数法尽应说,今但说自净其意,则知诸心数法已说。何以故?同相、同缘故。如佛说四念处,是中不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何以故?四念处中:四种精进,则是四正勤;四种定,是为四如意足;五种善法,是为五根、五力。佛虽不说余门,但说四念处,当知已说余门。如…
《大智度论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