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东西。告诉自己被赞美的不是『你』,而是那些经由修行所培养的美好德性。事实上,只有那些证得解脱之人,才真正值得赞美。
被批评时,把它当成一个认识自己潜藏过失的机会,以增长谦卑。诚谓:『责难与恶劣对待,是禅修之花的根源。』它们是你的上师,用以摧毁执着和渴爱。若将恶语和苛责当做修行道上的逆增上缘,将激发修行,使你持戒更加谨严。你要如何报答这样的恩惠呢?
对一个已经明了言辞如幻本质的菩萨而言,批评和毁谤只会增进他的禅定修持。无论遇到好的或坏的情境,两者都会增长他的福德与智慧。他从不会任由烦忧和欲望摆布,因为他的心安住在无扰的圆满正见中。他舍弃了所有世俗的价值,却得到未曾追求的尊崇。
对我们来说,即使一心一意付出所有,企求名闻天下,总还是会遭人诋毁;纵使我们因勇气、美貌或权力而成名,所获得的声名毕竟还是暂时的。
所以当你受到恭维时,想一想这只是因为你实践了佛法的教授而已。当你受到批评时,用它来提醒你增长对别人的悲心,舍弃轮回的行为方式。
15、
所见非是人者是骗徒,
所说非是话语是谎言。
与焉今日无人可信倚,
吾人孑然一身任悠游。
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像困居在食人魔聚集的岛上,绝不能放松警戒。我们遇到的任何状况,很容易转变为悲惨境遇的来源;我们遇到的任何人,也很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唯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只有善知识能给我们有效的建言。这点必须谨记在心。
既然心这么容易被物质现象的妄念愚弄,又很容易被世俗妄语搅扰,那么远离这些到僻静之处禅修不是比较好吗?这是开展对众生慈悲心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日复一日如是修行,最后就能以菩萨的无尽悲心来行事。
全心全意修持菩提心,直到明白此生的活动是何等令人受挫和毫无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你会为这黑暗时期众生的微脆而感伤,并生起强烈出离轮回的决心。如果这些态度能真正深植于心,大乘佛法的功德与成就一定会应运而生。如果出离轮回的真正决心并未根深蒂固,那么你的佛法修行将永远不能全然展开。
16、
身行正法所行逆众人;
言说正语所言怒众人;
善心真诚纯净反遭忌。
是故适己韬光养晦时。
现下让别人明白我们真正内涵的时机尚未成熟,也不是给予劝告、期待他们变得更好的时候――那只会激怒他们。此时反而是检视自身过错,并对症下功夫的时刻。
我们只活在人心错乱的时代;人们所做或所说,很少跟他们真正所想一致。人事快速变迁,使我们无法依赖任何人事物。事实上,除了具德上师,没有人能给我们可信赖的忠告。
在过去,任何人受了出家戒,穿上僧服――佛陀法教的光荣表征,并正确修持佛法,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尊敬和支持。现在,如果有人这么做,人们会以为他不是在自我炫耀,就是人格不健全,而无法适应这个世界。
如果你以纯净的心去帮助别人,他们会怀疑你一定想愚弄他们。如果你说真话,必然点出人们的缺点,没有人喜欢如此。与其这样,不如隐藏你真正的内涵,像灰中余烬般过活。下一个偈颂便解释要如何去做。
17、
寂静山林独居以藏身;
息交绝游少言以藏语;
专倚注视己过以藏意;
此即所谓秘密瑜伽士。
一旦你受制于各种纷扰的活动,就永远不能从妄念中解脱;所以,单独住在远离世俗享乐的地方是很重要的。没有一个地方比鲜为人知的幽僻山谷洞穴更适合栖身了。那里只有野生的鸟、兽为邻。在这种环境下,你的慈爱与悲心将会增长,贪爱与嗔恨会从内心消失,而你的禅修也不会受干扰而分心。
嘴巴是罪恶之门。虽然话可以从口中轻易溜出,但它所带来的后果却深远而严重。多数的闻谈只是贪爱和嗔恨的表达而已。如果你说得太多,将惹上麻烦,就像一支鹦鹉落到被关在鸟笼的下场。所以应舍弃不必要的闲谈。
是心让我们在轮回里徘徊流转;是心不断地产生贪、嗔、痴、慢、疑五毒;心必须为遍布三界的妄念负责。与其让这个爱惹麻烦的猴子心性恣意地糟蹋我们,不如持续细察自己的过失,只要恶念一生起,就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对治它。举例来说,增长无私来对治贪爱;增长慈爱来对治嗔恨;思惟十二因缘如何造成轮回来对治愚痴。善行的关键就是修心,这就是为什么说:
苦行要旨善护心;
除此,苦行有何益?
不断检查心境是否与法教一致,或已被烦恼入侵。如果心能守戒并保持明觉,身和语自然就会跟进。这种心的内在修持,就是真正的上师,佛法是随时都可以运用的,否则它又有什么用?
隐匿的瑜伽士是不会跟他人厮混,也不涉入世俗活动的修行者,既不求名也不求追随者。他对修行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灼热渴望,并抓紧法的根本――出离轮回的决心。现在你可能会想:『若我现在舍弃了所有世俗活动,以后会怎样?我要如何找到食物、住所和其他东西?』如果你让这些迷妄的疑虑和不安支配余生,只会使轮回的网愈扯愈紧。一旦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性持续,痛苦也会延续下去。除非你真的厌恶世俗生活,并满足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否则你不会是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
18、
无一可信是故起厌憎,
无一具义是故悲惆怅,
所欲时不我与坚决心;
恒念如斯三事得裨益。
我们经常把对我们友好的人当做朋友,把那些挡我们的路的人视为敌人,但这些判断相当不可靠。那些我们现在认为是朋友的人,将来可能轻易地变成敌人,反之亦然。从没有一件事是完全固定不变而牢靠的。
轮回中的种种事物,终将如水塘上的指划般不留余迹。这一生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奋斗以求取成功与幸福,甚至工作到精疲力竭,也将毫无所获,因为在我们跨入死亡门槛时,又能带走什么?
当我们投入一些计划时,内心充满着过去和未来的种种思绪,失去当下的念念分明;这样要从情绪的羁绊中获得自由,是非常困难的。总之,在这一生中即使想要实现所有计划和想法的一半,也不够时间去完成。认知到这一切毫无实义,并对今生所有的世俗活动感到嫌恶和疲惫,我们不就应该坚持修行佛法吗?
从没有人不死。即使是已证悟的觉者、释迦牟尼佛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也示现肉身死亡以提醒众生无常。即使是梵天、帝释天及其他轮回中最高天界、寿命长达一劫的天人,也终究难逃一死,因为他们尚未根除烦恼障,必再投生下三道。试想我们拥有这个诸多不完美的脆弱人身,又该当如何?
如果你自以为了不起,稍有不适就发怒,那么你绝不会是个真正的修行者。直到现在,我们都只想着自身的舒适、成功、家庭和朋友。无数累世以来,我们只想到自己的幸福;现在是开始想想什么对他人最好的时候了。我们现今的喜悦或悲伤,正是过去世种下的果报,因此对苦乐存有希望和恐惧是毫无意义的。相较于无数众生的福祉,自身的苦或乐根本不重要。所以,欣然接受痛苦以提醒自己轮回的不完美,用它来激励修行,并做为消解他人痛苦的时机。同样地,用快乐去滋长你的力量,努力趋向证悟,并增长慈爱之心。
思惟这一切,悲哀、厌离和决心就会自然生起;目睹众生的境况,你却无能为力而伤悲;想到在堕落的轮回里持续漂流,就感到厌离;于是决心藉修习佛法来做点事。
19、
乐时不再欢乐有时尽;
不欲痛苦依法断离苦。
无论苦乐知昔业力作,
是故于此毋须希惧尔。
此时此刻,你或许正体验着各种幸福欢愉,但这些都不会久长,所以不要执着。今生你必会经历各种困难、疾病和其他麻烦;重要的是从这些经历中,了知法教的真实意义。
不论何时我们经历痛苦或快乐、不幸或满足,都是过去行为的结果。如果你现在健康、有名或富裕,那是因为你过去所行的善报;如果你因疾病、障碍或重重困境而受苦,那是你过去恶行的果报。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你都可以净化自心。受苦时,你可以发自内心深处祈求,愿你的苦能代替别人的苦,让他们所有的痛楚和苦难永远了脱。你受的苦愈多,就愈能实践替一切众生承担痛苦的修行。
以这种方式来经历困境,把它当做修持佛法的一种激励,它们会成为助力而非障碍。伟大的米勒日巴尊者就是用这种方法,将他所受的痛苦和艰难全部转向证悟之道,成为最完美的例子。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一样,放弃对此生舒适、快乐的一切考量,欣然接受所遭遇到的任何状况,做为修行的资粮吗?
20、
求人者众逢人皆微笑;
己欲者多样样皆必备;
算计能作所作心希惧;
从今随缘行止不作矣。
为了财富和权势,你必须取悦权贵,笑得谄媚又伪善,只求达到目的。一旦你踏入权力和富贵的世界,你的心就会充满忧虑,经常萦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
到最后,不论我们变得多么显达富贵,似乎永远都不够。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从不感动满足。正如俗话所说:『贪欲就像一支饥饿的狗。』就算能尝到天人的珍馐美馔,我们还是会希求更美味的食物;即使能穿到天人华美的服饰,我们仍会渴求更精致的衣着。所以不要无谓地自我虚耗,像个追索彩虹尽头的小孩!世俗的目标完全无益;开展为帮助一切众生而修行佛法的信念,才是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目标。
佛法的基本要点就是远离生命中对苦乐的恐惧和希求。在荒野独自生活,满足于你所拥有的,就会免受各种需索的折磨。没有许多障碍、分心事物或冲突,修行就容易多了。反之,穷毕生之力试图得到世俗成就,就像在干涸的河床上捕鱼一样徒劳。清楚了解这一点,立定决心,不要让生命去追求这般毫无意义的目标。
21、
今日既死无悔轮回法,
长命百岁无喜韶华逝。
是故死活今生有何义?
唯修佛法诚为来世矣。
如果你已修行佛法,你的生命就很有意义,即使今天突然被雷电劈死,也毋须有任何遗憾。
如果你不曾修持佛法,至少有一件事不用担心:你没有任何机会远离轮回;你现在就置身其中,而且还会在里面耽留生生世世,像一支被困在罐子里的蜜蜂,飞上飞下却无处可逃。如果你继续浪费时间,不论再多活几年或上百岁,到头来都没什么差别。
至今,或许你已浪费许多时间,但一旦你开始修行佛法,那么不论你活多久,每一天的每一刻都是和上师相处,接受他的教导,并全心全意修持直到死亡降临的无比宝贵的机会。那时你会清楚知道,没有一件事比佛法更值得;并且明白,为使自己完善而修持,是今生和来世的一项珍贵投资。
觉察整个现象界是多么梦幻无常,当死亡来临时,你就会像对待老友一样地欢迎它。犹如无可匹敌的冈波巴大师所说:在死亡时,已除尽轮回习气的最上乘修行者会融入大明光中;中等的修行者虔信自己会直登净土而了无畏惧;修持了一些佛法的下品修行者至少也没有悔恨,知道自己将免于投生三恶道。
即使你强烈执着于今生的事物,也无法留住它们。青春及伴随而来的欢乐匆匆而逝;没有佛法,就算活到百岁也只是延长年老的痛苦而已。只要你的心仍被八风所染污,就没有任何闻、思、修能让你获得解脱。世俗的目标是永无止境且没有实益的。纯为利他而追求证悟的修行,才是最崇高和最有价值的立志目标。这就是菩提心,一切修行道的精髓,能成就一切法门。
每件事都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农夫知道何时应该犁田、播种或收成,从未错失从事每件工作的适当时机。现在你拥有健全的身心功能,已经遇到上师,也接受了他的法教,你要让解脱之田荒废吗?
大多少人做了很多未来规划,但他们计划的未来,只不过是今生的短短数载,这是极为短视的。我们还有来世的漫漫长路要走。死亡只是一个必须独自跨过的门槛,唯有对上师三宝的虔信和对修行的信心,才能帮助我们面对死亡。亲戚、朋友、权势、财富和其他我们习于依赖的任何事物,到时都不复存在。所以,如果你现在把生命浪费在无尽的次要工作上,可以确定你在死时必将悔恨哭泣,并被强烈的不安侵袭,就像一个小偷刚被丢入监牢,不安地等待刑罚。亦如米勒日巴尊者对猎人奇惹瓦•贡波•多杰所说的:
暇满人身诚可贵,
如汝之人非如是。
一个人或许会发觉自己没食物吃,没衣服穿,没房子住,但如果内心充满对上师和三宝的信心,那么此人不管是生或死,他的心一直都是喜悦和自信的。
结语
第一篇是从世尊初转*轮、传下四圣谛的法教开始,相当于三乘教法的第一步:小乘。概括来说,它指出轮回的过患,特别要激励我们厌离此末法时期的恶行。这样出离轮回的决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而第二篇将解释对治轮回的方法:大乘佛法的见、修、行。
《末法时期的过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