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金小方)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

  金小方

  摘 要: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揭示出:证无我、入涅槃、解脱人生之苦是佛陀创立佛教的本怀,这一本怀具有明显的出世倾向。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显明的入世倾向,这就导致了佛教的出世导向与其现实开展的入世要求之间的矛盾。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理论和净慧法师的生活禅的理念既是佛教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努力,更是向佛陀本怀的回归。他们虽然没有根本解决这一问题,但却启示著佛教未来的发展路向,中国佛教的发展契机正蕴含于对这一问题的突破性解决之中。

  关键字:无我,世出,入世,中国化

  一、引 言

  虽然佛教思想是出于对人世的深切关怀而提出的,但是为了引导众生出离人生苦海,超脱生死轮回,实现涅槃解脱,佛教有明显的出离世间的倾向。佛法传入中国,积极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积极入世倾向相调适。由此产生的中国佛教具有许多关怀现世的特征。但是中国化的佛教仍以出世为其根本旨归,以致出现了正如太虚大师所指出的清末以来的佛教末流避世逃禅的消极出世局面。针对这一局面,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理念来改革佛教,在传统佛教调和入世与出世矛盾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发展,使佛教在立足佛陀本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关怀世间,做更多入世的事业,扭转了近代佛教的颓废局面,促进了佛教的现代转型。

  佛教自创立起,其内部便存在著出离世间与关心现实、出世与入世两种倾向之间的冲突,只是印度佛教的出世倾向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一冲突始终没有凸显出来,而在关心现实的中国佛教中却越来越明显。本文从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一方面,由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揭示佛陀本怀的内涵,即证无我、入涅槃、解脱人生之苦,这一本怀具有明显的出世倾向。为了避免对佛陀本怀理解的偏差,本文从佛教的源头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佛陀本怀。另一方面,分析佛教的出世旨归与入世关怀在人间佛教中的表现。提倡人间佛教的佛学大师们在关心现实与佛教出世解脱的关系处理上有契理契机的解释。从他们的解释可以看出佛教关心现实的特殊角度和方式,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关心现世的同时又竭力避免佛教走上彻底世俗化之路。

  二、无我思想与佛陀本怀

  原始佛教的主要理论都是围绕无我思想来展开的,“无我”思想与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都有关联。分析其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等原始佛教主要学说的关系,可以揭示出无我思想在原始佛教理论中的地位,并可由此理解佛陀创立佛教的本怀。

  (一)、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思想与无我思想

  为了去我执、我见,达到对人生现象和宇宙万物的正确观察,原始佛教对人的本质展开了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思想中。有学者指出,三科的建立,目的在于对治“我执”。佛教所以讲“五蕴”,是为了破除把“心”当作“我”的那样执著,天资聪明者懂了“五蕴”的道理,就会把“我”破除;“十二处”是专为中等天资的人设施的,重点在于把“色”当作“我”的那样执著;十八界是对最愚笨的人设施的,在于破除把“色心”综合起来当作我的那样执著。因此,破除我执是三科的根本任务。[1]P238

  佛教认为人身由五蕴所构成。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是构成人身体的五类基本要素。色指有形质碍之法,即物质;另一类为受、想、行、识四蕴,指人的感性、知性、理性、意识等精神活动。[2]P18人们由于不懂得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成的暂时存在,妄执“我”为独立自主的存在,把五蕴认作实在的“我”体而贪爱执取,由此使人的身心产生种种痛苦。为此,原始佛教对人们执著五蕴进行了破斥,如《杂阿含经》的《五阴诵》中大部分小经都是在破除人们执著五蕴为我。

  如《杂阿含经》第1经说: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3]

  第9经说:

  “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3]

  五蕴无常说明人生中没有真正的快乐,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五蕴构成之“我”是无常的,其中找不到哪一样东西就是不变之我或是属于我的,人生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形而上的实体性的主宰之我存在。由于人们对自我的执著,认为五蕴聚集所成之人乃真我,从而产生了生、老、病、死等一系列痛苦。人们只有通过对五蕴树立“正观”,形成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形成这种正确的认识之后,才会对五蕴产生厌离心,不执著于现实的欢喜与快乐,达到心解脱,即在情意方面得到解放,从而最终达到对解脱境界的证悟,不再流于轮回生死。

  十二处、十八界是在五蕴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宇宙万物构成要素的分类。如杂阿含经》第276、304、316、317、318、319经等,都是从十二处分析无我,《杂阿含经》第276经以难陀与比丘尼之间的问答说:

  (难陀尊者)问:“色外入处是我、异我、不相在?”

  (比丘尼)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难陀尊者)问:“声、香、味、触、法外入处,是我、异我、不相在?”

  (比丘尼)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尊者难陀,我已曾于六外入处如实观察无我,我常作此意解,六外入处实无我。”

  尊者难陀赞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义应如是观:六外入处无我。若缘眼、色,生眼识,彼眼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尼)答言:“不也,尊者难陀!”

  (难陀尊者)问:“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彼意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比丘尼)答言:“不也,尊者难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识身如实观察无我,我亦常作是解,六识身如实无我。”[3]

  这段经文从六内入处与六外入处分析无我,和五蕴说中解释无我思想一样,运用的是分析的方法。运用分析的方法来说明“无我”思想是整个原始佛教的贯用方法。

  十八界的思想是佛教在十二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宇宙万法的分类。佛教认为,十八界摄尽宇宙一切现象,十八界是对宇宙万有的总分类。由于人们对种种界不能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体认它的无常性,从而对它们产生了爱染,给人生带来了一系列的痛苦。十八界的思想在《杂阿含经》第451、452、453、454、455、460经都进行了论述。佛教认为,为了解脱人生之苦,众生对十八界同样要认识到它的无常,进而就十八界认识无我,不能执著于其中有限的欲乐。

  (二)、十二因缘理论与无我思想

  十二因缘是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理论,它开始于对人生之苦的现象——生老病死的原因的追问,最终认识到人生之苦的最终根源在于无明。十二因缘的系列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它著重从时间方面分析人生之若,阐释证入无我境界的必要性。

  缘起论认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3]第262经它是关于事物间因果联系的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定因缘关系中的存在,事物没有真正的自性,脱离了一定的因缘关系,事物就不存在。十二因缘理论将缘起理论运用到人生上面,认为人生由各种现象缘合而起,人生的过程表现为由因缘所构成的一系列因果关系。无明是人生因果链条的开端,从而找到了人生生老病死产生的原因在于无明,是由于无明产生了我执,从而产生了人生的无限痛苦。十二因缘理论探求人生之苦产生的原因,并要求人们在这种无常、苦的人生现象中去认识人生的空幻不实,即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常一主宰的真我的存在。只要达到了“无我”的认识,没有了对不变之我的执著,无明的执著自会消除,没有无明,就不会有行,没有行,也就没有识,直到没有生老死,就可实现人生痛苦的彻底解脱。

  (三)、四谛、八正道理论与无我思想

  “无我”不是仅仅在理论上可以证明的境界,更是一个宗教体验的境界,这种境界必须通过佛教的修行才能达到。四谛、八正道理论便是原始佛教提出的可以实际达到无我境界的重要修行理论。四谛说是相传为释伽牟尼得道后,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轮时所说之法,它是释迦牟尼悟道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即认识种种苦的现象,通常认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求不苦得、爱别离苦、五取蕴苦。佛教所讲的苦是由于感到世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没有一种自我主宰,于是产生了精神上的不安,也就是《阿含经》中常讲的无常即苦。集谛指形成苦原因,《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四

  高幢品五》说:“云何苦集谛?所谓受爱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贪著,是谓苦集谛。”[4]灭谛是对灭除了痛苦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的阐述,这是一种灭除了世俗的贪爱执著,超脱生死轮回的佛教永恒极乐世界。道谛,即八正道,它是对灭除人生痛苦、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方法和途径的说明。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在八正道中,正见是基础。从所闻佛法,生出能简择是非的智慧,深信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叫正见。佛陀在对正见的具体阐…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金小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