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本懷與人間佛教
金小方
摘 要: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論揭示出:證無我、入涅槃、解脫人生之苦是佛陀創立佛教的本懷,這一本懷具有明顯的出世傾向。佛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呈現出越來越顯明的入世傾向,這就導致了佛教的出世導向與其現實開展的入世要求之間的矛盾。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理論和淨慧法師的生活禅的理念既是佛教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努力,更是向佛陀本懷的回歸。他們雖然沒有根本解決這一問題,但卻啓示著佛教未來的發展路向,中國佛教的發展契機正蘊含于對這一問題的突破性解決之中。
關鍵字:無我,世出,入世,中國化
一、引 言
雖然佛教思想是出于對人世的深切關懷而提出的,但是爲了引導衆生出離人生苦海,超脫生死輪回,實現涅槃解脫,佛教有明顯的出離世間的傾向。佛法傳入中國,積極與以儒家爲代表的中國文化的積極入世傾向相調適。由此産生的中國佛教具有許多關懷現世的特征。但是中國化的佛教仍以出世爲其根本旨歸,以致出現了正如太虛大師所指出的清末以來的佛教末流避世逃禅的消極出世局面。針對這一局面,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理念來改革佛教,在傳統佛教調和入世與出世矛盾的基礎上,做出了新的發展,使佛教在立足佛陀本懷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關懷世間,做更多入世的事業,扭轉了近代佛教的頹廢局面,促進了佛教的現代轉型。
佛教自創立起,其內部便存在著出離世間與關心現實、出世與入世兩種傾向之間的沖突,只是印度佛教的出世傾向占據絕對主導地位,這一沖突始終沒有凸顯出來,而在關心現實的中國佛教中卻越來越明顯。本文從兩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一方面,由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論揭示佛陀本懷的內涵,即證無我、入涅槃、解脫人生之苦,這一本懷具有明顯的出世傾向。爲了避免對佛陀本懷理解的偏差,本文從佛教的源頭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論出發探討佛陀本懷。另一方面,分析佛教的出世旨歸與入世關懷在人間佛教中的表現。提倡人間佛教的佛學大師們在關心現實與佛教出世解脫的關系處理上有契理契機的解釋。從他們的解釋可以看出佛教關心現實的特殊角度和方式,也可以看出他們在關心現世的同時又竭力避免佛教走上徹底世俗化之路。
二、無我思想與佛陀本懷
原始佛教的主要理論都是圍繞無我思想來展開的,“無我”思想與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論都有關聯。分析其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谛、八正道等原始佛教主要學說的關系,可以揭示出無我思想在原始佛教理論中的地位,並可由此理解佛陀創立佛教的本懷。
(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思想與無我思想
爲了去我執、我見,達到對人生現象和宇宙萬物的正確觀察,原始佛教對人的本質展開了深入分析,主要表現在關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思想中。有學者指出,叁科的建立,目的在于對治“我執”。佛教所以講“五蘊”,是爲了破除把“心”當作“我”的那樣執著,天資聰明者懂了“五蘊”的道理,就會把“我”破除;“十二處”是專爲中等天資的人設施的,重點在于把“色”當作“我”的那樣執著;十八界是對最愚笨的人設施的,在于破除把“色心”綜合起來當作我的那樣執著。因此,破除我執是叁科的根本任務。[1]P238
佛教認爲人身由五蘊所構成。五蘊即色、受、想、行、識,是構成人身體的五類基本要素。色指有形質礙之法,即物質;另一類爲受、想、行、識四蘊,指人的感性、知性、理性、意識等精神活動。[2]P18人們由于不懂得人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而成的暫時存在,妄執“我”爲獨立自主的存在,把五蘊認作實在的“我”體而貪愛執取,由此使人的身心産生種種痛苦。爲此,原始佛教對人們執著五蘊進行了破斥,如《雜阿含經》的《五陰誦》中大部分小經都是在破除人們執著五蘊爲我。
如《雜阿含經》第1經說: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複如是。”[3]
第9經說: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3]
五蘊無常說明人生中沒有真正的快樂,一切都是轉瞬即逝的。五蘊構成之“我”是無常的,其中找不到哪一樣東西就是不變之我或是屬于我的,人生中沒有永恒不變的形而上的實體性的主宰之我存在。由于人們對自我的執著,認爲五蘊聚集所成之人乃真我,從而産生了生、老、病、死等一系列痛苦。人們只有通過對五蘊樹立“正觀”,形成正確的認識,認識到五蘊無常、苦、空、非我,形成這種正確的認識之後,才會對五蘊産生厭離心,不執著于現實的歡喜與快樂,達到心解脫,即在情意方面得到解放,從而最終達到對解脫境界的證悟,不再流于輪回生死。
十二處、十八界是在五蘊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宇宙萬物構成要素的分類。如雜阿含經》第276、304、316、317、318、319經等,都是從十二處分析無我,《雜阿含經》第276經以難陀與比丘尼之間的問答說:
(難陀尊者)問:“色外入處是我、異我、不相在?”
(比丘尼)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難陀尊者)問:“聲、香、味、觸、法外入處,是我、異我、不相在?”
(比丘尼)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尊者難陀,我已曾于六外入處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六外入處實無我。”
尊者難陀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義應如是觀:六外入處無我。若緣眼、色,生眼識,彼眼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尼)答言:“不也,尊者難陀!”
(難陀尊者)問:“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彼意識是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尼)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識身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是解,六識身如實無我。”[3]
這段經文從六內入處與六外入處分析無我,和五蘊說中解釋無我思想一樣,運用的是分析的方法。運用分析的方法來說明“無我”思想是整個原始佛教的貫用方法。
十八界的思想是佛教在十二處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宇宙萬法的分類。佛教認爲,十八界攝盡宇宙一切現象,十八界是對宇宙萬有的總分類。由于人們對種種界不能有正確的認識,不能體認它的無常性,從而對它們産生了愛染,給人生帶來了一系列的痛苦。十八界的思想在《雜阿含經》第451、452、453、454、455、460經都進行了論述。佛教認爲,爲了解脫人生之苦,衆生對十八界同樣要認識到它的無常,進而就十八界認識無我,不能執著于其中有限的欲樂。
(二)、十二因緣理論與無我思想
十二因緣是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的理論,它開始于對人生之苦的現象——生老病死的原因的追問,最終認識到人生之苦的最終根源在于無明。十二因緣的系列爲: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它著重從時間方面分析人生之若,闡釋證入無我境界的必要性。
緣起論認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3]第262經它是關于事物間因果聯系的理論,認爲一切事物都是一定因緣關系中的存在,事物沒有真正的自性,脫離了一定的因緣關系,事物就不存在。十二因緣理論將緣起理論運用到人生上面,認爲人生由各種現象緣合而起,人生的過程表現爲由因緣所構成的一系列因果關系。無明是人生因果鏈條的開端,從而找到了人生生老病死産生的原因在于無明,是由于無明産生了我執,從而産生了人生的無限痛苦。十二因緣理論探求人生之苦産生的原因,並要求人們在這種無常、苦的人生現象中去認識人生的空幻不實,即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常一主宰的真我的存在。只要達到了“無我”的認識,沒有了對不變之我的執著,無明的執著自會消除,沒有無明,就不會有行,沒有行,也就沒有識,直到沒有生老死,就可實現人生痛苦的徹底解脫。
(叁)、四谛、八正道理論與無我思想
“無我”不是僅僅在理論上可以證明的境界,更是一個宗教體驗的境界,這種境界必須通過佛教的修行才能達到。四谛、八正道理論便是原始佛教提出的可以實際達到無我境界的重要修行理論。四谛說是相傳爲釋伽牟尼得道後,在鹿野苑爲五比丘初轉*輪時所說之法,它是釋迦牟尼悟道的主要內容,是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谛爲: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苦谛即認識種種苦的現象,通常認爲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求不苦得、愛別離苦、五取蘊苦。佛教所講的苦是由于感到世事萬物的變化無常,沒有一種自我主宰,于是産生了精神上的不安,也就是《阿含經》中常講的無常即苦。集谛指形成苦原因,《增一阿含經卷第十四
高幢品五》說:“雲何苦集谛?所謂受愛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貪著,是謂苦集谛。”[4]滅谛是對滅除了痛苦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的闡述,這是一種滅除了世俗的貪愛執著,超脫生死輪回的佛教永恒極樂世界。道谛,即八正道,它是對滅除人生痛苦、達到人生理想境界的方法和途徑的說明。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在八正道中,正見是基礎。從所聞佛法,生出能簡擇是非的智慧,深信苦集滅道四谛的道理,叫正見。佛陀在對正見的具體闡…
《佛陀本懷與人間佛教(金小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