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的智慧與時代社會並進
慧文法師
人間佛教的提出,就是要把佛教建立在普遍人群之中,從而擺脫宋明以來的與鬼神打交道的場面。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之後,曆經二千多年的興衰沿革,使得這個印度文化在中國廣袤土地上得以長足發展,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漸漸的也産生了組織形式,從而信徒遍布,一些大德高僧的文化理念、宗教體證的智慧結晶直接影響了中國人的人生觀、宇宙觀,重鑄了生死觀念和生活哲學,也彌補了傳統文化理性思辯不足。但是,特別在宋元以後,佛事(超度)興盛,整個佛教處於頹廢的狀態,顯示出了末法來臨的初期景況,盡管此時也是法幢高豎、寺院林立、沙門如雲,但或耽空滯寂,或趨炎附勢、僥取利祿,寺院中互爲攀比、黨同伐異,與佛法之「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相吻合,也失去了釋迦牟尼化世俗的理念,相反反被世俗所化,佛法主流不明,部分未清。于時,亦有有識之士欲革新佛教,但終由於政治、文化、成見等原由的幹預不能廣爲成就,效果不甚明顯。于而,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溶之際,佛教由於受到外來宗教的沖擊,不得不重新考慮適應時代需求的度化方式,這種方式,經過了幾代人的繼承弘揚與考驗實踐證明了一切:「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1說明只有建立在人群之中不斷的流布、弘傳、洗練,以佛法大乘的利濟精神,以六度行持,化導世俗,是弘傳法脈的康莊大道。經太虛大師的提倡,印順、趙樸初等大德的權實闡釋,二十一世紀中佛教將是:「解決人類精神問題的必由之路。」2人間佛教的核心修持人間佛教,是要求人學菩薩行,再由菩薩行修行圓滿而成佛,這個重心是放在修菩薩道上的,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就是「人——菩薩——佛」這個次第,成佛是終趨的目標,學佛的目的是爲了成佛,成佛的因行是菩薩行、菩薩道,菩薩圓滿即是佛了。那麽菩薩便是人間佛教的主要行者,菩薩行便是人間佛教的重要核心,按照印順大師所分,行菩薩道所有經曆的過程可分爲叁個階位:一、凡夫菩薩。二、賢聖菩薩。叁、佛菩薩。第叁階位的菩薩是證得大乘功德,與佛相近。以《楞伽經》:「七地是我心,八地無影像;此二名爲住,余則我所得」。就是說八地以上的菩薩與佛的智證功德相近,這樣的佛菩薩修行時間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二大阿僧祗劫,這個果位便是與觀音、文殊同一果位。第二階位的菩薩是已發菩提心,已登菩薩位的,從賢入聖,上求下化,大悲大智。第一階位是新學菩薩,是凡夫身初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這一階位依經教亦需一萬劫,菩薩心行的根底薄弱,容易退失。《仁王經》稱此爲十善菩薩,即是十信菩薩,新學菩薩要培養信心、悲心、學發菩提心,樂聞正法、聞思修精進勇猛,而且要著重以十善業爲基石,如力行不殆,廣行六度,積聚福慧,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以進入不退菩提心的賢位。
十善,是人乘的正法,初學菩薩
注重十善業,即是以人身而學菩薩道,太虛大師十分強調學修發菩提心,並宣說人生佛教的重點即在於此,因爲作爲人間之凡夫,首先必具有一個有煩惱的身體,依《大涅般經》說:有四依菩薩可以爲衆生的依止師,初依,即是具足煩惱的初學發心者,初依之菩薩對佛法的根本義趣有相當的正確體認,自己學修菩薩行,也能引導衆生來學,雖沒有斷除煩惱但是可以攝化衆生向與煩惱所不染的境地,所以能爲大衆的依止師。只唯需注意不要眩耀神奇、嘩衆取寵,忽略凡夫的煩惱複蔽,應循序漸進,起正知見,薄煩惱障,久積福德。其次要悲心增上,初學發菩薩心必以利他爲重,不能急於了生死、求自身之解脫,而不利他梵行,否則無論信心如何堅固,行持如何精進,亦非菩薩種姓。在信願行的輕重上,印順大師是這麽說的:「專種信願與一般神教相近,專種修證必定墮落小乘」。所以人間佛教的信願行必定要專著平衡,如魚行水,不偏不倚,如法如儀,亦是關鍵。
實踐人間佛教
人類在經曆了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20世紀,經曆了競爭,經曆了幸與不幸,開始跨入了一個新世紀的時候,許多觀念在佛教文化中得到認同,而且世界文化也因爲獨立意識、自主精神而呈多元,並且並行不悖發展的態勢,同樣也爲佛教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空間,也爲人間佛教的弘傳提供了保障。實踐人間佛教的重任,也就是說把人間佛教運用到現實的弘揚與運行,應該靠兩種人:就是方丈與法師。茗山法師在《茗山文集》的《複興佛教的動力與條件》中有這樣一段話:「社會上得人很多,複興佛教,是農人嗎?不!是工人嗎?不!是商學軍人嗎?都不是!究竟是誰?佛教興亡,佛徒有責,普泛言之,凡是七衆佛教徒都有點責任,但比丘僧爲七衆之首,責任應該多負點。切近言之,數十萬比丘僧中究竟誰是推動佛教巨輪的主力呢?我覺得有兩種人義不容辭:一種是當方丈的,一種是當法師的,因爲前者是有權威的,後者是有知識的,都是在比丘僧以及七衆教徒中居領導地位,爲大家平日所信仰、所崇拜、所效法的;他們的一思一言,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大衆,影響整個佛教。」
1.佛教院校的教育
那麽培養造就方丈與法師的搖籃在何處?就在全國大大小小的佛教院校中。現代社會的主持佛教人才,應當以知識型、文化型、道心型的人才來領衆梵修,應該轉變上世紀求個人解脫和脫貧途徑的僧伽出家方式。現在全國大小佛學院校皆很少有直接設立「人間佛教」這個課題的,在這個題目上並沒有作出研究討論和闡釋,至今對「人間佛教」的弘揚仍大多停留在一般號召上。以教育而論,高水平的佛教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高水平的佛學研究,整個佛教與佛教教育的現代化都需要佛學研究的指導、闡釋。實踐人間佛教在院校中是一個最好的傳播與鍛煉,也可以從對經典的現代意義的诠釋,曾經有人以白話的形式語譯經典,這一個很好的方式,因爲現在中國在社會教學中的教學材料、考試測驗,都是要求學生以白話完成,也就側面看出社會在以白話文的方式來傳播知識信息,「之乎者也」的運用少之又少。但是,在語譯佛經的同時要注意明了佛說這部經的對象、旨趣,即是佛當時的契理契機,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至要關切,否則容易曲解經義,要注意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闡發在現代社會中必須認識的佛教基本原理,以及引申佛陀化世的積極意義和慈悲內涵,同時又要去除在封建社會製度下産生的一些不適應今天的思想及病態,即如太虛指出的「要掃去佛教不能適應中國目前及將來的需求的病態。」語譯經典,既不能雷同於舊說也不能失去本來面貌,這就對語譯者的自身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語譯者既要具備相當的文化知識,同時要具備深層次的信仰內在。就是語譯者要是大悲大智的苦口婆心,而不能僅是具備文化的學者語譯,要發菩提心,嚴持戒律,行菩薩道,還可以像千年前的譯經場一樣,聚攏國內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周邊各國的佛學好手,不畏艱難求法取經,使古有譯經場,今有語譯處。再現佛教譯經的恢弘氣勢。教內的院校是吸引人、培養人、鍛煉人、造就人的處所,在知識廣泛得到重視的今天,全國各地的院校在辦學宗旨、設想、模式、效果等等都需要進一步的總結提高,不能再將人間佛教停留在口號或形式上,要研究人間佛教,挖掘人間佛教,在學習的過程中,同時學習語譯經典,開設語譯的課程,如是經數年、數十年的佛經語譯積澱而後,一些人讀佛經的枯燥乾澀的態度可以轉變了,同時院校內培養的人才走向社會、走上寺院領導崗位後,在引導教化信徒的時候,具備這個語譯的技法,闡釋微言,適應社會,爲人間佛教的實行必做出巨大貢獻。
2.弘揚佛教文化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作爲一種文化,它的觀念在播化,也在吸納中充實完善,傳入的佛教理念重鑄了中華民族的人生哲學,陶冶了知識分子的審美情趣,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從而積澱成爲一個獨立的文化系統,已經有別與印度的佛教文化了,所以現今世界上叁大語系的佛教中就分爲:漢語系、藏語系和巴利語系佛教了。
佛教文化之所以成爲佛教文化,有著它獨特的精神,佛教文化的出發點是需要有信仰的建立的,這個信仰的對象一定是佛菩薩,在這一特殊條件影響下的文化成果,諸如思想、學術、文學、藝術、風俗、倫理、中外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都可包含在佛教文化範圍之內,也就是說佛教文化是需要被佛教的信仰決定的、製約的。這同時也決定了它的本質,即其作爲宗教文化的一系列特徵,正由於有這個本質條件,傳入中國後的兩千年中派生了許多的寶貴遺産,有不少內容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無論是大乘基本思想的「般若空觀」、龍樹提婆的「中道觀」,還是無著世親等人的唯識思想,也無論是天臺華嚴的教學,還是禅與淨土的法門,都具有豐富深刻而有著重大價值的理論內容。比如佛教的倫理思想的價值,衆生平等的觀念,慈悲的意識,倡導清心寡欲的生活,蔑視利祿的品格,都具有倫理上的巨大價值,特別是大乘開放弘通的性格後,更注重現實生活,同時也適合中土的傳統意識觀念,許多佛弟子廣行四攝六度,致力與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形成了佛教倫理的理論與價值的積極實踐。在二十一世紀中弘揚佛教文化,應當注重繼承超越精神,所謂文化,是對自然、對社會文化生活的認同,它召示人類普遍和至爲關切的問題,對於佛教文化昭示的重點,是指對「覺悟」的精神境界,引導人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相對而非對立的大徹大悟的超越之路。無論是對於佛菩薩、對莊嚴淨土的外在追求,亦或是對自我、自心淨土的內在追求,都是一種超越意識的精神。對人身,也像其他物質世界一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四大五蘊的和合,處在永遠的生滅變化之中,只有清淨本心,…
《人間佛教的智慧與時代社會並進(慧文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