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訪厚觀院長談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

  訪厚觀院長談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

  日期:94年7月22日下午2:30  

  地點:福嚴佛學院續明法師紀念室

  采訪:陳美玲、黃錦珍

  整理撰稿:風城法音編輯小組

  印順導師自6月4日上午10點7分于花蓮慈濟醫院安詳示寂之後,至6月12日舍利奉安于新竹福嚴精舍福慧塔院。這一段期間,海內外各地知悉此事前來吊唁者不計其數;國內報紙更是以頭條新聞報導相關資訊,讓識與不識者,見到一代佛學泰鬥的追思盛況。 導師追思荼毗法會雖在短短一星期內結束,但是直到今日,佛教界仍不斷地撰稿表達緬懷與追思之意。

  其中也有人對于未來如何推動導師的思想寄予關心,風城法音秉持著這樣的心意,特別專訪福嚴佛學院厚觀院長,請院長就此課題作一番說明,以便了解導師承繼太虛大師“人生佛教”之後,提出“人間佛教”思想的意旨,進而把握人間佛教的真谛,以及思考日後如何持續推動等等。在整個訪談當中,我們深切感受到院長肩負的重擔,也希望藉此邀請同願同行之師友們,各盡己力共同追尋導師的腳步,推展人間佛教。當然從訪談中也談到導師的治學與觀念,讓我們更接近導師本人。

  緬懷導師

  ◎可否請院長談一下從導師那裏,獲益最多的是什麼?

  答:其實導師開示的許多觀念早已融合在生活當中了,不知該從何講起,只能說今天能夠認識佛法到這樣的程度,都是導師的引導。如果要進一步講,那《成佛之道》建立了整個佛法思想的架構,對正確觀念的確立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部著作中,對業力、世間正見,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以及大乘叁系,菩薩的階位等,清清楚楚的說明,讓我們對佛法有一個全盤的了解,有了這樣的架構之後,再學任何一法門或經典,我們會知道它在佛教教理及佛教史的定位,而不會起種種诤競。與《成佛之道》相似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但《廣論》沒有提到“聲聞階位”、“菩薩階位”、“如來藏系”等問題。

  再來,導師抉擇諸多經論而整理出學佛的重點,如《學佛叁要》裏所講的信願、慈悲、智慧;在這麼多的修行法門裏,導師提出叁心、六度、十善等重點,菩薩行的要義都幫我們點出來了,基本的觀念,導師已經爲我們建立,其他包括布施、持戒、禅定等要注意的事項,導師也在他的著作中一一爲我們提示。

  佛法法門這麼多,導師告訴我們佛教是經過演變的,有少壯,有老年,也有許多適應世間衆生的成分,這樣我們才不會以爲越早越真,或覺得越後期越成熟,而是知道要怎麼去抉擇少壯的佛教,讓我們知道龍樹中觀思想的妙處,如何兼顧智慧的深觀與廣大的菩薩行。導師給了我們這個方向,讓我覺得很受用。因爲,即使知道龍樹學好,可是,《中論》很艱深,如果沒有導師這樣白話的引導,實在很難進入。

  ◎導師贊歎龍樹菩薩,緬懷導師,請院長談談導師與龍樹菩薩有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答:第一,導師與龍樹菩薩都活一百歲! 第二,印順導師與龍樹菩薩,同樣都兼具經師與論師之特性。從龍樹菩薩的《中論》中,可發現龍樹是位“辯才無礙的論師”;但在《大智度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生動的故事,對于衆生循循善誘,兼具“經師隨機方便而貫通”的特長。印順導師于《中觀今論》等論著中,立論嚴謹,條理清晰;而在《妙雲集》下編之一般開示中,我們又可看到導師清新流暢的文筆,感受到導師善于誘導衆生向學佛道的熱誠。 第叁、龍樹所標舉的佛法有綜貫南方大乘經及北方阿毗達磨的特色;導師亦然,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樸,宏闡中期佛教之行解,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依此來複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 第四,龍樹菩薩所處的時代,有婆羅門教等外道,也有《阿含經》的流傳,以及諸多的部派,也有龐大的大乘經典,像般若、法華、華嚴、淨土…等法門,在這紛雜的經論當中,龍樹菩薩以四悉檀判攝一切佛法,除了著《中論》等抉擇佛法深義,也注解《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成《大智度論》,注解《十地經》成《十住毗婆沙論》,闡揚菩薩廣大行。導師所處的時代,除了傳統中國佛教,還有中國的儒家、道家思想,也有南傳、西藏等佛教思想,很複雜;導師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入經藏、注意佛教的流變與發展,而抉擇出適應衆生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導師治學的特色是什麼?

  答:導師具有學術的涵養,但不是將佛法當學問來研究,主要還是替大家整理出一條實踐成佛的方法,這與純粹研究學問的論述是完全不同的。導師引導我們認識人間佛教,就是最後既不歸向諸天,也不迷惑于鬼神當中,而是以人類爲本的佛法,這種抉擇在導師當時所處的環境中是很不容易的,而導師卻在青壯年時期就已經確立了這一條道路,確實是很難得。導師說:“真正的人菩薩行,要認清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而適應今時、今地、今人的實際需要,多作利益衆生的事。”許多人談人間佛教或許多著重在“適應今時、今地、今人”的方便,但導師特別強調“要認清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佛法”並不完全等于“世間法”,像佛法的緣起無我、戒律都有不共世間的部分,要注意怎樣適應世間又不失佛法本質,是特別值得我們深思留意的課題! 至于佛教學部分,有些論述導師已經起個頭,比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或《空之探究》,在著作中,導師對許多的闡述只是點到爲止,沒有引用經論的全部,未來有待我們進一步深入。

  ◎導師的思想,已經成爲學界討論的題材,與傳統佛教信仰修行的方法也多少相異,面對這些紛雜不同的看法,要如何一一回應呢?

  答:當然要闡揚正確的觀念,不過也不可能一一回應所有紛雜的問題。去年老院長真華長老曾提到:“導師人間佛教的思想絕對會在未來産生很大的影響,但人間佛教對未來的影響是好是壞,目前還不敢斷言。必須看大家是否真正體會導師的真義,所作所爲是否與導師的言行風範相符!”這句話也讓我深自警惕,未來人間佛教是否能朝向不失佛法真義的方向發展,也是我們應該多加觀察留意的。

  ◎學界對導師思想做多方的討論,其實不正也意味著一個思想的活力嗎?

  答:當然諸多的討論是值得欣慰的,導師自己也以四悉檀來判攝一切的佛法,對佛法的異說也保持很多寬容的態度。例如對如來藏的看法,有些學者或學派甚至認爲如來藏不是佛法,必須排除,但是導師還是認爲如來藏是大乘叁系的一支。不過是了義還是不了義,還要厘清。以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導師說過迷信還比不信好,因爲迷信至少還有因果觀念,不敢作壞事,但我們可以說導師是贊成迷信嗎?當然不是!導師非常強調正見的重要,有正見才有正信、正行!雖然世間各種學說有其“相對的價值”,但不能一味的圓融,不同的題材、定位,要弄清楚,不能混淆。所以不同的討論乍聽之下感覺人間佛教興盛地發展,卻也不一定是朝向正面發展,反而是要從基本原則上來檢證,看看討論的內容是否偏離了佛法的本質。

  人間佛教的闡揚

  ◎導師闡揚人間佛教,請問院長,關于導師理念中的人間佛教,到底有何特色?

  答:導師所談的人間佛教是“以人爲本”,是從人而發心學菩薩行,由學菩薩行而成佛。 特別提“人間”二字:不但對治偏于死亡與鬼,同時也對治偏于神與永生。佛出人間,人身難得,人是升沈之樞紐,是以叁心(菩提願、大悲心、性空慧)、十善爲基本,以人身修菩薩行。 導師曾說:談人間佛教,不應離開“佛教”的特色,否則只是“人間”而沒有“人間“佛教””可言了!試想:其他宗教及一般慈善團體也有從事醫療、慈善救濟或環保等工作,但他們可以稱爲人間“佛教”嗎?佛教的特色是緣起、大悲、叁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一般的慈善家或許也有慈悲利他的精神,但是否具有佛教叁法印的特色?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導師說:“凡不違反佛法的,一切都是好事。但從事于或慧或福的利他菩薩行,先應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實”,具足正信正見,以慈悲利他爲先,以叁心而行十善道爲基礎。確認肯定佛法有“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否則,弘化也好,慈濟也好,上者只是世間的善行,與世學混淆,以致佛法的真義越來越稀薄了!下者是泥菩薩過河(不見了),引起佛教的不良副作用。” (參見《華雨集第四冊》p.63) 此外,導師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爲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導師本身就是人間菩薩行最佳的典範!有的人熱心布施行善,可是對“人間佛教”的真義沒有深刻的了解,沒有發願繼續來人間修菩薩行,結果由于布施的善業而生到欲界天去享天福,這樣可以說是“人間佛教”嗎?因此要講人間佛教的實踐,就必須了解“人菩薩行”的內涵,才不會流于世俗公益,與佛法的本質不相應。

  ◎人間佛教的思想及實踐,以目前蓬勃發展的現象,您如何看待?

  答:人間佛教雖然在臺灣蓬勃發展,不過其理念與思想的正確性,還是必須被強調出來,這也是我近期不斷思考的問題。其實對于人間佛教發展所衍生的問題,導師在世時已經看到,也曾說過:“現在的臺灣,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漸漸興起來,但適應時代方便的多,契合佛法如實的少。……如果對佛法沒有見地,以搞活動爲目的,那只是庸俗化而已。有的以爲佛法的解脫道與菩薩道不能合一,這是漠視般若與大悲相應的經說。有的不用佛教術語來弘揚佛法,表現出來卻是一切神道教都無礙共存,無所不可圓融。有的提倡“人間佛教”,卻對佛法與異教(佛與神),表現出寬容而可以相通的態度,……這些或許對個人事業成功了,但是佛法的純正化、現代化,不一定有前途,反而引起印度佛教末後一著(佛教爲神教侵蝕而消滅)的隱憂。”(《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p.65-66)…

《訪厚觀院長談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