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像這些問題,導師都看到了,也說出了正確的方向:“真正的菩薩行,要認清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以適應今時、今地、今人的實際需要”。尤其是“把握佛法不共世間的特性”更爲重要,未來我們要推動人間佛教,必須維護人間佛教的純正性,不能失去佛法的特質才行。
◎聽院長這麼語重心長的說法,我們直接請問院長是否擔心推廣人間佛教産生問題?院長也直接契入人間佛教的要旨,澄清人間佛教不能一味地適應世間,而淺化或喪失了佛法的本質。
答:人間佛教推展的單位很多,這對整個社會來說並不是壞事,不過令人關心的是人間佛教被廣爲推展時,是否把握住佛法的純正性,若失去佛法的純正性而淪爲庸俗化或淺化,是未來值得注意,也是令人擔心的問題。如導師說過的“牧羊女賣乳,一再加水之後,佛法的真味淡了,人間佛教最後也就沒有了!”唯有大家不忘失人間佛教的真正內涵,才能契合導師提出人間佛教的真義。導師圓寂之後,其思想的影響力能保持多久,與大環境的因素有關,成住壞空的生命軌迹大家也都能了解,但是我們從導師的身上,也看到事在人爲的具體呈現。想想看,導師當初身處的環境多麼惡劣,佛法多麼衰危,外有戰亂,內有傳統信仰抵抗,但是導師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理出一條道路。在這麼多典籍學說當中,導師所選擇的道路,讓大家身心長久受用。因此我們的責任是希望能夠延續人間佛教思想的純正性,讓實踐人間佛教的大乘行者把握住佛陀本懷的無緣大慈、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相信如此才能夠闡揚導師思想的真義。
◎人間佛教在實踐作爲上,菩薩行者自己應該以何種標准來反省呢?
答:大家共同實踐人間佛教,初發心都是來自好的信念,我們也都要贊歎,只不過也要不斷提醒自己,是否契合了佛教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特色?是否以無私無我的態度從事利他的事業?時時反省:我執、貪、嗔、癡、慢、疑等煩惱是否日漸微薄了?所謂“涅槃寂靜”,即是指貪、嗔、癡等煩惱永斷的意思,這是不共世間的。我們必須以此叁法印作爲檢證的標准,否則就像學術研究,撰文討論是很好的事情,但若爲了爭個輸贏而謾罵不休,或私心自利,這就與涅槃寂靜不相應了。”
緬懷導師
◎關于人間佛教的實踐也就是菩薩行,我們再次請問院長,導師對菩薩行的看法。
答:導師對修學人間佛教提出要發《般若經》中的叁心,即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並且要淨治身心、利濟有情、弘揚正法,像這些觀念,就是隨時要提醒大家的,深植人間佛教行者的心中。
◎修菩薩行與人間有什麼特別的關聯?
答:人間苦樂參半,最適合修行。天人不易體會苦、空、無常,天上也沒有需要幫助的衆生,因此對修菩薩道的大乘行者來說,天上並不是個好環境。因此菩薩特別發願來此苦難的人間,修習菩薩行乃至成佛。
◎許多人有這樣的疑惑,就是一生從事佛法義理研究的導師,是不是反對修持禅定?作爲一個菩薩行者修持禅定應該要注意什麼,才不會落入二乘,乃至漂流于佛法門外呢?
答:禅定是共世間法,就禅定的階位來講,基本上離不開未到定、四禅、四無色定。至于菩薩行者進行禅修,他的目的不是爲了自己,即使修禅,還是心不舍衆生,這是重要的前提。大乘菩薩修禅要與菩提心、大悲心、無所得空慧相應。
菩薩修禅定,悲心很重要,沒有悲心,修禅定很容易落入小乘。導師不是反對修禅定,導師說:在修禅定之前有些基本觀念要先確立,不然有很多“美麗而險惡的歧途”。有人誤解導師,以爲導師不主張修禅定,不強調修行。其實,導師沒有堅決反對修禅定,而是強調修禅定要有基本前提。首先,要確立正見、持清淨戒、長養悲心,否則容易引起副作用,問題相當嚴重。禅病不來則已,一來就沒完沒了。禅定本身是一種很強的力量,因爲沒有確立正見,有人得了定,以爲就是得道,會造成這種假相。如果這一生沒有得到見道,而又不舍禅定,最後臨終時會隨禅定業去往生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等天界。問題是到了禅天之後呢?像長壽天壽命很長,那裏的衆生只享禅定樂,以一個修解脫道的人,像得叁果的聖者生到那還好,但是對于一個修菩薩道的人,到禅天就沒有什麼好處,你度什麼人呢?自己有禅定,禅天那邊的衆生也都有禅定,沒有饑餓貧病的人,也沒有痛苦,不需要你去度化,沒有機會修利益衆生的菩薩行。所以,禅天對修菩薩道的人來說絕對不是個好的地方,菩薩修持禅定要注意,是否妨礙了以利益衆生爲主的菩薩道。
在《般若經》中也有提到,有一類悲心深重的菩薩修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以方便力故不隨禅定生于禅天,而是生于欲界等有苦難衆生之處。而在《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也特別注意這一點而加以闡述,強調悲心深重的菩薩其可貴之處,這樣的觀念與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中的菩薩正常道是吻合的,不止在《大智度論》講,《瑜伽師地論》乃至于許多的大乘經論中也有說到。
◎行菩薩道者應該如何抉擇禅修法門,才不會妨礙自己利益衆生的悲願?
答:導師在《成佛之道》中有說,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不錯的選擇,至少不會舍離對衆生的悲心。要經常發願,發不舍衆生以上求佛道之願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在禅修乃至于平常的修行才不會走錯了路。”
◎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引用了哪些經論?只有《增壹阿含經》中的:“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這一句嗎?
答:大家熟知的“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這是出自《增壹阿含經》沒錯!這一句主要是說成佛是在人間成佛,是要表達不鬼化及神化。而導師心目中的“人間佛教”除了強調“人間”之外,還特別強調“菩薩行”。探討菩薩行的典籍,比《阿含經》談得暢快的是《大智度論》及《十住毗婆沙論》。尤其《大智度論》在導師心目中的地位是非比尋常的,它的內容包括深觀與廣行,還有對四悉檀的判攝等,導師在幾本性質不一樣的書中都有引用到《大智度論》。所以如果說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的經論依據,不應該只有《增壹阿含經》,還有《大智度論》等大乘經典。導師所提到人菩薩行的精神,基本上是從《大智度論》及《十住毗婆沙論》中提出來的。導師的思想其實很開闊,整個人間佛教思想的全貌除了大乘的深觀還包括菩薩的廣大行,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菩薩應以叁心(《般若經》中所說的菩提心、大悲心、無所得的空性慧)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波羅蜜),不離衆生而在長在世間度衆生,累積福德、智慧資糧,直至圓滿成佛。”
◎對于菩薩的這種偉大的精神,該如何學習?如何實踐?請院長可以再詳細說一點嗎?
答:導師《印度之佛教》〈自序〉曾提到,菩薩真精神可學之處有叁:忘己爲人、盡其在我、任重致遠。1、“忘己爲人”是說雖然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等叁乘都是共入無余涅槃,同樣得解脫,但菩薩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而發大菩提心,重于慈悲利他,于利他中完成己利。2、“盡其在我”是抑他力爲卑怯,重自力而不仰賴他力,其精神爲“盡其在我”。龍樹菩薩有淡化他力的傾向,這也是導師所贊歎的。3、“任重致遠”這就是關于要經曆多少時間才能成佛的問題,菩薩發心代無量衆生受叁惡道苦,于無量阿僧祇劫度衆生,直到所有衆生入無余涅槃之後,菩薩才自種善根,經無量百千億阿僧祇劫方得成佛。菩薩這樣的發心,才是真是“任重而道遠”!這些思想的來源,多與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思想相合。
展望未來
◎導師盡其一生對佛法做了深入的探究,也提出極爲精辟的見解,未來,除承繼導師的思想之外,是否要注意到佛法研究的繼續深入或是開創性呢?在學界有人提出不只要照著講,而且要接著講,院長的看法如何?
答:要照著講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導師的話語大家都做了不同的解釋,哪幾位照著導師的本意恰當的诠釋了呢?導師深入中觀、唯識、如來藏大乘叁系的思想,要融會貫通照著講本身就非常不容易。我認爲正確了解之後,再繼續開創,這才叫“接著講”,否則你從哪裏“接”呢?如果沒有正確了解導師的真義,自己講自己的,怎麼能說“接著講”呢?你怎麼講都沒關系,重要的是要合乎佛陀的本懷,合乎人間佛教的真義。
導師寫書從來不擔心是否有人看,導師的個性是做他該做的,對無法掌握的因緣,他是不操心的。導師跟你講,你會聽,他就講,他知道你不會聽的話,他幹脆就不講了。有時候他笑一笑,是不置可否,並不代表贊同,千萬不要會錯意。
◎真要接著講,院長提醒我們幾點可做未來佛法研究的展望:
答:第一就是承續導師的心願,把龍樹菩薩對整個佛法的理解整理出來。導師在《華雨集》第五冊當中提到:“對于《大智度論》,用力最多,曾有意寫一專文,說明龍樹對佛法的完整看法。但因時間不充分,只運用過部分資料,沒有能作一專論。”而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也說:“龍樹是大乘行者,本于深觀而修廣大行的,所以更應從《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去理解大乘的全貌。”從這些我們可以見到導師未完成的宏願。而導師對《大智度論》的用心,我們也可以從導師的“《大智度論》筆記”當中得知,那是導師依循著古人勤勉治學的方法,老實地將一百卷的《大智度論》逐字閱覽全文,並貫通其義理,而後所彙整出來的筆記,這些都非常值得後學參考深究並加以發揚的。目前大家的研究進度是小部分進行,等有一天像導師一樣具有全面的了解,建立恢弘的氣度,就可以正確的加以發揮了。
第二是在導師諸多的著作中,有些論述導師只是點到爲止,沒有引經據典詳細論證,這部分我們可以對于導師…
《訪厚觀院長談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