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厚观院长谈印顺导师与人间佛教
日期:94年7月22日下午2:30
地点:福严佛学院续明法师纪念室
采访:陈美玲、黄锦珍
整理撰稿:风城法音编辑小组
印顺导师自6月4日上午10点7分于花莲慈济医院安详示寂之后,至6月12日舍利奉安于新竹福严精舍福慧塔院。这一段期间,海内外各地知悉此事前来吊唁者不计其数;国内报纸更是以头条新闻报导相关资讯,让识与不识者,见到一代佛学泰斗的追思盛况。 导师追思荼毗法会虽在短短一星期内结束,但是直到今日,佛教界仍不断地撰稿表达缅怀与追思之意。
其中也有人对于未来如何推动导师的思想寄予关心,风城法音秉持著这样的心意,特别专访福严佛学院厚观院长,请院长就此课题作一番说明,以便了解导师承继太虚大师“人生佛教”之后,提出“人间佛教”思想的意旨,进而把握人间佛教的真谛,以及思考日后如何持续推动等等。在整个访谈当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院长肩负的重担,也希望藉此邀请同愿同行之师友们,各尽己力共同追寻导师的脚步,推展人间佛教。当然从访谈中也谈到导师的治学与观念,让我们更接近导师本人。
缅怀导师
◎可否请院长谈一下从导师那里,获益最多的是什么?
答:其实导师开示的许多观念早已融合在生活当中了,不知该从何讲起,只能说今天能够认识佛法到这样的程度,都是导师的引导。如果要进一步讲,那《成佛之道》建立了整个佛法思想的架构,对正确观念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部著作中,对业力、世间正见,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以及大乘三系,菩萨的阶位等,清清楚楚的说明,让我们对佛法有一个全盘的了解,有了这样的架构之后,再学任何一法门或经典,我们会知道它在佛教教理及佛教史的定位,而不会起种种诤竞。与《成佛之道》相似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但《广论》没有提到“声闻阶位”、“菩萨阶位”、“如来藏系”等问题。
再来,导师抉择诸多经论而整理出学佛的重点,如《学佛三要》里所讲的信愿、慈悲、智慧;在这么多的修行法门里,导师提出三心、六度、十善等重点,菩萨行的要义都帮我们点出来了,基本的观念,导师已经为我们建立,其他包括布施、持戒、禅定等要注意的事项,导师也在他的著作中一一为我们提示。
佛法法门这么多,导师告诉我们佛教是经过演变的,有少壮,有老年,也有许多适应世间众生的成分,这样我们才不会以为越早越真,或觉得越后期越成熟,而是知道要怎么去抉择少壮的佛教,让我们知道龙树中观思想的妙处,如何兼顾智慧的深观与广大的菩萨行。导师给了我们这个方向,让我觉得很受用。因为,即使知道龙树学好,可是,《中论》很艰深,如果没有导师这样白话的引导,实在很难进入。
◎导师赞叹龙树菩萨,缅怀导师,请院长谈谈导师与龙树菩萨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答:第一,导师与龙树菩萨都活一百岁! 第二,印顺导师与龙树菩萨,同样都兼具经师与论师之特性。从龙树菩萨的《中论》中,可发现龙树是位“辩才无碍的论师”;但在《大智度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于众生循循善诱,兼具“经师随机方便而贯通”的特长。印顺导师于《中观今论》等论著中,立论严谨,条理清晰;而在《妙云集》下编之一般开示中,我们又可看到导师清新流畅的文笔,感受到导师善于诱导众生向学佛道的热诚。 第三、龙树所标举的佛法有综贯南方大乘经及北方阿毗达磨的特色;导师亦然,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依此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 第四,龙树菩萨所处的时代,有婆罗门教等外道,也有《阿含经》的流传,以及诸多的部派,也有庞大的大乘经典,像般若、法华、华严、净土…等法门,在这纷杂的经论当中,龙树菩萨以四悉檀判摄一切佛法,除了著《中论》等抉择佛法深义,也注解《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成《大智度论》,注解《十地经》成《十住毗婆沙论》,阐扬菩萨广大行。导师所处的时代,除了传统中国佛教,还有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也有南传、西藏等佛教思想,很复杂;导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经藏、注意佛教的流变与发展,而抉择出适应众生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导师治学的特色是什么?
答:导师具有学术的涵养,但不是将佛法当学问来研究,主要还是替大家整理出一条实践成佛的方法,这与纯粹研究学问的论述是完全不同的。导师引导我们认识人间佛教,就是最后既不归向诸天,也不迷惑于鬼神当中,而是以人类为本的佛法,这种抉择在导师当时所处的环境中是很不容易的,而导师却在青壮年时期就已经确立了这一条道路,确实是很难得。导师说:“真正的人菩萨行,要认清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而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多作利益众生的事。”许多人谈人间佛教或许多著重在“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方便,但导师特别强调“要认清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佛法”并不完全等于“世间法”,像佛法的缘起无我、戒律都有不共世间的部分,要注意怎样适应世间又不失佛法本质,是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留意的课题! 至于佛教学部分,有些论述导师已经起个头,比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或《空之探究》,在著作中,导师对许多的阐述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用经论的全部,未来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
◎导师的思想,已经成为学界讨论的题材,与传统佛教信仰修行的方法也多少相异,面对这些纷杂不同的看法,要如何一一回应呢?
答:当然要阐扬正确的观念,不过也不可能一一回应所有纷杂的问题。去年老院长真华长老曾提到:“导师人间佛教的思想绝对会在未来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人间佛教对未来的影响是好是坏,目前还不敢断言。必须看大家是否真正体会导师的真义,所作所为是否与导师的言行风范相符!”这句话也让我深自警惕,未来人间佛教是否能朝向不失佛法真义的方向发展,也是我们应该多加观察留意的。
◎学界对导师思想做多方的讨论,其实不正也意味著一个思想的活力吗?
答:当然诸多的讨论是值得欣慰的,导师自己也以四悉檀来判摄一切的佛法,对佛法的异说也保持很多宽容的态度。例如对如来藏的看法,有些学者或学派甚至认为如来藏不是佛法,必须排除,但是导师还是认为如来藏是大乘三系的一支。不过是了义还是不了义,还要厘清。以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导师说过迷信还比不信好,因为迷信至少还有因果观念,不敢作坏事,但我们可以说导师是赞成迷信吗?当然不是!导师非常强调正见的重要,有正见才有正信、正行!虽然世间各种学说有其“相对的价值”,但不能一味的圆融,不同的题材、定位,要弄清楚,不能混淆。所以不同的讨论乍听之下感觉人间佛教兴盛地发展,却也不一定是朝向正面发展,反而是要从基本原则上来检证,看看讨论的内容是否偏离了佛法的本质。
人间佛教的阐扬
◎导师阐扬人间佛教,请问院长,关于导师理念中的人间佛教,到底有何特色?
答:导师所谈的人间佛教是“以人为本”,是从人而发心学菩萨行,由学菩萨行而成佛。 特别提“人间”二字:不但对治偏于死亡与鬼,同时也对治偏于神与永生。佛出人间,人身难得,人是升沈之枢纽,是以三心(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十善为基本,以人身修菩萨行。 导师曾说:谈人间佛教,不应离开“佛教”的特色,否则只是“人间”而没有“人间“佛教””可言了!试想:其他宗教及一般慈善团体也有从事医疗、慈善救济或环保等工作,但他们可以称为人间“佛教”吗?佛教的特色是缘起、大悲、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般的慈善家或许也有慈悲利他的精神,但是否具有佛教三法印的特色?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导师说:“凡不违反佛法的,一切都是好事。但从事于或慧或福的利他菩萨行,先应要求自身“在佛法中的充实”,具足正信正见,以慈悲利他为先,以三心而行十善道为基础。确认肯定佛法有“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否则,弘化也好,慈济也好,上者只是世间的善行,与世学混淆,以致佛法的真义越来越稀薄了!下者是泥菩萨过河(不见了),引起佛教的不良副作用。” (参见《华雨集第四册》p.63) 此外,导师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导师本身就是人间菩萨行最佳的典范!有的人热心布施行善,可是对“人间佛教”的真义没有深刻的了解,没有发愿继续来人间修菩萨行,结果由于布施的善业而生到欲界天去享天福,这样可以说是“人间佛教”吗?因此要讲人间佛教的实践,就必须了解“人菩萨行”的内涵,才不会流于世俗公益,与佛法的本质不相应。
◎人间佛教的思想及实践,以目前蓬勃发展的现象,您如何看待?
答:人间佛教虽然在台湾蓬勃发展,不过其理念与思想的正确性,还是必须被强调出来,这也是我近期不断思考的问题。其实对于人间佛教发展所衍生的问题,导师在世时已经看到,也曾说过:“现在的台湾,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渐渐兴起来,但适应时代方便的多,契合佛法如实的少。……如果对佛法没有见地,以搞活动为目的,那只是庸俗化而已。有的以为佛法的解脱道与菩萨道不能合一,这是漠视般若与大悲相应的经说。有的不用佛教术语来弘扬佛法,表现出来却是一切神道教都无碍共存,无所不可圆融。有的提倡“人间佛教”,却对佛法与异教(佛与神),表现出宽容而可以相通的态度,……这些或许对个人事业成功了,但是佛法的纯正化、现代化,不一定有前途,反而引起印度佛教末后一著(佛教为神教侵蚀而消灭)的隐忧。”(《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p.65-66)…
《访厚观院长谈印顺导师与人间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