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访厚观院长谈印顺导师与人间佛教▪P2

  ..续本文上一页像这些问题,导师都看到了,也说出了正确的方向:“真正的菩萨行,要认清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以适应今时、今地、今人的实际需要”。尤其是“把握佛法不共世间的特性”更为重要,未来我们要推动人间佛教,必须维护人间佛教的纯正性,不能失去佛法的特质才行。

  ◎听院长这么语重心长的说法,我们直接请问院长是否担心推广人间佛教产生问题?院长也直接契入人间佛教的要旨,澄清人间佛教不能一味地适应世间,而浅化或丧失了佛法的本质。

  答:人间佛教推展的单位很多,这对整个社会来说并不是坏事,不过令人关心的是人间佛教被广为推展时,是否把握住佛法的纯正性,若失去佛法的纯正性而沦为庸俗化或浅化,是未来值得注意,也是令人担心的问题。如导师说过的“牧羊女卖乳,一再加水之后,佛法的真味淡了,人间佛教最后也就没有了!”唯有大家不忘失人间佛教的真正内涵,才能契合导师提出人间佛教的真义。导师圆寂之后,其思想的影响力能保持多久,与大环境的因素有关,成住坏空的生命轨迹大家也都能了解,但是我们从导师的身上,也看到事在人为的具体呈现。想想看,导师当初身处的环境多么恶劣,佛法多么衰危,外有战乱,内有传统信仰抵抗,但是导师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理出一条道路。在这么多典籍学说当中,导师所选择的道路,让大家身心长久受用。因此我们的责任是希望能够延续人间佛教思想的纯正性,让实践人间佛教的大乘行者把握住佛陀本怀的无缘大慈、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相信如此才能够阐扬导师思想的真义。

  ◎人间佛教在实践作为上,菩萨行者自己应该以何种标准来反省呢?

  答:大家共同实践人间佛教,初发心都是来自好的信念,我们也都要赞叹,只不过也要不断提醒自己,是否契合了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特色?是否以无私无我的态度从事利他的事业?时时反省:我执、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是否日渐微薄了?所谓“涅槃寂静”,即是指贪、嗔、痴等烦恼永断的意思,这是不共世间的。我们必须以此三法印作为检证的标准,否则就像学术研究,撰文讨论是很好的事情,但若为了争个输赢而谩骂不休,或私心自利,这就与涅槃寂静不相应了。”

  缅怀导师

  ◎关于人间佛教的实践也就是菩萨行,我们再次请问院长,导师对菩萨行的看法。

  答:导师对修学人间佛教提出要发《般若经》中的三心,即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并且要净治身心、利济有情、弘扬正法,像这些观念,就是随时要提醒大家的,深植人间佛教行者的心中。

  ◎修菩萨行与人间有什么特别的关联?

  答:人间苦乐参半,最适合修行。天人不易体会苦、空、无常,天上也没有需要帮助的众生,因此对修菩萨道的大乘行者来说,天上并不是个好环境。因此菩萨特别发愿来此苦难的人间,修习菩萨行乃至成佛。

  ◎许多人有这样的疑惑,就是一生从事佛法义理研究的导师,是不是反对修持禅定?作为一个菩萨行者修持禅定应该要注意什么,才不会落入二乘,乃至漂流于佛法门外呢?

  答:禅定是共世间法,就禅定的阶位来讲,基本上离不开未到定、四禅、四无色定。至于菩萨行者进行禅修,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即使修禅,还是心不舍众生,这是重要的前提。大乘菩萨修禅要与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空慧相应。

  菩萨修禅定,悲心很重要,没有悲心,修禅定很容易落入小乘。导师不是反对修禅定,导师说:在修禅定之前有些基本观念要先确立,不然有很多“美丽而险恶的歧途”。有人误解导师,以为导师不主张修禅定,不强调修行。其实,导师没有坚决反对修禅定,而是强调修禅定要有基本前提。首先,要确立正见、持清净戒、长养悲心,否则容易引起副作用,问题相当严重。禅病不来则已,一来就没完没了。禅定本身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因为没有确立正见,有人得了定,以为就是得道,会造成这种假相。如果这一生没有得到见道,而又不舍禅定,最后临终时会随禅定业去往生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等天界。问题是到了禅天之后呢?像长寿天寿命很长,那里的众生只享禅定乐,以一个修解脱道的人,像得三果的圣者生到那还好,但是对于一个修菩萨道的人,到禅天就没有什么好处,你度什么人呢?自己有禅定,禅天那边的众生也都有禅定,没有饥饿贫病的人,也没有痛苦,不需要你去度化,没有机会修利益众生的菩萨行。所以,禅天对修菩萨道的人来说绝对不是个好的地方,菩萨修持禅定要注意,是否妨碍了以利益众生为主的菩萨道。

  在《般若经》中也有提到,有一类悲心深重的菩萨修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以方便力故不随禅定生于禅天,而是生于欲界等有苦难众生之处。而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也特别注意这一点而加以阐述,强调悲心深重的菩萨其可贵之处,这样的观念与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中的菩萨正常道是吻合的,不止在《大智度论》讲,《瑜伽师地论》乃至于许多的大乘经论中也有说到。

  ◎行菩萨道者应该如何抉择禅修法门,才不会妨碍自己利益众生的悲愿?

  答:导师在《成佛之道》中有说,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不错的选择,至少不会舍离对众生的悲心。要经常发愿,发不舍众生以上求佛道之愿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在禅修乃至于平常的修行才不会走错了路。”

  ◎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引用了哪些经论?只有《增壹阿含经》中的:“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一句吗?

  答:大家熟知的“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是出自《增壹阿含经》没错!这一句主要是说成佛是在人间成佛,是要表达不鬼化及神化。而导师心目中的“人间佛教”除了强调“人间”之外,还特别强调“菩萨行”。探讨菩萨行的典籍,比《阿含经》谈得畅快的是《大智度论》及《十住毗婆沙论》。尤其《大智度论》在导师心目中的地位是非比寻常的,它的内容包括深观与广行,还有对四悉檀的判摄等,导师在几本性质不一样的书中都有引用到《大智度论》。所以如果说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经论依据,不应该只有《增壹阿含经》,还有《大智度论》等大乘经典。导师所提到人菩萨行的精神,基本上是从《大智度论》及《十住毗婆沙论》中提出来的。导师的思想其实很开阔,整个人间佛教思想的全貌除了大乘的深观还包括菩萨的广大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菩萨应以三心(《般若经》中所说的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的空性慧)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不离众生而在长在世间度众生,累积福德、智慧资粮,直至圆满成佛。”

  ◎对于菩萨的这种伟大的精神,该如何学习?如何实践?请院长可以再详细说一点吗?

  答:导师《印度之佛教》〈自序〉曾提到,菩萨真精神可学之处有三:忘己为人、尽其在我、任重致远。1、“忘己为人”是说虽然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等三乘都是共入无余涅槃,同样得解脱,但菩萨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而发大菩提心,重于慈悲利他,于利他中完成己利。2、“尽其在我”是抑他力为卑怯,重自力而不仰赖他力,其精神为“尽其在我”。龙树菩萨有淡化他力的倾向,这也是导师所赞叹的。3、“任重致远”这就是关于要经历多少时间才能成佛的问题,菩萨发心代无量众生受三恶道苦,于无量阿僧祇劫度众生,直到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之后,菩萨才自种善根,经无量百千亿阿僧祇劫方得成佛。菩萨这样的发心,才是真是“任重而道远”!这些思想的来源,多与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思想相合。

  展望未来

  ◎导师尽其一生对佛法做了深入的探究,也提出极为精辟的见解,未来,除承继导师的思想之外,是否要注意到佛法研究的继续深入或是开创性呢?在学界有人提出不只要照著讲,而且要接著讲,院长的看法如何?

  答:要照著讲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导师的话语大家都做了不同的解释,哪几位照著导师的本意恰当的诠释了呢?导师深入中观、唯识、如来藏大乘三系的思想,要融会贯通照著讲本身就非常不容易。我认为正确了解之后,再继续开创,这才叫“接著讲”,否则你从哪里“接”呢?如果没有正确了解导师的真义,自己讲自己的,怎么能说“接著讲”呢?你怎么讲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合乎佛陀的本怀,合乎人间佛教的真义。

  导师写书从来不担心是否有人看,导师的个性是做他该做的,对无法掌握的因缘,他是不操心的。导师跟你讲,你会听,他就讲,他知道你不会听的话,他干脆就不讲了。有时候他笑一笑,是不置可否,并不代表赞同,千万不要会错意。

  ◎真要接著讲,院长提醒我们几点可做未来佛法研究的展望:

  答:第一就是承续导师的心愿,把龙树菩萨对整个佛法的理解整理出来。导师在《华雨集》第五册当中提到:“对于《大智度论》,用力最多,曾有意写一专文,说明龙树对佛法的完整看法。但因时间不充分,只运用过部分资料,没有能作一专论。”而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也说:“龙树是大乘行者,本于深观而修广大行的,所以更应从《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去理解大乘的全貌。”从这些我们可以见到导师未完成的宏愿。而导师对《大智度论》的用心,我们也可以从导师的“《大智度论》笔记”当中得知,那是导师依循著古人勤勉治学的方法,老实地将一百卷的《大智度论》逐字阅览全文,并贯通其义理,而后所汇整出来的笔记,这些都非常值得后学参考深究并加以发扬的。目前大家的研究进度是小部分进行,等有一天像导师一样具有全面的了解,建立恢弘的气度,就可以正确的加以发挥了。

  第二是在导师诸多的著作中,有些论述导师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经据典详细论证,这部分我们可以对于导师…

《访厚观院长谈印顺导师与人间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