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的智慧與時代社會並進(慧文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覺悟了的主體意識才是永恒。是一種內在超越,即心即佛。這樣的一種提出,是針對過分追求物質,注重肉體享受的傾向而發的。

  弘揚佛教文化就是要弘揚正信,摒棄迷信,同時要致力於改變社會對佛教的偏見,依靠自身,樹立良好的形象。正確理解佛教,不能混同於一般神教或一般文化,注重佛法以人爲本,不應天化、神化甚至鬼化,也防止「天佛一如」,佛法義理雖極爲深奧,但是也必基於平常,基於人人能知能行的常道,適於人間社會的所知所能,並依此而導入正覺。

  在具體的弘揚上,首先,寺院建設是佛教文化建設的基礎。寺院是僧人修行和弘法的主要場所,是佛弟子進行各種法務的中心,叁中全會以來,黨的宗教政策進一步落實,全國在這二十年左右的時間重建和恢複了許多大小寺院,現在佛教弘法場所可以說都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了,寺院的架構,一般皆廣植樹木,環境清幽,清淨神聖。按照有關宗教政策規定,只能在兩個範圍內傳教:一是寺院,僧人可以在寺內向遊人香客講說佛理、傳經布道,可以通過佛教法物、佛像、法器、碑刻文字、佛教書畫等來解釋弘揚佛法。二是印發佛教經論,也可以創辦一些佛教刊物來進行弘傳佛教。宣傳的同時要注意內容的正確性,應同當今社會現實的倫理和道德觀念結合起來,使解釋符合社會潮流,發揚佛教的慈悲精神,提倡善待衆生,多行義舉。在辦刊物的同時應嚴格把關,仔細審稿,宣傳教儀教規的同時也要介紹國內外的佛教動態,宣傳政府的宗教政策,文字應通俗易懂,可以以多種形式來表現傳遞信息,增強刊物的可讀性、易懂性,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3.提高僧伽素質

  從曆史上看,僧伽之榮耀大多來自良好的自身素質,即精通叁藏、道行高深、學貫中外,從而帶動了整個佛教的運行及趣向,也使人們對叁寶更加尊敬了。廿一世紀是一個具有高度知識文化的社會,是高科技、商品高度競爭的社會,在這物欲橫流中僧人的素質尤爲重要,因爲僧人的形象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社會人群中的典範,如不慎重,則易使人輕慢佛法,誤解佛教。

  一九九叁年,趙樸初會長在《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文中,在總結了建國以來佛教所取得的成就和遭遇的挫折後指出:「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佛教界有相當一部分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道風敗壞,結黨營私,追名逐利,奢侈享受及腐化墮落的情況相當嚴重。」這段文字是經過中佛協相當的調研總結出來的,可謂也是有的放矢,說明了僧伽群體的素質偏低。

  從一九九叁年至廿一世紀初,十年時間中,經過不少的改良促進,僧人素質皆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與其他某些兄弟教派的職業人員相比,則還相差一段距離。而且,十年中,全國寺廟僧人的數量在呈直線上升的趨勢發展,僧人的大量增多和小廟的林立,導致了佛教教育院校的供不應求和僧人的素質下降,再加上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侵襲,使僧人的素質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所以如何保持佛教的清淨莊嚴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顯得尤爲重要和迫切,這也是實行人間佛教的基礎保證條件,同時也決定了佛教的興衰關鍵所在。

  雖然,佛教的振興,不在於修複了多少寺廟及出家人數的增減,但是,這卻是僧人隊伍中的普遍現象,只會敲打唱念,不能廣爲發菩提心,研習教典,廣行六度,發揚佛陀開示悟入的重要行持。針對這種意識,首先應該強調傳承弘揚佛陀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責任意識之弱強,是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准之一,人是家庭和社會的一分子,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對家庭、單位、國家負有不同程度的責任和義務。作爲僧人,佛法的叁寶之一,如果對佛教的前景都漠不關心,又怎麽能指望他弘傳佛陀慈悲濟世的初衷呢?責任意識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應加以深入研究,對於青年僧人責任意識的培養,老一輩的大德負有不可推卸的義務。他們對青年僧人的影響,引導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對挑選、培養有信仰、有文化、會管理、會弘法人才接班,也可以說是事關佛教命運的頭等大事。

  僧人是弘揚佛法的職業者,是住持叁寶的,有著與世俗人不同的特殊身份,離塵異俗,講求六根清淨,身著僧裝,剃除須發,早晚功課,這本身也就是一種文化的現象,僧人的形象,代表了人群的威儀准則,代表著佛教,所以寺院的方丈四大職事等必須品德高尚,迎來客送言語文明,行爲端莊,待人友善,一個合格的僧人,就是一分宣傳佛教的力量。所以形象的端正,威儀的齊整與否也是僧人素質的一個先決條件。

  提高僧伽素質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佛教教育事業,同時從「教材的製訂」和「師資的訓練」方面著手,慎重的選擇教材的內容,可以包容戒律、禅學、淨土、中觀、唯識等方面內容加以設計,要考慮到佛教的涉及面廣、思想深奧,在師資的培訓上,可以由省級乃至中國佛協的統一規劃安排,要有製度有標准進行訓練和教學。在培養人才的同時,要根據僧人中基本素質的差異,因材施教,正確處理「弘法人才」「學術人才」的平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教材上應有所著重,如律宗道場的院校則應以律學的研究爲主;淨土道場的院校應以印祖爲依怙;研學華嚴、天臺的道場院校則應對華嚴、天臺的研究與行持,只有這樣有所權變側重,經過數年數十年後,佛教各方面都可以具備相當研究的人才,而不是現在水平都差不多的「應急人才」了。

  同時也可以設立一些師範學校,分不同的等級,這樣師資力量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以及佛教特有的一些內容的要求下,才能完成佛教教師這樣一個神聖的職責,僧人被稱之爲「人天師範」,那培養僧人的僧人教師教授可以說是「範中之範」了。可見這個「範中之範」的責任在弘揚佛法,實踐教義,弘揚人間佛教的行動中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在大力氣去培養僧人,提高僧人的素質,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培養出高素質、高品質的僧才,則「佛門龍象」「棟梁之才」將隨運而生。

  實踐人間佛教的目標——淨化社會,人間佛教講出世,但也站立在一個入世的基點上。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事業的精神。廿一世紀是一個負有挑戰性的世紀,它將帶來給佛教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機遇,人間佛教在廿一世紀的推行與發展。總而言之,要求教界繼續承傳「人間佛教」的思想,挖掘「人間佛教」的更深的內涵,把握戒律,與時代社會並進,弘揚佛教文化,提高僧人素質,愛國愛教,堅信,佛教在廿一世紀中必定會燦爛輝煌。

  注釋:

  1《增一阿含經》

  2吳立民先生1994年初在法國答記者問:佛教在過去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未來是解決人類精神問題的必由之路。

  3《妙雲集》:《佛在人間》

  

《人間佛教的智慧與時代社會並進(慧文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