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P2

  ..续本文上一页作出积极的贡献。”9也正因为如此,人间佛教才得以在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大陆被认可、接受和践行,并成为现代中国佛教的指导思想。从这一意义上说,赵朴初是个实干家,他把人间佛教的理念付诸指导大陆佛教恢复与弘扬的实践,其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提倡人间佛教放在整个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强调了人间佛教的普遍意义,这是太虚当年未能做到的10。

  佛教要求得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成为更多人的精神寄托和信仰家园,就必须应时契机,顺应时代的发展。对现代佛教来说,走出以往那种只讲自我解脱、偏重离世隐修的老路,积极入世,关怀社会,关怀人生,是佛教在现代社会保持其生命力的必然选择。赵朴初非常重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他认为佛教与社会主义是能够相协调的,这种协调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个方面是党和国家从政策上、法律上尊重和保护佛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是佛教徒爱国守法,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他还列举佛教的利生思想,“一切资生事业(即工农商业)悉是佛道”的教义,中国佛教农禅并重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以及佛教教义中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众生平等的主张,报国家恩、报众生恩、普度众生的愿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则,慈悲喜摄、四摄六和的精神,广学多闻,难学能学,尽一切学的教诫,自利利他、广种福田的思想,禁止杀、盗、淫、妄等戒规,以及中国佛教的许多优良传统,都足以说明佛教的教义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是相通的,佛教徒能够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1。“我们的先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们佛教徒在农事耕作、造林护林、造桥修路以及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有优良传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在我们佛教徒看来,这是千生罕遇的殊胜因缘和殊胜事业,我们佛教徒要在这一殊胜事业中尽心竭力,多做功德。”12在宗教能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上,赵朴初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论断,他说:“事实证明:在我国,只要我们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发生大的政策失误,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始终是我国宗教的主流。”13

  他还对“人间净土”作了新的诠释,他说:“在我们佛教徒看来,消除剥削压迫制度及其带来的一切罪恶、趋向人类平等的社会主义及其将来的高级阶段,乃是我们向往的“人间净土”。” “在我们佛教徒看来,佛教“人间净土”的思想同社会主义不矛盾,佛教徒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当具有极大的信心和责任感。佛教的教义告诉我们要“报国土恩,报众生恩”,要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己任。”14

  在倡导人间佛教的同时,赵朴初明确提出“应当发扬中国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即农禅并重的传统、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和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正果法师在《人间佛教寄语》中将发扬三大传统纳入了其人间佛教的体系之中15,应是符合其本意的。在赵朴初看来,“提倡一种思想(即人间佛教思想——引者注),发扬三个传统”是关系到在当今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的大问题,两者是密切相关的,都是为了使佛教担当起新时期的神圣使命。“总之,我以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佛教徒,对于我们信奉的佛教,应当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以利于我们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的人间使命;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增进同各国人民友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16

  针对目前佛教界所出现的世俗化、商业化、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等现象,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从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未来着眼,号召“各级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都必须把注意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提高四众素质上来”,他认为,“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而“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在这“五大建设”中,“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其中,“自身建设的重点是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自身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佛教人才,提高四众素质”17。

  总之,赵朴初“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殊胜因缘下”,“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了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18。由于他的倡导和推动,确立了人间佛教在中国大陆佛教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人间佛教成为中国大陆佛教现代化的基本方向。而且,由于他作为宗教领袖的独特地位和人格魅力,使其在佛教界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国大陆其他宗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的现代化进程(如落实宗教政策、理顺关系、发展宗教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19。

  1 “可以说,人间佛教,乃现代中国佛教界一致认同的主导思想,乃现代佛教的基本模式。”陈兵等著,《人间佛教》,河北省佛教协会,2000.5,第8页。

  2 净慧,《面向社会 适应时代》中说:"人间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也是现时代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指南。

  3 张琪,《当代中国佛教史纲要》,《研究动态》,1998年第6期总第50期,第27页。

  4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现代佛学》,1953.6,第16页。

  5张琪,《当代中国佛教史纲要》,《研究动态》,1998年第6期总第50期,第27页。

  1陈兵等著,《人间佛教》,河北省佛教协会,2000.5,第277页。

  2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余树民编,安徽省太湖县赵朴初资料征集委员会,2002.11,第31页。下同。

  3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2页。

  4 同上书,第33—36页。

  5 陈兵等著,《人间佛教》,河北省佛教协会,2000.5,第283页。

  6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中国佛教协会印行本。下同。

  7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1页。

  1 《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赵朴初文稿》,第130页。

  2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3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4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5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1页。

  6 《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赵朴初文稿》,第130页。

  7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1页。

  8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邓子美,《法音》1998.7;此文还对太虚、印顺、赵朴初关于人间佛教的共同点及分歧作了分析,认为赵朴初“实际上把太虚的不少提法作为自己人间佛教思想的理论前提”,“对太虚、印顺的整个人间佛教理论建构,原则上是肯定的,唯有些内容在那时阐发之机尚未成熟,有些内容尚不切于大陆最紧迫的需要而已”。

  9 《中国佛教的过去和现在》,《赵朴初文稿》,第131页。

  10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邓子美,《法音》1998.7

  11 《团结起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1987.2.23

  12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0页。

  13 《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民族宗教联组会上的发言》(1999年3月4日),中国佛教协会编,《会务通讯》,1999年第2期总第61期,第6页。

  14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28——30页。

  15 《佛法在世间》,中国佛教协会出版,1990年。

  16 《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赵朴初文稿》,第32页。

  17 《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赵朴初文稿》,第259—261页。

  18 圣辉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尚的报告摘要,《佛教文化》,2003.5

  19 赵朴初《在中共中央迎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1997年1月30日)中说:“从社会政治的视角看,当今我国宗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宗教从整体上和主流上看,它日益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扩大开放的重要渠道。总之,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助力而不是阻力;是党和政府可以信赖的同盟者,而不是异己力量。”

《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及其特点》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