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趙樸初的人間佛教及其特點▪P2

  ..續本文上一頁作出積極的貢獻。”9也正因爲如此,人間佛教才得以在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大陸被認可、接受和踐行,並成爲現代中國佛教的指導思想。從這一意義上說,趙樸初是個實幹家,他把人間佛教的理念付諸指導大陸佛教恢複與弘揚的實踐,其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提倡人間佛教放在整個中國佛教的指導地位,強調了人間佛教的普遍意義,這是太虛當年未能做到的10。

  佛教要求得其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成爲更多人的精神寄托和信仰家園,就必須應時契機,順應時代的發展。對現代佛教來說,走出以往那種只講自我解脫、偏重離世隱修的老路,積極入世,關懷社會,關懷人生,是佛教在現代社會保持其生命力的必然選擇。趙樸初非常重視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他認爲佛教與社會主義是能夠相協調的,這種協調有兩個方面的基本條件:一個方面是黨和國家從政策上、法律上尊重和保護佛教徒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另一方面是佛教徒愛國守法,擁護黨和政府的領導,積極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他還列舉佛教的利生思想,“一切資生事業(即工農商業)悉是佛道”的教義,中國佛教農禅並重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優良傳統,以及佛教教義中建設人間淨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理想,衆生平等的主張,報國家恩、報衆生恩、普度衆生的願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原則,慈悲喜攝、四攝六和的精神,廣學多聞,難學能學,盡一切學的教誡,自利利他、廣種福田的思想,禁止殺、盜、淫、妄等戒規,以及中國佛教的許多優良傳統,都足以說明佛教的教義與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要求是相通的,佛教徒能夠爲兩個文明建設服務11。“我們的先輩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們佛教徒在農事耕作、造林護林、造橋修路以及文教衛生、社會福利等方面都有優良傳統。……把我國建設成爲一個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國家,在我們佛教徒看來,這是千生罕遇的殊勝因緣和殊勝事業,我們佛教徒要在這一殊勝事業中盡心竭力,多做功德。”12在宗教能否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上,趙樸初作出了非常明確的論斷,他說:“事實證明:在我國,只要我們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發生大的政策失誤,宗教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始終是我國宗教的主流。”13

  他還對“人間淨土”作了新的诠釋,他說:“在我們佛教徒看來,消除剝削壓迫製度及其帶來的一切罪惡、趨向人類平等的社會主義及其將來的高級階段,乃是我們向往的“人間淨土”。” “在我們佛教徒看來,佛教“人間淨土”的思想同社會主義不矛盾,佛教徒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應當具有極大的信心和責任感。佛教的教義告訴我們要“報國土恩,報衆生恩”,要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己任。”14

  在倡導人間佛教的同時,趙樸初明確提出“應當發揚中國佛教的叁個優良傳統”,即農禅並重的傳統、注重學術研究的傳統和國際友好交流的傳統。正果法師在《人間佛教寄語》中將發揚叁大傳統納入了其人間佛教的體系之中15,應是符合其本意的。在趙樸初看來,“提倡一種思想(即人間佛教思想——引者注),發揚叁個傳統”是關系到在當今時代中國佛教向何處去的大問題,兩者是密切相關的,都是爲了使佛教擔當起新時期的神聖使命。“總之,我以爲我們社會主義中國的佛教徒,對于我們信奉的佛教,應當提倡人間佛教思想;以利于我們擔當新的曆史時期的人間使命;應當發揚中國佛教農禅並重的優良傳統,以利于我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應當發揚中國佛教注重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以利于我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應當發揚中國佛教國際友好交流的優良傳統,以利于我們積極參加增進同各國人民友好,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16

  針對目前佛教界所出現的世俗化、商業化、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等現象,趙樸初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會議上,從佛教事業建設與發展的未來著眼,號召“各級佛教協會和全國佛教界都必須把注意力和工作重點轉移到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四衆素質上來”,他認爲,“佛教自身建設的好壞是決定中國佛教興衰存亡的根本內因”,而“加強佛教自身建設,就是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在這“五大建設”中,“信仰建設是核心,道風建設是根本,人才建設是關鍵,教製建設是基礎,組織建設是保證”。其中,“自身建設的重點是以戒爲師,大力加強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叁學根基上的道風建設;自身建設的關鍵在于培養佛教人才,提高四衆素質”17。

  總之,趙樸初“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殊勝因緣下”,“對人間佛教思想進行了理論創造和實踐探索,走出了一條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18。由于他的倡導和推動,確立了人間佛教在中國大陸佛教發展中的指導性地位,使人間佛教成爲中國大陸佛教現代化的基本方向。而且,由于他作爲宗教領袖的獨特地位和人格魅力,使其在佛教界所倡導的人間佛教理論及其實踐,對中國大陸其他宗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的現代化進程(如落實宗教政策、理順關系、發展宗教文化)有著積極的影響19。

  1 “可以說,人間佛教,乃現代中國佛教界一致認同的主導思想,乃現代佛教的基本模式。”陳兵等著,《人間佛教》,河北省佛教協會,2000.5,第8頁。

  2 淨慧,《面向社會 適應時代》中說:"人間佛教"的理念是佛教現代化的理論基礎,也是現時代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理論指南。

  3 張琪,《當代中國佛教史綱要》,《研究動態》,1998年第6期總第50期,第27頁。

  4 《中國佛教協會章程》,《現代佛學》,1953.6,第16頁。

  5張琪,《當代中國佛教史綱要》,《研究動態》,1998年第6期總第50期,第27頁。

  1陳兵等著,《人間佛教》,河北省佛教協會,2000.5,第277頁。

  2 《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趙樸初文稿》,余樹民編,安徽省太湖縣趙樸初資料征集委員會,2002.11,第31頁。下同。

  3 《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趙樸初文稿》,第32頁。

  4 同上書,第33—36頁。

  5 陳兵等著,《人間佛教》,河北省佛教協會,2000.5,第283頁。

  6 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中國佛教協會印行本。下同。

  7 《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趙樸初文稿》,第31頁。

  1 《中國佛教的過去和現在》,《趙樸初文稿》,第130頁。

  2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

  3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

  4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

  5 《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趙樸初文稿》,第31頁。

  6 《中國佛教的過去和現在》,《趙樸初文稿》,第130頁。

  7 《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趙樸初文稿》,第31頁。

  8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智慧的結晶》,鄧子美,《法音》1998.7;此文還對太虛、印順、趙樸初關于人間佛教的共同點及分歧作了分析,認爲趙樸初“實際上把太虛的不少提法作爲自己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前提”,“對太虛、印順的整個人間佛教理論建構,原則上是肯定的,唯有些內容在那時闡發之機尚未成熟,有些內容尚不切于大陸最緊迫的需要而已”。

  9 《中國佛教的過去和現在》,《趙樸初文稿》,第131頁。

  10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智慧的結晶》,鄧子美,《法音》1998.7

  11 《團結起來,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作貢獻》,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五屆全國代表會議上的報告,1987.2.23

  12 《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趙樸初文稿》,第30頁。

  13 《在全國政協九屆二次會議民族宗教聯組會上的發言》(1999年3月4日),中國佛教協會編,《會務通訊》,1999年第2期總第61期,第6頁。

  14 《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趙樸初文稿》,第28——30頁。

  15 《佛法在世間》,中國佛教協會出版,1990年。

  16 《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趙樸初文稿》,第32頁。

  17 《中國佛教協會四十年》,《趙樸初文稿》,第259—261頁。

  18 聖輝在中國佛教協會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大會尚的報告摘要,《佛教文化》,2003.5

  19 趙樸初《在中共中央迎新春座談會上的發言》(1997年1月30日)中說:“從社會政治的視角看,當今我國宗教的基本特點是什麼?大量的事實證明,我國宗教從整體上和主流上看,它日益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保持穩定的重要因素;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擴大開放的重要渠道。總之,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助力而不是阻力;是黨和政府可以信賴的同盟者,而不是異己力量。”

《趙樸初的人間佛教及其特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