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不但有和谐政治的功能,并可帮助政治化导边远、消除怨恨、感化顽强,发挥慈悲教化的功效。例如佛教的五戒,对安邦治国的贡献,正如《传戒正范》云:“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能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王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
佛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与贡献,历代均有记载,诸如:帮助生产、开发交通、保护生态、利济行旅、文化建设、安住军民、兴办教育、医疗救济、财务运转、科技文学等。
佛教在烽火漫连的乱世,经常扮演攘敌安邦的角色,例如:佛陀对摩揭陀国雨势大臣昭示健全国家的“七不退法”,巧妙的化解了一场血腥战争;唐朝的安禄山举兵造反,军需短绌,佛教徒于是发起贩卖度牒以增加军费,为平定安史之乱尽了最大的力量;南宋高宗偏安江南,礼请法道禅师入朝共谋国事,在禅师的极力奔走之下,为国家劝募了丰足的军粮,并且参战军旅,贡献计策,稳定了军机。曾经一度为禅僧的刘秉忠,元帝入主中原,耶律楚材仰慕他的贤能,特别征召他出仕为相,刘秉忠为了保全汉人的生命财产,免受无辜的杀戮,于是挺身而出,立朝仪,订制度,辅佐耶律楚材推行汉化,延续了汉民族的命脉。元代至温禅师,由于赞助王化有功,感动世祖而敕封为佛国普安大禅师。中国共产党南区司令许世友曾为少林寺和尚等。可以说,自古以来,佛教辅佐、教化政治的史例,多不胜举。
此外,佛陀对仁王政治的教化,也是散见于诸多经典,例如佛陀在《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开示,执政者应当心常忧民,如母之忆子,不离于心;在《如来示教胜军王经》告诉身为国王者:“于诸国邑所有众生,僮仆作使、辅臣僚佐,应以诸佛所说四摄而摄受之。”在《长阿含经》说:“君臣和顺,上下相敬,若能尔者,其国久安。”在《佛说孛经抄》里记载:“为君当明,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在《法句譬喻经》中亦提出为王之道,当行五事: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强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节育贪乐,心不放逸。在《金光明最胜王经》则说:“于亲非亲,平等视一切,若为正法王,国内无偏党,法王有名称,普闻三界中。”
佛教教义与僧侣行仪可以影响帝王的政治理念,建立祥和社会;帝王的权势则能帮助佛教普遍弘传,净化世道人心。晋代道安大师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佛陀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将护法之责交付国王,以收“上行下效,风行草偃”之功。此可证之于佛世时,因为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的护持,佛教才能传遍五印度;佛陀灭度后,阿育王修建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并派遣布教师到锡兰等地弘法,使得佛教得以向外弘传,广宣流布。中国因有东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西赴天竺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高僧来华弘法,佛教因此得以传入中国。至于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大多是由于历朝帝王保护,设置译经院,因而得以完成,如鸠摩罗什大师受后秦姚兴的护持,在西明阁从事译经,而有《法华经》、《中论》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经论流传后世;玄奘大师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译出《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经论,使法宝圣教的光辉普照于中国。
现代信教自由,且政治有护持佛教的力量,佛教也有清明政治的功用。因此,佛教需要政治的护持,政治不要嫉妒佛教,也不要舍本逐末的只奖励慈善,应该多奖励从事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者。而佛教对于社会的关怀、人权的维护、民众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因此,佛教徒不能以远离政治为清高,个人可以不热衷名位权势,但不能放弃关怀社会、服务众生的责任。今日佛教徒为了弘法利生,对政治不但不应抱持消极回避的态度,相反的,应该积极关心,直下承担。因为人在社会上谁也脱离不了政治,佛教徒虽不介入政治,但关心社会,关心政治,所谓“问政不干治”,这是佛教徒对政治应有的态度。 ↑
十九、国际观(包容之道)
由于现代的科技发达,交通电讯便捷,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例如现代的电话、电脑网路、遥控、E-Mail,在在都把地球上的人联结得愈来愈紧密,致使廿一世纪已经成为“地球村”的时代,所有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不得不以“地球人”自诩!
在地球村里,虽然有许多的国家、许多的种族、许多的文化、许多的语言,但不会妨碍地球村的发展。例如,全世界的国家、城市、乡村,都有所谓“社区”的结构。在一个社区里,有许多的家庭,许多不同的姓氏、个性、年龄、性别、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的人生活在一起,但都不会妨碍社区的和谐。
从一个社区扩大到一个地球村,其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人,都是先爱一个家,而后爱一个宗族,接著推及一个邻里、一个村庄、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继而从同胞、人类,再到一切有情众生。愈是与自己亲近者,爱得愈深,愈是疏远的人,能付出的爱愈少,所以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非人人都能容易做得到,因此也就有圣凡之分。
由于一般人的爱,都是有缘、有相的慈悲,尤其有亲疏、爱憎、人我的分别,因此就有比较、计较,继而有人我纷争。人间佛教的国际观,就是要打破人我的界线,要本著「同体共生”的认识,互相包容、尊重,彼此平等、融和,大家共荣、共有。
例如,在佛教里,讲到时间都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讲到空间都是此方、他方、十方无量世界;讲到人间,都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是无量无数。所以,佛教的国际观其实已经完全泯除了时空的界线。
《阿弥陀经》里提到,众生“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彼此结缘,彼此赞美,就是充满了国际观。《弥勒菩萨上生经》、《弥勒菩萨下生经》中,弥勒菩萨不但与地球上的人类有来往,甚至天上天下,乃至到三界廿八天、十八层地狱里去度众生。佛教的常不轻菩萨不轻视任何一个众生,佛教里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救苦救难;佛教对弱势团体,对落后的小小国,尤其给予关怀。
佛教吃饭时,都是供养一切众生;获得一丝一缕,都要感谢十方大众的因缘。佛教提倡平等,佛陀视一切众生都如爱子罗睺罗;佛教更重视一切生权的维护,所以佛教自古以来不曾引发世界战争。
有人说,自古以来,能够走遍千山万水、行脚山河大地的,有军人、商旅、探险家,再者就是僧侣的云水行脚、寻师访道。
佛教里,一部中印交通史,万千的僧侣和佛教徒在西域丝路上彳亍独行;一部中日佛教交通史,也是多少人在海上漂流。大乘经典里,所谓“一念三千,心包太虚”,诸佛菩萨都是十方世界去来。
台湾自从三十年前开放观光以来,佛教徒所织组的观光团在世界各地到处旅行;海峡两岸接触和解以后,台湾的佛教徒更是蜂拥到大陆朝山。
我自己一生曾多次带团到印度、尼泊尔、美国等地旅游参访,对于观光旅行,我曾经就各地的文化订定十个层次:
第一级 台湾旅游一周
第二级 星马泰
第三级 日韩
第四级 南非
第五级 美加
第六级 澳纽
第七级 欧洲
第八级 苏联
第九级 印度
第十级 中国大陆
此外,佛光山经常举行国际学术会议,组团到世界各国访问,甚至到梵谛冈和教宗会面,访问回教的清真寺等,总是希望在国际间散布和谐的种子。
我曾经说过,台湾只有发展科技,虽然促进了生活上的富裕,但那只是物质上的拥有,反而造成心灵与精神上的贫乏,许多乱象、弊病因此不断滋生。
佛法著重于内心的净化,它认清世界不平等的根本,源于人们内在的无明我执,人类贪求权力、名誉的欲望所致;由于贪染心的占有,彼此就会引起冲突,从而招来不息的斗争。因此,佛教告诉我们要根治世界的乱源,须从人们的心灵净化做起,从众生心中去实现人心的和平,从实践佛教的无我、慈悲、尊重、和平的教义,才能完成世界的真正和平。
联合国一再提倡和平,和平是千古以来人人梦寐以求的美景。儒家以世界大同为天下升平和乐的期望;孙中山先生也以“天下为公”做为他草创民国的理想;佛教则以四生九有、法界平等的“天下一家,人我一如”的理念,建设人间净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传统的兼爱思想,而佛教除了对人权的维护,更进一步,重视“生权”的平等。此为“众生皆有佛性”、“汝是未来佛”,恭敬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权利。由于佛教提倡生权的平等,自然跨越国界的藩篱,而能天下一家;泯除同异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彼此尊重、包容、平等、无我、慈悲,这才是民族间、国际间需要的理念。因此,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应以同体共生的地球人自我期许,提倡“生佛平等”、“圣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进而泯除人我界线,打破地域国界,人人具备“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国际宏观,进而以“天下一家”为出发点,让每个人胸怀法界,成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护自然,爱惜资源;以“人我一如”的同体观,自觉觉他,升华自我的生命,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众生留下善缘,为社会留下慈悲,为世界留下光明。如此,才能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 ↑
二十、未来观(发展之道)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未来。
人是活在希望里:父母养儿防老,未来就有希望;培养子女接受教育,未来希望能成才。生活中,敦亲睦邻,希望未来大家生活过得…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星云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