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陈兵)▪P2

  ..续本文上一页也大过未发菩提心的二乘圣者,并非扩大之词。当今台湾的印顺、星云、证严、圣严等高僧大德,都是弥勒比丘型的菩萨僧,就算他们未必人深定、证圣果,而其对众生、佛教实际所作的贡献,乃有目共睹,完全有资格受到圣者应得的尊敬,应树为当今多数修行人的楷模。实际上,只要能以印顺长老所强调的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勤修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今菩萨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烦恼自然会逐渐减少,定力自然会不断增长,人格自然会逐渐圆满,心性自然会逐渐明白,大乘果位自然会一步步证人,不必执著于证个什么果。证果之事,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往往欲速则不达。从今天的时机而论,即便勤修禅定、力断烦恼,以期证得小乘道果,对绝大多数学佛者来说,恐怕很难。而真正发心修大乘今菩萨行,再加往生净土之行愿,即生了脱生死,反而容易。

  二、弥勒菩萨提供了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

  建设人间净土,是太虚大师等提倡的人间佛教之重要内容,所谓人间净土,即是佛教的理想国,将在未来弥勒下生成佛时实现,对这一理想国,《长阿含经》之《转轮圣王修行经》、《世记经》,《中阿含经》之《说本经》、《转轮王经》,以及《佛说起世因本经》、《弥勒下生经》等,有详尽的描述,其特点主要有:

  1.自然环境极为优美、洁净、舒适,无荆棘坑坎秽浊尘埃,无旱涝等灾患,无蚊蝇蚤虱蛇蝎等害虫毒物,土地平整,风雨及时,气候凉热宜人,树木繁茂,花香馥郁,草坪青翠,水果甘甜,是人们理想中的天国、仙境。

  2.生活用品极其富足,地生自然粳米,众味具足,衣服、化妆品、乐器等皆从树上自然出现,“财宝丰饶,无所匮乏”,无有贫穷,无有因物质财富不足所引起的种种苦恼、争斗。

  3.人们的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皆行十善,贪嗔痴等烦恼淡薄,“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互爱互敬,没有语言隔阂。政治清明,永绝战争之患。人口众多,村镇“鸡鸣相接”。

  4.人类生理缺陷得到极大改善,人皆形貌端正,身无疾患,寿命长达八万四千岁,可谓人皆为仙。

  从科技发展的前景来看,佛陀描述的这幅理想国图景,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太虚大师在《建设人间净土论》中引用《佛说起世因本经》描述郁单越洲的理想环境时,所加按语多处说明即是各种机器,可以通过发达科技实现于地球人间,有些已经实现。当然,这种理想人间不会自然到来,只能是全人类努力建设、辛勤创造的成果。

  创造理想人间,须遵循客观规律,创造能结出理想人间之果的因。从佛法看来,果由心造,境由业感,创造清净、庄严的美好人间,须从能创造的主体——人类心灵的根本上着手,率导、带动全人类力行众善,不作能污染心灵和环境的恶业,以精神文明建设带动物质文明建设,以净化、庄严心灵为本净化、庄严国土。《维摩诘》所谓“欲净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与阿弥陀佛志在建设他方净土相比,弥勒菩萨,特以建设他生活过的此地球人间净土为理想,《弥勒菩萨所问经》说:“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

  他历劫勤苦,带领众生修行十善,净化心灵,为建造人间净土而努力。

  三、弥勒化身示现,提供了净化心灵的榜样

  弥勒菩萨带领众生净化自心的菩萨行,是灭度后犹化身来人间,为人们树立榜样。弥勒在中国古代的化身,著名者为萧梁傅大士与五代契此。这两人都降生于浙江,说明弥勒与浙江特别有缘。

  傅大士,名翕(497—569年),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字玄风,号善慧,终身现居士身,24岁人山结庵修行,绝食坐禅,立志广度众生,给予一切众生安乐,常念赈恤贫穷,布施平民,白昼与妻妙光种植蔬果自养,或为人做佣工,入夜则讲论佛法。他自家施舍田园产业,营建双林寺佛殿、九重砖塔等,写经律千余卷,创设轮藏,举行法会以禳灾,并欲焚身以代一切众生供养三宝,弟子力劝而止。他屡现神异,自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后人称之为弥勒再生。其传世著作有《心王铭》、《颂金刚经》(此或系后入托其名之伪作)、《语录》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语录》)、《还源诗》等。

  从其著述看,傅大士倡导三观一心四运推检之说,可谓天台学的先驱。他是一名禅师,又深通经教,常教授禅定,亦讲《维摩》、《思益》等经。禅宗人传说大士曾见达摩,得心传,唱《金刚经》颂,所记大士之言,颇有宗门风味,《景德传灯录》将他列入“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者”一类。其言句以般若为宗,明心为趣,不以名相为拘。如有颂心性事事无碍的境界曰: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又有颂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描述心性为世界本元,不生不灭。其《心王铭》、《心王颂》等,在后世宗门影响颇大。

  弥勒菩萨化身示现的布袋和尚,影响更大,其形相被作为弥勒佛,供养在寺庙天王殿中央,笑呵呵地迎接香客、游客。这位弥勒化身现比丘身,法名契此(

  一917年),又号长汀子,唐末四明人,《宋高僧传》卷二一说他“形裁服胺,蹙额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是一位其貌不扬的普通流浪僧人,既非名刹住持,又无政治地位。由于常荷担一布袋人市镇行乞,因此又称布袋和尚。相传曾经睡卧在雪中,而雪不沾身。平素往往能预知人之吉凶、天候之晴雨。是一位与宋僧济颠形态类似的神异僧。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奉化县岳林寺东廊端坐示寂,遗留一偈云: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世人乃以之为弥勒菩萨的化现。从其作风和留下的偈颂看,契此是一位真正开悟的禅师,《景德传灯录》也将他列入“禅门达者虽不出世有名于时者”一类。他常于大桥上立,或问:“和尚在此何为

  ”答曰:“我在此觅人。”大桥,喻度过生死之流的桥梁,立于此觅人,意谓等待时机度人。其度人的作略,全是禅宗,如拊一下在他前面走的一位僧人的背,僧回头看,他说:“赏我一文钱。”这僧也是位禅客,答云:“回答得上就给你。”契此乃放下布袋,叉手而立。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他也以放下布袋叉手作答。他那布袋,实际上是度人的道具,所乞诸物皆放进袋中,比喻众生皆具有的有收藏一切功用的阿赖耶识,放下布袋,意谓放下一切负担、心理包袱。白鹿和尚问如何是布袋下事,契此乃背起布袋而去;保福和尚问“为只如此,为更有向上事”,他也背起布袋走了,意谓见到阿赖耶识的体性并保任不失,是禅悟的极则。他有颂云: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指明人心即是佛,心灵潜在地具足佛果智慧功德,是世上最灵最妙、最真实的东西,人应该重视自心,如是知见自心,开发自心的妙用。这可谓建设人间净土的关键,若人人都能明心见性,随人心的净化,社会自然净化,国土自然庄严,人人自然生活得自在,没有任何负担和污染,岂非理想人间的实现

  这对我们今天的文明建设,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陈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