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大過未發菩提心的二乘聖者,並非擴大之詞。當今臺灣的印順、星雲、證嚴、聖嚴等高僧大德,都是彌勒比丘型的菩薩僧,就算他們未必人深定、證聖果,而其對衆生、佛教實際所作的貢獻,乃有目共睹,完全有資格受到聖者應得的尊敬,應樹爲當今多數修行人的楷模。實際上,只要能以印順長老所強調的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勤修服務社會、利益衆生的“今菩薩行”,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煩惱自然會逐漸減少,定力自然會不斷增長,人格自然會逐漸圓滿,心性自然會逐漸明白,大乘果位自然會一步步證人,不必執著于證個什麼果。證果之事,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往往欲速則不達。從今天的時機而論,即便勤修禅定、力斷煩惱,以期證得小乘道果,對絕大多數學佛者來說,恐怕很難。而真正發心修大乘今菩薩行,再加往生淨土之行願,即生了脫生死,反而容易。
二、彌勒菩薩提供了建設“人間淨土”的理想
建設人間淨土,是太虛大師等提倡的人間佛教之重要內容,所謂人間淨土,即是佛教的理想國,將在未來彌勒下生成佛時實現,對這一理想國,《長阿含經》之《轉輪聖王修行經》、《世記經》,《中阿含經》之《說本經》、《轉輪王經》,以及《佛說起世因本經》、《彌勒下生經》等,有詳盡的描述,其特點主要有:
1.自然環境極爲優美、潔淨、舒適,無荊棘坑坎穢濁塵埃,無旱澇等災患,無蚊蠅蚤虱蛇蠍等害蟲毒物,土地平整,風雨及時,氣候涼熱宜人,樹木繁茂,花香馥郁,草坪青翠,水果甘甜,是人們理想中的天國、仙境。
2.生活用品極其富足,地生自然粳米,衆味具足,衣服、化妝品、樂器等皆從樹上自然出現,“財寶豐饒,無所匮乏”,無有貧窮,無有因物質財富不足所引起的種種苦惱、爭鬥。
3.人們的道德水平極大提高,皆行十善,貪嗔癡等煩惱淡薄,“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互愛互敬,沒有語言隔閡。政治清明,永絕戰爭之患。人口衆多,村鎮“雞鳴相接”。
4.人類生理缺陷得到極大改善,人皆形貌端正,身無疾患,壽命長達八萬四千歲,可謂人皆爲仙。
從科技發展的前景來看,佛陀描述的這幅理想國圖景,並非憑空虛構,而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太虛大師在《建設人間淨土論》中引用《佛說起世因本經》描述郁單越洲的理想環境時,所加按語多處說明即是各種機器,可以通過發達科技實現于地球人間,有些已經實現。當然,這種理想人間不會自然到來,只能是全人類努力建設、辛勤創造的成果。
創造理想人間,須遵循客觀規律,創造能結出理想人間之果的因。從佛法看來,果由心造,境由業感,創造清淨、莊嚴的美好人間,須從能創造的主體——人類心靈的根本上著手,率導、帶動全人類力行衆善,不作能汙染心靈和環境的惡業,以精神文明建設帶動物質文明建設,以淨化、莊嚴心靈爲本淨化、莊嚴國土。《維摩诘》所謂“欲淨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與阿彌陀佛志在建設他方淨土相比,彌勒菩薩,特以建設他生活過的此地球人間淨土爲理想,《彌勒菩薩所問經》說:“彌勒菩薩于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
他曆劫勤苦,帶領衆生修行十善,淨化心靈,爲建造人間淨土而努力。
叁、彌勒化身示現,提供了淨化心靈的榜樣
彌勒菩薩帶領衆生淨化自心的菩薩行,是滅度後猶化身來人間,爲人們樹立榜樣。彌勒在中國古代的化身,著名者爲蕭梁傅大士與五代契此。這兩人都降生于浙江,說明彌勒與浙江特別有緣。
傅大士,名翕(497—569年),東陽郡烏傷縣(今浙江省義烏市)人,字玄風,號善慧,終身現居士身,24歲人山結庵修行,絕食坐禅,立志廣度衆生,給予一切衆生安樂,常念赈恤貧窮,布施平民,白晝與妻妙光種植蔬果自養,或爲人做傭工,入夜則講論佛法。他自家施舍田園産業,營建雙林寺佛殿、九重磚塔等,寫經律千余卷,創設輪藏,舉行法會以禳災,並欲焚身以代一切衆生供養叁寶,弟子力勸而止。他屢現神異,自稱“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後人稱之爲彌勒再生。其傳世著作有《心王銘》、《頌金剛經》(此或系後入托其名之僞作)、《語錄》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語錄》)、《還源詩》等。
從其著述看,傅大士倡導叁觀一心四運推檢之說,可謂天臺學的先驅。他是一名禅師,又深通經教,常教授禅定,亦講《維摩》、《思益》等經。禅宗人傳說大士曾見達摩,得心傳,唱《金剛經》頌,所記大士之言,頗有宗門風味,《景德傳燈錄》將他列入“禅門達者雖不出世有名于時者”一類。其言句以般若爲宗,明心爲趣,不以名相爲拘。如有頌心性事事無礙的境界曰: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又有頌謂“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爲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描述心性爲世界本元,不生不滅。其《心王銘》、《心王頌》等,在後世宗門影響頗大。
彌勒菩薩化身示現的布袋和尚,影響更大,其形相被作爲彌勒佛,供養在寺廟天王殿中央,笑呵呵地迎接香客、遊客。這位彌勒化身現比丘身,法名契此(
一917年),又號長汀子,唐末四明人,《宋高僧傳》卷二一說他“形裁服胺,蹙額皤腹,言語無恒,寢臥隨處”,是一位其貌不揚的普通流浪僧人,既非名刹住持,又無政治地位。由于常荷擔一布袋人市鎮行乞,因此又稱布袋和尚。相傳曾經睡臥在雪中,而雪不沾身。平素往往能預知人之吉凶、天候之晴雨。是一位與宋僧濟顛形態類似的神異僧。後梁貞明叁年(917年)在奉化縣嶽林寺東廊端坐示寂,遺留一偈雲:
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世人乃以之爲彌勒菩薩的化現。從其作風和留下的偈頌看,契此是一位真正開悟的禅師,《景德傳燈錄》也將他列入“禅門達者雖不出世有名于時者”一類。他常于大橋上立,或問:“和尚在此何爲
”答曰:“我在此覓人。”大橋,喻度過生死之流的橋梁,立于此覓人,意謂等待時機度人。其度人的作略,全是禅宗,如拊一下在他前面走的一位僧人的背,僧回頭看,他說:“賞我一文錢。”這僧也是位禅客,答雲:“回答得上就給你。”契此乃放下布袋,叉手而立。保福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他也以放下布袋叉手作答。他那布袋,實際上是度人的道具,所乞諸物皆放進袋中,比喻衆生皆具有的有收藏一切功用的阿賴耶識,放下布袋,意謂放下一切負擔、心理包袱。白鹿和尚問如何是布袋下事,契此乃背起布袋而去;保福和尚問“爲只如此,爲更有向上事”,他也背起布袋走了,意謂見到阿賴耶識的體性並保任不失,是禅悟的極則。他有頌雲: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指明人心即是佛,心靈潛在地具足佛果智慧功德,是世上最靈最妙、最真實的東西,人應該重視自心,如是知見自心,開發自心的妙用。這可謂建設人間淨土的關鍵,若人人都能明心見性,隨人心的淨化,社會自然淨化,國土自然莊嚴,人人自然生活得自在,沒有任何負擔和汙染,豈非理想人間的實現
這對我們今天的文明建設,仍然具有深刻的啓迪意義。
《彌勒信仰與人間佛教(陳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