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第一类人察觉到情境的不安管理症状时,很自然会对此症状有关之人、事、物、时间关心与注意,并分析其中的关系,企图找出降低此不安现象的方法。因此察觉现象存在性之判断与思考为第一类人之决策属性。由于第一类人的不安来源,来自于他必须对他的上司或主管(第二类人)负责;概因第二类人是审核第一类人工作绩效,进而评估其所负责之组织机制效益的人。第二类人评核组织机制效益方式,往往会含有黑箱原理属性。所谓黑箱原理,就是管理者不愿或不能观察黑箱中元件结构,只好对黑箱作各种不同的投入,再观察其所对应的产出,间接理解黑箱功能。因此察觉机制功能存在性之判断与思考为第二类人之决策属性。由于察觉机制功能之察觉方法本身,亦应成为被察觉的对象;这种察觉各察觉方法之适合性的分析与批判为第三类人之工作属性。以上三种人对察觉对象之存在状况的侦测与分析方式,与佛陀所谓:存在的一切样态归纳起来不外三种,可以找到一对一之融通对应。现引述解深密经之一段文字([8] P.121-122)来说明此种对应的融通关系:……所谓存在的一切样态,归纳起来不外三种,哪三种呢?其一是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存在样态,其二是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其三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什么叫做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样态呢?我们所谓的一切存在现象,这都是假借语言名称成立的,我们用语言指谓一个事物自体,说一个事物是什么,我们又用语言指谓事物的特性,说一个事物怎样怎样等;这样做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方便……;什么叫做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呢?这是说一切存在现象、一切生命现象都依据因缘条件而产生、变化和发展,这样,如果有了甲事物,那么也就有了乙事物,如果甲事物产生出来,乙事物也就随之而产生了……;什么叫做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呢?这就是指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
上述三类人是针对某一不安现象所引起之问题关系人分类的。因第一类人是面临不安情境分析相关人事物关系者,故称第一类人为不安现象及物性存在(第一种存在)的分析者。因第二类人大都关心解决问题机制之投入(此生)与产出(彼生)二端关系是否已达管理目标(即不必太在乎此生故彼生之间影响关系的详细过程),故称第二类人为黑箱原理功能存在(第二种存在)的发现者。第三类人是以客观态度,评论第一类人、第二类人决策的正确性,故称第三类人为真理存在(第三种存在)的追寻者。
管理实务上,当第一类人能力或资源不足,无法解决此问题的不安状况时,他可能会回过头,企图说服第二类人改变其对此症状的看法,以逃避其放纵不安状态继续存在的责任。(若第一类人能说服第二类人不追究其失职,或不认为他失职,则对第一类人而言,也算是解决问题方法之一)。以上虽是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但在佛光山教团管理中这种管理者之间立场不同,资源虚耗之情况,相信必然比一般组织降低许多。概因星云大师早就为佛光山教团的发展,订定了许多律仪,诸如佛光山精神: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信徒第一,自己第二;佛教第一,自己第二。佛光人的理念: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人间佛教现代律仪:1.僧信共遵(八类八十条);2.僧众应行(二十条)等等人间佛教管理机制。检视佛光山教团,这些不胜枚举的管理戒律,可以发现其管理机制层面是相当完整。因此我们可以说星云大师不仅是位杰出的宗教大师、教育大师、亦是位管理大师。
十一、管理科学静变概念与佛学定学概念之比对分析
静与变,是管理科学察觉与分析问题状况的重要概念“静”是人们对事物状态,是否随时间更动的客观认识。而“变”是人们因对何者为真的认知不足,所引起之相信度的表达资料。例如,将一骰子放在一磁盘上,并用磁杯将骰子覆盖摇动后;随即放置桌上任其自然静止。此时对决策者而言,骰子客观之物理状态是静止的,但骰子正面出现的点数为何,却是一个变项。另外人们对地球绕著太阳转动之物理知识的了解,使得:地球物理位置转换虽属动态,但对人们而言其变项值却很低(可随时估算出地球在任何时点的位置),佛教唯识学内容包含了,伺、寻、念等等性质与应用之道;与上述管理科学应用“静与变”原理,亦具有可互相融通的地方。一般而言,当决策者对某一事件状况的认知变项值很低时,必然对该事件状况产生高度定见值。
“变”就像千年前人们困惑于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之情况一样。事实上,地球是什么形状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自己对其理解不够,造成地球形状可能为何的各种猜测,因而产生定见不足现象。此定见不足形成的原因与数学用来描述某现象出现之相对次数的机率,二者之意义及应用场合皆是不同的。
十二、管理科学决策价值观与佛教慧学之比对分析
本文曾在第三节论及科学不能处理价值;科学只能在价值确定后,探讨那一种处理方式最优的问题。虽然我们概略了解形成个人价值的来源有三:(1)人身的感知(透过神经系统所感受的喜怒哀乐);(2)交易的认知(透过资源的交易或交换的认知所形成之价值观);(3)社会的训知(社会对个人的期许或伟人对个人的训勉所形成的价值观),但其价值形成的演化过程仍属多元复杂。若科学家能够体会价值形成之复杂过程,进而承认并条理分明解说科学不能够处理价值问题的原因;则这种认知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其中条理分明解说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所获得之(净)利益应如何分配给各阶层(至少包括生产者,消费者、投资者、及布置交易环境之政府)之贡献者,以符合组织理想及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由于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之形成,本身又涉及另一层次价值的形成问题,而增加其复杂多元性。固然组织利益的取得也涉及目标价值的形成问题,但毕竟尚有生产者剩余最大化(企业组织目标)、消费者剩余最大化、社会剩余最大化(非营利组织目标)等常见价值种类可供选择。但其利益累积准则及其财富分配价值是如何形成以及应如何形成,才合乎组织最终关怀与最高理想境界,显然是更复杂的问题。概因其决策时期是长期的;而长期决策的组织外在环境及组织内在人员皆会更动的;而当组织人员更动,又会引导组织价值更动。佛教唯识学([13])对于如何从个人意识结构(认识资料库结构)形成个人价值观(末那也识),进而发展成熟征成种子识之智慧的讨论内容相当丰富。如果将这些涉及个人价值的丰富内容,与决策科学组织目标价值是如何形成(定),以及应该如何形成(慧)等作比较分析,则对人间佛教的价值体系之理论构建的学术成果必然是可观的。兹以第六识的意识与第一识的眼识之间互动关系为例,说明组织的定与组织的慧,是基于什么原理而产生的道理如下。
所谓眼识就是眼这个器官(眼根),耗用人体所提供的能源或养份发功(开启眼根)望指外境中的对象;透过境中对象直接或间接被施功的光,经联接眼根与意根之视神经的传导(意根为人体认识外境所累积的资讯库)而生辨认(事物)的功能。由于眼识可快速辨认事物,是每一个人皆知道的事实,因而我们可推论眼识之辨别事物方式,必然采能快速侦测、快速指挥之对症下药方式(参见本文第五节说明)。因此我们合理认定意根这个资讯库,必然含有可供眼识快速检索的查阅目录。可被快速检索之目录资讯的描述方式,必然是具有资讯解析水准低且资讯量少的特征(若描述一事件内容愈简要,则其资讯量愈少,资讯解析水准愈低),而且其检索比对方式应属类比法(参见本文第七节)。检索目录外之眼境事物,因无法在意根目录上找到对应而使得眼识起不了作用(事实上,人脑的视丘部位具有过滤传达中资讯,再传给人脑皮质部位的功能[14]);这些眼境事物当然也不许进入意根之资讯解析水准高且资讯量多的资料库作进一步分析(事实上,人脑的海马部位,具有储存事物与地点资料的功能,它是储存长期记忆内容部位[14])。这表示意根检索目录内容愈少或资讯量愈小,皆愈可能出现眼识只有前置作业而没有意根后续配合之现象,即愈可能出现视而不见现象(与“非礼勿视”这个戒律欲发挥效果之原理一样)。当一个意根检索目录资讯量及资讯内容,被缩减到一定范围后,其须费心思虑的识境,就在可保握的范围内。佛学戒的形式(文字描述),如何经过自内证的修行,转化储存于其意根内(甚至出现于意根检索目录中)而产生戒的实质(降低或避免犯意),是一项值得研究的修行过程,佛教认为此过程必须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其中的道理(即对修行法门的理解,不能只靠言传必须亲身意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上述所阐述的道理,亦可适用于耳、鼻、口、身各识与意识之间的作用关系上。因此由戒的形式升华为戒的实质,进而促进意识与其他了别识之间的作用的良性改变就是佛教由戒生定的道理。
如将组织机制功能比照对应于人脑机制功能,我们不禁要问组织的定与慧是什么,组织要如何修行?以及其修行法门又是如何?如果说:既然组织机制包含了组织成员,因此组织成员个人脑中的意,就自然联合成为组织的意,此种推论成立吗?因在一组织中,其个人的利益(个人服务组织的目的)与组织整体利益(组织存在的目的)不仅不相同,甚至是互相冲突的(如个人的假公济私行为)或是管理者间普遍会有互推御责任现象(参见本文第十节内容)。大致上,我们可以说组织机制运作的驱动力,来自于它可使组织更有效获得利益(这里所谓利益不限于经济利益,如权力、名誉、尊重、礼貌等所有能驱动行为或使人接受条件(无论是乐意接受或被迫接受)之动力来源皆…
《管理科学机制思维与人间佛教管理的关联性(陈淼胜、依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