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管理科学机制思维与人间佛教管理的关联性(陈淼胜、依空)▪P5

  ..续本文上一页属之),此组织利益如何透过分配的规定(组织规范利益分配的戒)可使得其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较趋于一致(此一致性的程度即为组织的定见程度),是组织的形式戒升华成组织的实质戒,进而促生组织定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组织的修行过程。这表示组织戒存在的用意有二,其中一个用意就是为了提高组织执行活动效率而采对症下药的配合条件(参见本文第五节)。另一个用意就是为了顺应组织戒能顺利生组织定而设计的。其重要性来自于组织定的程度是组织了别识可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兹将其中的推论关系说明如下:首先应先确认组织系统内与组织系统外(组织境)之交会边界区域,是“组织识”起作用的来源(资讯来源)。概因组织在正常运作情况下,执行活动所产生之资讯是从组织层级结构末端连接至组织资讯中心;组织资讯中心汇理整理作成决策后,再循组织层级传递至各基本单位(层级结构末端)指示其执行活动。这表示组织资讯中心与各基本单位之资讯交流是双向的。此双向交流特征,与人脑资讯库(意根)至各分别识根之讯息传递是相同的;惟二者对讯息的存取处理方式(数位式或类比式)是不同的。例如第一线销售人员,每天皆能直接观察或直接接触消费者,对于当天消费者为何会购买某一产品的理由,以及当天那一种产品的那一式样或颜色的销售率等第一手资讯知之甚详。又如第一线生产管理人员,每天皆能直接观测出各种产品的产出及其进出仓储的时间及数量等第一手资讯。这些第一手资讯皆是组织成员个人的了别识,但个人的了别识,未必能转化为组织的了别识;概因如果任职于组织执行活动之第一线人员,不知,视而不见,或不愿意将这些资讯传递至组织决策单位,则组织识的功能就无法发挥。即如果组织的定值不足(如组织利益分配,未获组织大都成员接受的情况),将使得“组织境”讯息,无法透过组织活动最前端第一线人员,以及组织层级中辗转处理资讯分析人员,愿将资讯传递至其组织的意根(组织的资讯中心)。这也是本文在本节前段说明中论述组织的利益(简称惠)分配,为决策重要因素之原因所在。它同时也是“组织定”是否能生“组织慧”的最重要因素。经上述的分析与推论,我们大致可确认一个组织运作的原则如下:“惠行而识行,惠生而慧生”。

  上述的说明是否意味著:人脑机制功能与组织机制功能是完全可以融通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定”的;概因人脑机制是个不断电节能机制,而组织机制往往是断电耗能机制(其中的道理,将延至本文结论内容再陈述)。由于人间佛教组织机制是少数不断电节能机制(出家法师为终身职)之一;因此将佛教戒定慧三学道理移植于人间佛教组织上,而形成人间佛教组织戒定慧之研究思维,有可能为人间佛教发展构建一新的学术理论。这些想法,使得佛教哲理应用于组织管理之学问(简称组织佛学)的理论基础,有了应该如何构建的方向,进而组织佛学的相关议题,如组织的伺、组织的念、组织的口业、组织生死学、组织的皈依等一连串题材的研究,可以被展开。由于宗教组织具不断电节能属性,与企业组织属性不同;因此组织佛学内容,又可再细分成:企业组织佛学、非营利组织佛学、宗教组织佛学等。本文上述之大瞻假设,虽不免存在著可争议之处,但如何增进佛法对人类服务,却是本文作此论述的主要动机,假以时日,佛教学派中除了目前之南传佛教学派,北传佛教学派、藏传佛教学派外,也许又增加了人间佛教学派。

  十三、结论

  我们在第二节曾提及管理机制、决策活动、执行活动为管理科学思维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执行机制为执行活动提供了各项资源有效转换的基础。以对因下药(效果)与对症下药(效率)两难取舍之比喻方式,来论述佛教戒学时开时遮的道理。另外,以决策机制为基础之决策活动思维的价值观,与佛教之定学、慧学、融通的道理之关联性作进一步展示。其中决策者面临环境不确定因素而思考“静与变”之态度,可对应于定学之价值观是否何形成的状况。价值观的形成问题约可分为两部份,分别为“价值是如何形成”与“价值应该如何形成”。其中是如何形成之问题,乃属求真问题;它是管理科学与佛学共通的研究领域。而应该如何形成之问题,诚属最佳化问题;其中“应该”的部分在科学治理学问之严谨逻辑限制下,是无法发挥的。惟价值是如何形成之问题与佛教定学之内容可互为参考与融通;而价值应该如何形成之问题与佛教慧学道理,则可作为参考与融通。基于对人脑思考本质的了解,价值应该如何形成之研究离不开对人身机制的研究;概因一个组织某时点之短期决策价值或一个组织终极关怀价值之形成,皆涉及人的因素。即在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若将其中有关人的因素剥离,这个价值体系就不存在了。一个期望永续生存发展,希望实现其终极关怀理想组织而言,组织价值如何透过人员世代交替,而得以维护其理想本质,至为重要。因此应用佛教戒定三学之哲理,创新建构组织戒定慧理论,便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人身机制功能的进一步了解,是现代管理者不可忽略的研究体材。虽然一个组织可不间断拥有财富或资源,却须间断组织运作(组织于周六、日放假,即停止运作),但人脑即使处于睡眠状态仍能透过廉价呼吸取得能源(氧气),并透过心跳输送能源养份持续支持脑部活动,以维护脑部记忆资料储存与取用有效。储存与取用脑部记忆资料是需耗用能源的(例如人脑会因分心失去能源的支持而短暂失忆)。这表示为节省能源耗用,人身机制具有暂时切断记忆及恢复记忆功能。概因使用频率低之资讯会自动下沉于脑记忆结构的深层(暂时失忆资料);使用频率高或曾产生重大印象者,会上升于脑记忆浅层,以便快速辨识取用(具效率)。人脑具短暂失去与恢复记忆是人脑结构的特殊功能;其中,心肺功能是恢复记忆所需的最直接能源(因短暂缺氧即可停止脑功能运作),而作梦具有藉心肺提供能源,复习及强化记忆的功能(储存在脑记忆底层资料,可能藉作梦功能提升至脑记忆上层资料)。至于梦的宗教意涵,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内。若以现代术语来形容人脑这种时断时续记忆机制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人脑是一个“不断电的节能机制”,而组织往往是一个“会断电的耗能机制”。断电必然耗能之推理,除了是基于物理能源原理外,人们处事方式具有阶段性也是原因(当处事进行到某一阶段尚未完成,即受到干扰而停止(公司每天皆须下班而停止工作亦属干扰),下次复工可能须从阶段起头开始工作而浪费资源),另外,思考过程之不连续性也会损及价值判断的时效性。若一个组织(如人间佛教组织)有能力说服或支配组织成员,采其制度所规定之上班时间外仍从事组织任务,则可维持此组织运作功能的不断电。另外人脑机制功能,是如何来自于上代遗传之解释(不只是生物功能遗传,而是人脑自我学习机制等遗传功能的探索)乃属智慧来自何处的探索问题。其中佛教之前生后世之记忆结构遗传演化的内自证理论,以及基于内自证理论所论述之价值观如何形成,以及应该如何形成的智慧等论述态度,是佛教被称为理性宗教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认同并接受上述人脑智慧结构之种子识的遗传理论(参见佛学唯识论[13]),不禁要问在未来2000年后,人类所形成的世界会是个怎么样的景象,要回答此问题,倒不如从过去2000年的古埃及人及古印度人,再度复活之可能感受观之。

  如果古埃及人又复活成为现代人,他对于当代文明的科技产品,如电视、火车、飞机等,他一定会感到非常讶异,惊叹人类如何发明如此新奇产品。但如果他检视现代的管理学内容,是否也会感到讶异也惊叹呢?如果这位埃及人是在50年前回答此问题的话,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概因古埃及人时代,他们就已充分了解,为提高管理效益组织须专业分工,须指挥统一这些管理原理,当年酋长或头目之领导统御就已经知晓,其管理内容至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如果这位古埃及人是在2009年的现在回答此问题的话,我们认为答案必然是肯定的,概因最近这50年来,管理计量学派结合资讯决策科学而形成后管理学派的研究成果,确实带来足以让人称赞的管理资讯系统成果,举凡高铁的订票、资讯系统、报税资讯系统、飞机导航资讯系统,其管理问题的精神与快速,确是足以让人称奇,惟这些产品皆是建立在管理决策、管理机制、管理执行活动上的数位化或类比化的成果。

  同样地,如果古印度人又复活成为现代人,他对于当代佛教的发展,是否也会感到讶异与惊叹呢?如果这位古印度人在2009年的现在回答此问题的话,从下列的论证内容,可得其答案必然是肯定的,概因自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以来,在印顺及星云等当代大师的数十载努力下,人间佛教作为显正之学,已渐成为二十一世纪汉语佛教的主流。但从佛教弘法教化的现代性,结构上观察,重建现代人的佛法信仰秩序或作为佛法显正之学的人间佛教运动或现象,其实即以佛教弘化作为重建社会人心秩序的重心,太虚人生佛教思想正是这种弘化理念的典型表现([4]),此外从星云大师对佛光山教团发展及社会教育精心规画之完整戒律,可以发现现代学院派的重要管理思想与管理决策模式皆统摄其中。如果硬要指出有何相异之处的话,可谓管理科学理论内容,属管理事物理论较多;而佛教管理内容属管理人或谓度人的内容较多。这相异处使得管理科学论述秩序是从决策系统外之环境开始逐次论述企业组织乃至个人为止;其论述次序是由决策系统外往系统内依序论述。而佛教的弘法施教的对象是人,故其论述次序从个人的内在意识开始,依序为人的外在修为,再至人间佛教组织管理层次方面。大致上我们…

《管理科学机制思维与人间佛教管理的关联性(陈淼胜、依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