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管理科學機製思維與人間佛教管理的關聯性(陳淼勝、依空)▪P5

  ..續本文上一頁屬之),此組織利益如何透過分配的規定(組織規範利益分配的戒)可使得其成員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較趨于一致(此一致性的程度即爲組織的定見程度),是組織的形式戒升華成組織的實質戒,進而促生組織定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組織的修行過程。這表示組織戒存在的用意有二,其中一個用意就是爲了提高組織執行活動效率而采對症下藥的配合條件(參見本文第五節)。另一個用意就是爲了順應組織戒能順利生組織定而設計的。其重要性來自于組織定的程度是組織了別識可否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茲將其中的推論關系說明如下:首先應先確認組織系統內與組織系統外(組織境)之交會邊界區域,是“組織識”起作用的來源(資訊來源)。概因組織在正常運作情況下,執行活動所産生之資訊是從組織層級結構末端連接至組織資訊中心;組織資訊中心彙理整理作成決策後,再循組織層級傳遞至各基本單位(層級結構末端)指示其執行活動。這表示組織資訊中心與各基本單位之資訊交流是雙向的。此雙向交流特征,與人腦資訊庫(意根)至各分別識根之訊息傳遞是相同的;惟二者對訊息的存取處理方式(數位式或類比式)是不同的。例如第一線銷售人員,每天皆能直接觀察或直接接觸消費者,對于當天消費者爲何會購買某一産品的理由,以及當天那一種産品的那一式樣或顔色的銷售率等第一手資訊知之甚詳。又如第一線生産管理人員,每天皆能直接觀測出各種産品的産出及其進出倉儲的時間及數量等第一手資訊。這些第一手資訊皆是組織成員個人的了別識,但個人的了別識,未必能轉化爲組織的了別識;概因如果任職于組織執行活動之第一線人員,不知,視而不見,或不願意將這些資訊傳遞至組織決策單位,則組織識的功能就無法發揮。即如果組織的定值不足(如組織利益分配,未獲組織大都成員接受的情況),將使得“組織境”訊息,無法透過組織活動最前端第一線人員,以及組織層級中輾轉處理資訊分析人員,願將資訊傳遞至其組織的意根(組織的資訊中心)。這也是本文在本節前段說明中論述組織的利益(簡稱惠)分配,爲決策重要因素之原因所在。它同時也是“組織定”是否能生“組織慧”的最重要因素。經上述的分析與推論,我們大致可確認一個組織運作的原則如下:“惠行而識行,惠生而慧生”。

  上述的說明是否意味著:人腦機製功能與組織機製功能是完全可以融通的?這個問題的答案爲“否定”的;概因人腦機製是個不斷電節能機製,而組織機製往往是斷電耗能機製(其中的道理,將延至本文結論內容再陳述)。由于人間佛教組織機製是少數不斷電節能機製(出家法師爲終身職)之一;因此將佛教戒定慧叁學道理移植于人間佛教組織上,而形成人間佛教組織戒定慧之研究思維,有可能爲人間佛教發展構建一新的學術理論。這些想法,使得佛教哲理應用于組織管理之學問(簡稱組織佛學)的理論基礎,有了應該如何構建的方向,進而組織佛學的相關議題,如組織的伺、組織的念、組織的口業、組織生死學、組織的皈依等一連串題材的研究,可以被展開。由于宗教組織具不斷電節能屬性,與企業組織屬性不同;因此組織佛學內容,又可再細分成:企業組織佛學、非營利組織佛學、宗教組織佛學等。本文上述之大瞻假設,雖不免存在著可爭議之處,但如何增進佛法對人類服務,卻是本文作此論述的主要動機,假以時日,佛教學派中除了目前之南傳佛教學派,北傳佛教學派、藏傳佛教學派外,也許又增加了人間佛教學派。

  十叁、結論

  我們在第二節曾提及管理機製、決策活動、執行活動爲管理科學思維的叁個基本要素。其中執行機製爲執行活動提供了各項資源有效轉換的基礎。以對因下藥(效果)與對症下藥(效率)兩難取舍之比喻方式,來論述佛教戒學時開時遮的道理。另外,以決策機製爲基礎之決策活動思維的價值觀,與佛教之定學、慧學、融通的道理之關聯性作進一步展示。其中決策者面臨環境不確定因素而思考“靜與變”之態度,可對應于定學之價值觀是否何形成的狀況。價值觀的形成問題約可分爲兩部份,分別爲“價值是如何形成”與“價值應該如何形成”。其中是如何形成之問題,乃屬求真問題;它是管理科學與佛學共通的研究領域。而應該如何形成之問題,誠屬最佳化問題;其中“應該”的部分在科學治理學問之嚴謹邏輯限製下,是無法發揮的。惟價值是如何形成之問題與佛教定學之內容可互爲參考與融通;而價值應該如何形成之問題與佛教慧學道理,則可作爲參考與融通。基于對人腦思考本質的了解,價值應該如何形成之研究離不開對人身機製的研究;概因一個組織某時點之短期決策價值或一個組織終極關懷價值之形成,皆涉及人的因素。即在一個組織的價值體系,若將其中有關人的因素剝離,這個價值體系就不存在了。一個期望永續生存發展,希望實現其終極關懷理想組織而言,組織價值如何透過人員世代交替,而得以維護其理想本質,至爲重要。因此應用佛教戒定叁學之哲理,創新建構組織戒定慧理論,便成爲本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

  對人身機製功能的進一步了解,是現代管理者不可忽略的研究體材。雖然一個組織可不間斷擁有財富或資源,卻須間斷組織運作(組織于周六、日放假,即停止運作),但人腦即使處于睡眠狀態仍能透過廉價呼吸取得能源(氧氣),並透過心跳輸送能源養份持續支持腦部活動,以維護腦部記憶資料儲存與取用有效。儲存與取用腦部記憶資料是需耗用能源的(例如人腦會因分心失去能源的支持而短暫失憶)。這表示爲節省能源耗用,人身機製具有暫時切斷記憶及恢複記憶功能。概因使用頻率低之資訊會自動下沈于腦記憶結構的深層(暫時失憶資料);使用頻率高或曾産生重大印象者,會上升于腦記憶淺層,以便快速辨識取用(具效率)。人腦具短暫失去與恢複記憶是人腦結構的特殊功能;其中,心肺功能是恢複記憶所需的最直接能源(因短暫缺氧即可停止腦功能運作),而作夢具有藉心肺提供能源,複習及強化記憶的功能(儲存在腦記憶底層資料,可能藉作夢功能提升至腦記憶上層資料)。至于夢的宗教意涵,則不在本文討論之內。若以現代術語來形容人腦這種時斷時續記憶機製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說,人腦是一個“不斷電的節能機製”,而組織往往是一個“會斷電的耗能機製”。斷電必然耗能之推理,除了是基于物理能源原理外,人們處事方式具有階段性也是原因(當處事進行到某一階段尚未完成,即受到幹擾而停止(公司每天皆須下班而停止工作亦屬幹擾),下次複工可能須從階段起頭開始工作而浪費資源),另外,思考過程之不連續性也會損及價值判斷的時效性。若一個組織(如人間佛教組織)有能力說服或支配組織成員,采其製度所規定之上班時間外仍從事組織任務,則可維持此組織運作功能的不斷電。另外人腦機製功能,是如何來自于上代遺傳之解釋(不只是生物功能遺傳,而是人腦自我學習機製等遺傳功能的探索)乃屬智慧來自何處的探索問題。其中佛教之前生後世之記憶結構遺傳演化的內自證理論,以及基于內自證理論所論述之價值觀如何形成,以及應該如何形成的智慧等論述態度,是佛教被稱爲理性宗教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們認同並接受上述人腦智慧結構之種子識的遺傳理論(參見佛學唯識論[13]),不禁要問在未來2000年後,人類所形成的世界會是個怎麼樣的景象,要回答此問題,倒不如從過去2000年的古埃及人及古印度人,再度複活之可能感受觀之。

  如果古埃及人又複活成爲現代人,他對于當代文明的科技産品,如電視、火車、飛機等,他一定會感到非常訝異,驚歎人類如何發明如此新奇産品。但如果他檢視現代的管理學內容,是否也會感到訝異也驚歎呢?如果這位埃及人是在50年前回答此問題的話,我們認爲答案是否定的。概因古埃及人時代,他們就已充分了解,爲提高管理效益組織須專業分工,須指揮統一這些管理原理,當年酋長或頭目之領導統禦就已經知曉,其管理內容至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但如果這位古埃及人是在2009年的現在回答此問題的話,我們認爲答案必然是肯定的,概因最近這50年來,管理計量學派結合資訊決策科學而形成後管理學派的研究成果,確實帶來足以讓人稱贊的管理資訊系統成果,舉凡高鐵的訂票、資訊系統、報稅資訊系統、飛機導航資訊系統,其管理問題的精神與快速,確是足以讓人稱奇,惟這些産品皆是建立在管理決策、管理機製、管理執行活動上的數位化或類比化的成果。

  同樣地,如果古印度人又複活成爲現代人,他對于當代佛教的發展,是否也會感到訝異與驚歎呢?如果這位古印度人在2009年的現在回答此問題的話,從下列的論證內容,可得其答案必然是肯定的,概因自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以來,在印順及星雲等當代大師的數十載努力下,人間佛教作爲顯正之學,已漸成爲二十一世紀漢語佛教的主流。但從佛教弘法教化的現代性,結構上觀察,重建現代人的佛法信仰秩序或作爲佛法顯正之學的人間佛教運動或現象,其實即以佛教弘化作爲重建社會人心秩序的重心,太虛人生佛教思想正是這種弘化理念的典型表現([4]),此外從星雲大師對佛光山教團發展及社會教育精心規畫之完整戒律,可以發現現代學院派的重要管理思想與管理決策模式皆統攝其中。如果硬要指出有何相異之處的話,可謂管理科學理論內容,屬管理事物理論較多;而佛教管理內容屬管理人或謂度人的內容較多。這相異處使得管理科學論述秩序是從決策系統外之環境開始逐次論述企業組織乃至個人爲止;其論述次序是由決策系統外往系統內依序論述。而佛教的弘法施教的對象是人,故其論述次序從個人的內在意識開始,依序爲人的外在修爲,再至人間佛教組織管理層次方面。大致上我們…

《管理科學機製思維與人間佛教管理的關聯性(陳淼勝、依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