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发展思路的基础和路径(甘雪慧)▪P2

  ..续本文上一页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喻勤修精进),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修行的方式和内容都与传统的世俗道德标准相符合,不带丝毫神秘色彩,也不是什么难为之事,人人可行,人人能行;依此修行,就能证成妙果、得入极乐。慧能又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中国佛教史上,这个观念第一次打通了出家与在家的界限,佛教的精神由出世正式转向入世。

  到了近代的佛教改革,人间佛教的强调入世的思想就更加体现的淋漓尽致。所谓强调入世者,则提倡出世法与世间法的融通,反对把出家变成不食人间烟火。太虚法师就层说过说:所谓菩萨,虽是出凡入圣的超人,但绝非是远离尘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入世度生不离人间,……若离人间而谈大乘佛教者,直魔事耳,或仍不出外道二乘也。”(《法舫:《人间佛教史观》)“世法皆是佛法,佛法不是佛法,善识此意,任何经论皆可读也。”(引自胡朴安《大虚大师不可及》)他谆谆告诫学人、信众:佛法并非是隐遁清闲的享受,也不是教人不做事的,而是应该对国家、对社会知恩报恩,故每个人都应当做正当的事业。例如,在自由社会里,可从事农工、医药、教育、艺术等,在和平时期,则可为警察、律师、官吏、议员、商贾等等,以这些作为成佛之因行。在《复兴中国应实践今菩萨行》一文中,他还号召想要行菩萨行者,都应参加社会各部门的工作:出家者可以参加诸如文化界、教育界、慈善界等工作;在家者则可以服务于政治界、军事界、实业界、金融界、劳动界等,使国家、社会、民众都能得到利益。

  总之,这种入世的思想扩大了修行者的范围,也扩大了修行的范围,使得更多民众可以学习和参悟佛学精髓,在客观上能够增加信众的数量,也能够早日广度天下之人。出家在家者皆可修行,就打破了原先传统的制度化的佛教管理模式,求得了佛教更深远的发展,而这也正应和了“即心是佛”、“众生皆有佛性”等佛教传统思想,并没有跨越佛教发展的基础。同时,提倡以出世的心态作入世的事业,立足佛教,服务社会,打破了原先出家人不问世事的传统修行方式,将出家人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的有机融合,使佛法和信徒分散到社会的建设当中,成为社会制度中的一份子,对佛教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正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其二,人间佛教的理念注重人本和现世。近现代人间佛教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逐渐把传统佛教的注重“佛本”变成注重“人本”。大虚法师在《佛陀学纲》中就说:“现在讲佛法,应当观察民族心理特点在何处,世界人类的心理如何,把这两种看清,才能够把人心所流行的活的佛教显扬出来。现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问题,……应当在这个基础上昌明佛学,建设佛学,引人到佛学光明之路,由人生发达到佛。小乘佛法,离开世间,否定人生。是不相宜的。”在《救僧运动》一文中,太虚还明确指出:近代思想,以人为本,不同古代之或以天神为本,或以圣人之道为本。一般人多认为,佛教是非人生的,大虚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大乘佛法就其“本义”说,是“发达人生的”“发达生命的完满生活的”。太虚十分反对把佛教变成一种故弄玄虚的工具,而主张佛教应是为化导人世的实际生活而设的,任何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不了解人生,不了解现实生活,即使他读尽千经万论,也无异于“卖椟还珠”。基于这种思想,太虚认为,学佛应该先从做人开始。

  人间佛教是现世的。“佛教,并不脱离世间一切因果法则及物质环境,所以不单是精神的;也不是专为念经拜忏超度鬼灵的,所以不单是死后的。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地向上进步,才是佛教的真相”。所以,人生佛教正是体现了佛教的本质。人间佛教的本质不同于一般宗教,将所谓理想境界寄托于来生完成,或寄堃于他方世界去实现,而是注重于今生现证此解脱境界。从佛教的历史来看,历代的高僧大德,都是今生证果得道者,佛教的解脱精神应该是精进于今生的。佛法不是玄想,不是空谈,也不是心灵的慰藉,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精神寄托佛法有实际现证的“宗教境界”。

  将佛本转化为人本、把佛教从重视死到重视生,强调现世的人的重要性。从佛陀,到高僧,到普通信众,再到民间大众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在现世进行修道甚至得道的,这就给个体一个得以解脱的可能性,即人人都可能在现世成佛。以人为本,以普通人为本.体现了佛教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使每一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了可能性。这就使佛教的教法和理念有可能渗透到普通个体当中,弥散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以实现佛教自身的发展。

  三、发展的可能性——人间佛教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我国社会的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佛教无论从其思想体系还是具体实践上来看,都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谓文化,指的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由人类社会所创造出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事物的总称。它是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辨证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论,忘我利他、普度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以及佛教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内所积累的丰硕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积极作用。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曾在《佛教与中国文化》、《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以及在中国佛协第五届全国会相协调》以及在中国佛协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的关系,精辟地分析说明:不仅佛教徒能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而且佛教的意识形态及佛教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也能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他说:“从佛教的意识形态及佛教文化来看,有没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在依据呢?回答是肯定的。大家知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五爱),而佛教教义中建设人问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众生平等的主张;报四重恩、普度众生的愿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自意的原则;慈悲喜舍、四摄六和的精神;广学多闻、难学能学、尽一切学的教诫;自利利他、广种福田的思想;禁止杀、盗、淫、妄等戒规,以及中国佛教的许多优良传统,都与“四有”、“五爱”的要求有相通之处,对于信仰佛教的人们来说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增上缘。”他认为所谓人间佛教,就是充分发扬大乘佛教悲智双运、普度众生的精神,以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净化世道人心、利乐社会人群为关注点的佛教。人问佛教不是另立新宗、自成一派,而是将“各乘、各宗、各派都有引摄世间适合一般人的需要,是契理契机的”教法,其主要内容就是以五戒、十善作自我修持,以六度万行为利益众生。他认为,“假使人人都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定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这就使人间佛教所要达到的目的”。

  正如新教伦理对新教徒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一般,人间佛教的发展同样可以为佛教信众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成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之音。

  参考文献:

  1、[美]彼得·贝格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2、陈星桥:《略论“人间佛教”》,《法音》,1997年第10期。

  3、程曦:《佛教的“世间化”与“世俗化”》,《哲学研究》,2007年第5期。

  4、邓子美:《超越与顺应:现代宗教社会学观照下的佛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高玉春、秦春燕:《“人问佛教”理念与佛教的人间化趋向》,《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6、韩焕忠:《中国佛教的当代抉择——浅谈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答问>的历史意义》,《五台山研究》,2008年第1期。

  7、宏印:《海印文选》,台北:“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 1990年版。

  8、慧能:《坛经》

  9、蒋九愚:《赵朴初人间佛教的理论特点及其时代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10、赖永海:《近现代“人生佛教”与儒家的“人本”哲学》,《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1、李立安:《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佛教》,《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12、李向平:《社会化,还是世俗化——中国当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学审视》,《学术月刊》,2007年第7期。

  13、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满霖:《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中国宗教》,2003年第7期。

  15、濮文起:《人间佛教理念的发展历程))”《中国宗教》,2006年第2期。

  16、邱进之:《从禅宗到人间佛教——中国佛教的“人间化”尝试及其文化意义》,《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7、孙尚扬:《世俗化与去世俗化的对立与并存》,《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

  18、[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姚南强:《宗教社会学》,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俞学明:《“佛教的发展”和“发展的佛教”——从当代“少林寺现象”看中国佛教的未来》,《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21、宇恒伟:《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期。

  

《人间佛教发展思路的基础和路径(甘雪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