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發展思路的基礎和路徑(甘雪慧)▪P2

  ..續本文上一頁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喻勤修精進),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修行的方式和內容都與傳統的世俗道德標准相符合,不帶絲毫神秘色彩,也不是什麼難爲之事,人人可行,人人能行;依此修行,就能證成妙果、得入極樂。慧能又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中國佛教史上,這個觀念第一次打通了出家與在家的界限,佛教的精神由出世正式轉向入世。

  到了近代的佛教改革,人間佛教的強調入世的思想就更加體現的淋漓盡致。所謂強調入世者,則提倡出世法與世間法的融通,反對把出家變成不食人間煙火。太虛法師就層說過說:所謂菩薩,雖是出凡入聖的超人,但絕非是遠離塵俗、不食人間煙火的,“入世度生不離人間,……若離人間而談大乘佛教者,直魔事耳,或仍不出外道二乘也。”(《法舫:《人間佛教史觀》)“世法皆是佛法,佛法不是佛法,善識此意,任何經論皆可讀也。”(引自胡樸安《大虛大師不可及》)他諄諄告誡學人、信衆:佛法並非是隱遁清閑的享受,也不是教人不做事的,而是應該對國家、對社會知恩報恩,故每個人都應當做正當的事業。例如,在自由社會裏,可從事農工、醫藥、教育、藝術等,在和平時期,則可爲警察、律師、官吏、議員、商賈等等,以這些作爲成佛之因行。在《複興中國應實踐今菩薩行》一文中,他還號召想要行菩薩行者,都應參加社會各部門的工作:出家者可以參加諸如文化界、教育界、慈善界等工作;在家者則可以服務于政治界、軍事界、實業界、金融界、勞動界等,使國家、社會、民衆都能得到利益。

  總之,這種入世的思想擴大了修行者的範圍,也擴大了修行的範圍,使得更多民衆可以學習和參悟佛學精髓,在客觀上能夠增加信衆的數量,也能夠早日廣度天下之人。出家在家者皆可修行,就打破了原先傳統的製度化的佛教管理模式,求得了佛教更深遠的發展,而這也正應和了“即心是佛”、“衆生皆有佛性”等佛教傳統思想,並沒有跨越佛教發展的基礎。同時,提倡以出世的心態作入世的事業,立足佛教,服務社會,打破了原先出家人不問世事的傳統修行方式,將出家人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實現了二者的有機融合,使佛法和信徒分散到社會的建設當中,成爲社會製度中的一份子,對佛教自身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正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其二,人間佛教的理念注重人本和現世。近現代人間佛教另一個重要特點,是逐漸把傳統佛教的注重“佛本”變成注重“人本”。大虛法師在《佛陀學綱》中就說:“現在講佛法,應當觀察民族心理特點在何處,世界人類的心理如何,把這兩種看清,才能夠把人心所流行的活的佛教顯揚出來。現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問題,……應當在這個基礎上昌明佛學,建設佛學,引人到佛學光明之路,由人生發達到佛。小乘佛法,離開世間,否定人生。是不相宜的。”在《救僧運動》一文中,太虛還明確指出:近代思想,以人爲本,不同古代之或以天神爲本,或以聖人之道爲本。一般人多認爲,佛教是非人生的,大虛認爲,這是一種誤解,大乘佛法就其“本義”說,是“發達人生的”“發達生命的完滿生活的”。太虛十分反對把佛教變成一種故弄玄虛的工具,而主張佛教應是爲化導人世的實際生活而設的,任何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不了解人生,不了解現實生活,即使他讀盡千經萬論,也無異于“賣椟還珠”。基于這種思想,太虛認爲,學佛應該先從做人開始。

  人間佛教是現世的。“佛教,並不脫離世間一切因果法則及物質環境,所以不單是精神的;也不是專爲念經拜忏超度鬼靈的,所以不單是死後的。在整個人類社會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爲,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斷地向上進步,才是佛教的真相”。所以,人生佛教正是體現了佛教的本質。人間佛教的本質不同于一般宗教,將所謂理想境界寄托于來生完成,或寄堃于他方世界去實現,而是注重于今生現證此解脫境界。從佛教的曆史來看,曆代的高僧大德,都是今生證果得道者,佛教的解脫精神應該是精進于今生的。佛法不是玄想,不是空談,也不是心靈的慰藉,更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精神寄托佛法有實際現證的“宗教境界”。

  將佛本轉化爲人本、把佛教從重視死到重視生,強調現世的人的重要性。從佛陀,到高僧,到普通信衆,再到民間大衆的每一個個體,都是在現世進行修道甚至得道的,這就給個體一個得以解脫的可能性,即人人都可能在現世成佛。以人爲本,以普通人爲本.體現了佛教對個體價值的重視,使每一個人價值的實現具有了可能性。這就使佛教的教法和理念有可能滲透到普通個體當中,彌散到社會的每個角落,以實現佛教自身的發展。

  叁、發展的可能性——人間佛教與當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在我國社會的漫長的發展曆史中,佛教無論從其思想體系還是具體實踐上來看,都屬于我國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謂文化,指的是自然界原本沒有的,由人類社會所創造出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的事物的總稱。它是一個民族國家和社會製度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會主義文化是在繼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燦爛輝煌的文化遺産。佛教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世界觀,緣起性空、如實觀照的認識論,辨證思維和邏輯推理的方法論,忘我利他、普度衆生的人生觀,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道德觀以及佛教在哲學、文學藝術、倫理道德、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內所積累的豐碩成果,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在當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特別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積極作用。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曾在《佛教與中國文化》、《談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協調》以及在中國佛協第五屆全國會相協調》以及在中國佛協第五屆全國代表會議上的工作報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密不可分的關系,精辟地分析說明:不僅佛教徒能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而且佛教的意識形態及佛教文化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也能發揮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他說:“從佛教的意識形態及佛教文化來看,有沒有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內在依據呢?回答是肯定的。大家知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五愛),而佛教教義中建設人問淨土、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理想;衆生平等的主張;報四重恩、普度衆生的願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自意的原則;慈悲喜舍、四攝六和的精神;廣學多聞、難學能學、盡一切學的教誡;自利利他、廣種福田的思想;禁止殺、盜、淫、妄等戒規,以及中國佛教的許多優良傳統,都與“四有”、“五愛”的要求有相通之處,對于信仰佛教的人們來說是實現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的增上緣。”他認爲所謂人間佛教,就是充分發揚大乘佛教悲智雙運、普度衆生的精神,以自覺覺他、自利利他、淨化世道人心、利樂社會人群爲關注點的佛教。人問佛教不是另立新宗、自成一派,而是將“各乘、各宗、各派都有引攝世間適合一般人的需要,是契理契機的”教法,其主要內容就是以五戒、十善作自我修持,以六度萬行爲利益衆生。他認爲,“假使人人都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則行事,那麼,人民就會和平康樂,社會就會安定團結,國家就會繁榮昌盛,這樣就會出現一種和平安定的世界,一種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這就使人間佛教所要達到的目的”。

  正如新教倫理對新教徒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所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一般,人間佛教的發展同樣可以爲佛教信衆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成爲和諧社會中的和諧之音。

  參考文獻:

  1、[美]彼得·貝格爾著,高師甯譯:《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頁。

  2、陳星橋:《略論“人間佛教”》,《法音》,1997年第10期。

  3、程曦:《佛教的“世間化”與“世俗化”》,《哲學研究》,2007年第5期。

  4、鄧子美:《超越與順應:現代宗教社會學觀照下的佛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5、高玉春、秦春燕:《“人問佛教”理念與佛教的人間化趨向》,《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6、韓煥忠:《中國佛教的當代抉擇——淺談趙樸初居士<佛教常識答問>的曆史意義》,《五臺山研究》,2008年第1期。

  7、宏印:《海印文選》,臺北:“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1990年版。

  8、慧能:《壇經》

  9、蔣九愚:《趙樸初人間佛教的理論特點及其時代精神》,《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9期。

  10、賴永海:《近現代“人生佛教”與儒家的“人本”哲學》,《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11、李立安:《佛教的超人間性與人間佛教》,《哲學研究》,2005年第7期。

  12、李向平:《社會化,還是世俗化——中國當代佛教發展的社會學審視》,《學術月刊》,2007年第7期。

  13、李向平:《中國當代宗教的社會學诠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滿霖:《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形成》,《中國宗教》,2003年第7期。

  15、濮文起:《人間佛教理念的發展曆程))”《中國宗教》,2006年第2期。

  16、邱進之:《從禅宗到人間佛教——中國佛教的“人間化”嘗試及其文化意義》,《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4期。

  17、孫尚揚:《世俗化與去世俗化的對立與並存》,《哲學研究》,2008年第7期。

  18、[美]楊慶堃著,範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姚南強:《宗教社會學》,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0、俞學明:《“佛教的發展”和“發展的佛教”——從當代“少林寺現象”看中國佛教的未來》,《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21、宇恒偉:《略論中國佛教的世俗化與“人間佛教”》,《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期。

  

《人間佛教發展思路的基礎和路徑(甘雪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