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前九戒与八关斋戒基本相同,只是沙弥(尼)第三戒与八关斋戒第三戒受持的时间不同,八关斋戒是一曰一夜受持,沙弥与沙弥尼戒是终身受持。另一处不同是沙弥与沙弥尼戒的第六、七两戒相当于八关斋戒的第七戒。此十戒开为三十三,再加“舍在家相”、“取出家相”、“请和尚法”,共为沙弥、沙弥尼应受持的三十六法。此十戒即总摄具足戒,如《沙弥尼戒经》云:“能行是十事,五百戒自然具足。”
沙弥与沙弥尼戒的第十条“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这一条通常称为“金钱戒”。“生像”二字,有两种解释:其一,“生色者金,似色者银”。生成的黄金,称为生色,以银镀成金色的,称为似色。其二,生者即生就的金银珠玉等宝物,像者即用金银宝物制成的金器、银器、琥珀、玳瑁、文犀、象牙。出家人不许捉持这些金银宝物,但为了三宝的理由,可以依“说净法”加以变通处理。所谓“说净法”乃是请一位俗人为净主,凡是因故收受银钱货币,便说这是为那位俗人代收的。说净法的含义是借以警策出家人,不可接受太多的银钱。故出家人最好能不受银钱,如果确实需要,不妨以“说净法”来接受。
式叉摩尼法式叉摩尼是沙弥尼与比丘尼之间的必经阶段,其阶位虽在沙弥尼之上,但仍然是沙弥尼的戒体,《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中言:“此学法女,无戒体也;但受别教,位过沙弥。”因其除了严持沙弥尼十戒外,还另受六法的原故,故阶位高过了沙弥。式叉摩尼是最特殊的一个阶位,其他阶位均有戒体可得,唯此一阶,仅得另六法而已。这个六法就叫式叉摩尼法。
据《四分律》载,式叉摩尼六法是:(一)与染污心男子相触。即不得与已经成年,并明知对自己有染污心的男子接触,包括头发以下、膝盖以上的身体部分。(二)盗人四钱以下。即不得偷盗别人价值四钱以下的物品,乃至一草一木一针。(三)故断畜生命。即不得故意杀害异类众生,乃至使其死亡。(四)不妄语。即自己未见、未闻、未觉、未知者,不得妄说已见、已闻、已觉、已知。(五)非时食。即不得在中午过后进食。(六)饮酒。即不得饮酒,乃至一滴沾唇。式叉摩尼犯了沙弥尼十戒的前四戒,即得四根本罪,逐出僧团--灭摈;犯了六法之中的任何一法,必须重新白二羯磨,重受两年的六法。若犯其余,但名缺行,悔改即除。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尼毗奈耶》卷十八,又有式叉摩尼六法与六随法,内容与《四分律》的规定有点不同。六法为:(一)不得独在道行。(二)不得独渡河水。(三)不得触丈夫(男子)身。(四)不得与男子同宿。(五)不得为媒嫁事。(六)不得覆尼重罪。六随法为:(一)不得提属己金银。(二)不得剃隐处毛。(三)不得垦掘生地(潮湿而能生草木)。(四)不得故断生草木。(五)不得不受而食,即不能自取食物而食。(六)不得食曾触之食。
比丘戒比丘戒的条文,一般说是二百五十戒,但在各部律中,有些出入。主要的出入是威仪戒,至于重戒与次重戒的条文,其文字虽有详简广略的不同,戒目的条例却是大致相同的。《五分律》为二百五十九戒,《十诵律》为二百五十七戒,《僧祗律》为二百一十八戒,《解脱戒经》为二百四十六戒。现今佛寺大多遵循的《四分律》及《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确实是二百五十条,且篇聚的排列也是一样的。比丘的二百五十戒相,可分为八类条目、五等罪行、七项罪名、六种果报。
八类条目为:(一)四波罗夷。波罗夷为梵语音译,也有译作波罗市迦,意译为“弃”。这四类是最重要的比丘戒,专指犯了淫、盗、杀人、大妄语等弃罪、断头罪、不可救药罪。犯了死弃罪必须从僧团中开除出去。(二)十三僧残。梵语音译为僧迦婆尸沙,简称僧残或残,是次于弃罪的罪,是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唯其虽残而尚有忏除救药的余地。(三)二不定法。这是没有一定犯罪类别的罪名,可能犯波罗夷,可能犯僧残,所以称为不定,(四)三十舍堕。梵语音译为尼萨耆波逸提,尼萨耆的意思是“尽舍”,波逸提的意思是“堕”,合起来称为舍堕。这是由于取了或畜了不应取,也不应畜的东西,首先应将那物舍给僧团,然后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九十单堕。梵语音译为波逸提或波逸底迦。波逸提,是指堕地狱罪,因这无物可舍,故通常称为单堕。(六)四悔过法。梵语音译波罗提提舍尼或波罗舍尼,简称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条特定的戒,犯了以后,须立即面对一人直说悔过,故又称悔过法。(七)百众学。梵语音译尸沙迦罗尼或式叉迦罗尼,是突吉罗的异名,这是应学或宜学的意思。故通称众学或应当学。指曰常生活中不规矩的行为,只要自己反省即可。(八)七灭诤法。这不是一种罪过,而是僧团中有了纷争,形成对立的意见时,就用“灭诤”的方式解决,最后以多数派的意见为准。
五等罪行是对八类条目的重新归类:(一)波罗夷,包括四波罗夷和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中的一部分。(二)僧残,包括十三僧残及二不定法中的一部分。(三)波逸提,包括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及二不定法中的部分。(四)提舍尼,指四悔过法。(五)突吉罗,包括百众学及七灭诤法。七项罪名(七聚)为:(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译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恶、粗过等,或称为浊重犯,主要指由于波罗夷及僧残罪的未遂罪中产生,但也有独立产生的,故分为他生偷兰遮及独头偷兰遮两大类别;(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恶作;(七)恶说。六种果报是:(一)焰热地狱,由波罗夷罪引起;(二)大嚎叫地狱,由僧残罪引起;(三)嚎叫地狱,由偷兰遮罪引起;(四)众合地狱,由波逸提罪引起;(五)黑绳地狱,由提舍尼罪引起;(六)等活地狱,由突吉罗引起。
比丘尼戒比丘尼戒的大部分是与比丘戒相同的。但由于男女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有若干条比丘戒不能适用于比丘尼,故比丘尼也相应地有自己特殊的规定。通常所言比丘尼戒五百戒,是个大约数字,其实五部律本的条文都不够五百戒。《四分律》为三百四十八戒,《五分律》为三百七十七戒,《十诵律》为三百五十四戒,《僧祗律》为二百九十戒。《四分律》的三百四十八条比尼戒中,包括八弃、十七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单堕、八悔过、百应当学、七灭诤。同于比丘戒的一百九十八条,异于比丘戒的一百五十条。比丘戒共分五篇七聚,比丘尼戒没有不定法,只有五篇六聚。比丘与女子身相触,无论大、小、死、活,不论上下部位,凡故意与之皮肉相触者,犯僧残罪;比丘尼与男子身相触,须是成年人,明知对自己有污染心,自膝以上,目以下,腕以后故意相触者,犯波罗夷罪。比丘知其他比丘有粗恶罪而为他覆藏不举者,犯波逸提罪;比丘尼知其他比丘尼犯波罗夷罪,不自表白,不向僧团举罪,犯波罗夷罪。比丘吃大蒜等五辛,犯突吉罗罪;比丘尼则犯波逸提罪。比丘以香涂摩身者,犯突吉罗罪;比丘尼则犯波逸提罪。比丘于生草及菜上大小便,犯突吉罗罪,比丘尼则犯波逸提罪。比丘摇身而行者,犯突吉罗罪,比丘尼则犯波逸提罪。
比丘尼戒的最大不同处是有“八敬法”。八敬法是最早出现的比丘尼法,佛陀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等五百释迦族妇女要求出家,就是接受了佛陀制定的八敬法而成为比丘尼的。后来虽有了五百条的比丘尼戒,但比丘尼除了要受持五百戒,仍要受持八敬法,并以八敬法为比丘尼戒的重心戒。《四分律》称八敬法“八不可过法”,又称为“八不可违法”。
《四分律·比丘尼犍度》所列八不可过法为:(一)虽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礼拜,与敷净座请令坐。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二)比丘尼不应骂詈比丘,呵责比丘;不应谤言比丘破戒、破见、破威仪。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三)比丘尼不应为比丘作举、作忆念、作自言,不应遮他觅罪、遮说戒、遮自恣;比丘尼不应呵比丘,比丘应呵比丘尼。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四)式叉摩尼学戒已,从比丘僧乞受大戒。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意为喜、悦众之义)。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六)比丘尼半月从比丘乞教授。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七)比丘尼不得在无比丘处夏安居。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八)比丘尼僧安居竟,应往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菩萨戒菩萨戒是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等七众戒之外的别解脱戒。它涵盖了七众戒,又超过了七众戒,它是“诸佛之本原,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梵网经》)。菩萨戒的内容可以总括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也有人用三聚净戒代称菩萨戒。
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举的不亲近国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戏、相扑等十项“不亲近处”,可以看作大乘菩萨戒的最初戒相,但尚无菩萨戒的名称,《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开始将戒律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它说:“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这只是从志愿和行果的深浅而区别声闻戒和菩萨戒而已。汉译佛经最早提到菩萨戒的类别并说明其内容的是姚秦竺佛念译的《菩萨璎珞本业经》。该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一切戒根本,所谓三受门,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一般小乘的经律都以二百五十戒或五百戒作为律仪戒,但《璎珞经》并不采取小乘的律仪,而以十波罗夷为大乘的律仪,这是它的特色。其次言及三聚净戒的是北凉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这是《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的异译,属瑜伽系统戒法的最初传译。《地持经》很具体地讲道,一切戒有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律仪戒是七众所受的戒。摄善法戒是菩萨所受的律仪戒,即上修菩提的一切身口意的善法。摄众生戒即为众生作饶益事,看病、说法、报恩、救护、劝慰、施与等十一种。罗什所译的《梵网经》和《璎珞经》、《地持经》并称为大乘戒的三大圣典。《梵网经》中未明确提到三聚戒之名,但它说的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的戒法是仿小乘比丘戒条的形式而制定的。这些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大乘菩萨戒最具体的戒相。
三聚净戒包含三句话:(一)修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二)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三)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这三句话包括了自度度人及上求下化的所有法门。根据菩萨自利利他的精神,从性质和作用两方面加以区分归类,则所有戒法可以归并为三大类:(一)摄律仪戒,指受持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一切戒律,以摄护戒行和威仪。(二)摄善法戒,以修十善等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广修六度、四摄饶益一切众生为戒。故《成唯识论》卷九有云:“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修证应修证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菩萨戒的戒相分为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两种。在家菩萨戒包含六重戒和二十八轻戒。其六重戒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宣说四众罪过;(六)不酤酒。二十八轻戒文繁从略。出家菩萨戒包含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十重戒于前述六重戒外再加上:(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惜加毁;(九)不嗔;(十)不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从略。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比之于小乘戒是更为积极的,它和小乘戒虽采取同样形式的律仪戒,但其解释却具有积极的大乘精神。小乘戒只列举那些不可为的事情,而大乘戒则多举那些不可不为的事情。关于禁止的戒,大小乘的精神也有不同。例如十重禁戒第一的杀戒,据唐法藏引《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解释说,如果菩萨看见盗贼为了抢劫财物将杀害许多人命或杀害大德圣者,想到那人若是这样做必将堕于地狱受极大苦,菩萨因不忍而杀了他,他谓“以怜愍之心,而断彼命”(唐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
《概述戒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