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还不算犯戒,表现于言行了,才算犯戒。这样相比,那类大德更应该持戒呢?
14. 在佛教僧团中,就清规戒律来说,应该多提倡戒律学?还是要多提倡清规?以哪个为主要?
答:①戒律是佛陀亲自制定而不通他人,他是僧团和合、正见张显、分别邪正的保证之一。
②清规是在人多、事繁、物累的情况下产生的,他有他的作用性与机时性,但,清规的出台一定以戒法为根本依照原则,同时,生活中的运作也还必须以戒律为唯一溯原对象。
③再者,清规流行到北宋及元代,经过多人数次增订,即使是德辉《敕修百丈清规》的出台颁行全国。虽仍命名为《百丈清规》,而其内容精神已去古益远,或更严肃的说是面目全非。这样就难怪,弘一大师及现代的圣严法师也作一些评价,甚至说“或可不用也罢。”
④所以,当以戒律为主要,清规为辅助。
15. 僧人的僧腊、戒腊和夏腊有什么区别?三者中以哪个为重要?
答:①僧腊是出家为僧的时间。
②戒腊是受戒的年数。
③夏腊又曰法腊。比丘之真正年岁也。比丘每岁为九旬之安居,由其安居之数,以算法龄,称呼为法腊几岁,故安居中与安居竟之日,犹如世俗之旧腊与岁首。
④就此三种中,以夏腊为僧人的真实岁数,犹如工作的工龄。
16. 尼众于安居期间,应该依止个人为合法?还是依止僧团为合法?
答:①在明了论里说。无可依人不可安居(可依人还须具备能决断是非,正见无曲等条件方可依止),男众需要依止,尼众同样需要依止。
②关于尼众安居的依止,现在一些尼寺庙的作法有所差异。有的是依止某个男众僧团,有的是依止某个男众法师。
③从佛姨母大爱道依八敬法而出家,尼众半月请教诫等许多做法来看,男众都要经过男众僧团的公开差遣委派,才能到尼众僧团中去教诫。
④由此可知,尼众的安居是依止男众僧团,而不是男众某个法师。
17. 三个月安居,到底在做什么事情?
答:学习或温习戒学,诵经、讲经、听法。
18. 僧人可不可以还俗?尼众不许重新出家,但开不开舍戒?
答:①首先切不可没有经过成熟的考虑而还俗,不要随便就回家。
②律制僧人在本人决定下,或者在某种事件的逼迫下,可以还僧为俗,还俗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但希望回家后有个正常的生活,吃了几十年的佛家饭菜,回家后要时刻不忘三宝的恩德,不能做与佛教不利的事情。看到僧团的不正之风,可以以事实来提出建议。不能毁谤三宝。否则,我想是有果报的。
③律制尼众,还俗后不得再度出家。于回家前要舍戒,否则,有戒在身,处处都有违犯的可能。
19. 沙弥于登坛受戒时,多少人一坛为合法?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人数规定?
答:①从近代多处受戒的情况来看,有的一坛三人,有的五人,乃至十人二十人。
②按律典,戒子登受具时,一起上去的只能三人,不能超过三人。如果超过三人,十师不能为他们加法。因为,律中就僧团作法的条件来说,所谓的成僧是:四人及四人以上。即此一个僧团,不能为另一众加法,不能以众加众。
③所以规定登坛受戒时,只能三人一坛。
20. 于剃度时出现过“代刀”的做法,请问什么叫“代刀”?“代刀”合法吗?
答:①所谓代刀,是代替某师对其弟子进行剃度。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居士准备在以后出家,现在请某法师先为他作所谓的“代刀仪式”,目的是,于以后此居士就可以随时剃头改装出家,不需要重新剃度了。
②在律典中,没有所谓代刀的字眼,同时也不允许代替剃度、代替和尚(于一些戒场中,就出现过冒名顶替的戒和尚),因为于剃度或受戒时,律制和尚不现前是不得戒的。
21. 于受戒时,如果戒子的年龄达不到二十岁,就有一些法师用“赠岁、借岁”的办法,将不满岁的沙弥凑足二十岁,请问这种作法合法吗?真的能将岁数凑足吗?
答:①这种作法的原因是:某戒子年龄不到二十岁,可能这位沙弥很能干,但于僧团中作事的人,都要具备比丘的身份。为了使他尽早成为比丘,那么有人就创造出这种办法。
②戒律当中没有所谓的赠岁、借岁的说法与作法。但在近代的受戒场中却真实的出现过。
①这种的作法不但不能增加年岁,而且是枉然毫无意义的。
22. 佛制比丘不许剃度尼众,那么,尼众能度男众吗?
答:两个都不可以。
23. 于月底诵戒到戒本“请问诸大德,是中染净否”时,在坐的比丘要不要回答什么?
答:①佛世佛陀答应别人请求也好,或者于僧团中作法也好,对事情的确认都用默然表示同意,不同意的话可以开口说话的。
②于诵时“请问诸大德,是中染净否”时,同样也以默然表示清净。不需要在下面喊:清净或什么的。
24. 所谓的“僧人”,到底几个人才算是“僧”?
答:依《大乘法苑义林章》载,僧有三种:
①就理和,则一人即可称僧;
②就事和,约三人始称为僧;
③就戒律办事来说,则有四人僧、五人僧、乃至二十人才称僧。
25. 大和尚升座穿戴千佛袈裟如法吗?佛陀到底穿几的祖衣?
答:①现在有各别大和尚于升座时,穿着二十五条的千佛祖衣登上法座,将佛像坐在屁股底下,大家以为如何?
②大衣虽然有三类九品的差别,但佛陀他只穿粪扫的九条袈裟。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探讨至此结束,最后祝福诸位法师: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谢谢!
《《戒律学常见问题探讨》讲稿(界崇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