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宗经典。然尽管如此,现在翻阅这些经典的人特别少,以至于许多人不理解密宗甚深的见解和行为,经常出现诽谤的现象,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疑惑九:密宗的即生成佛是否合理?
一位法师曾在讲法时说:“密宗之所以能吸引人,因为它标榜的是即生成佛。但它一生成的佛,只相当于小乘的阿罗汉,比大乘菩萨还差一大截,不是圆满究竟的佛。这桩事情,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讲得很多。”
后来,我专门为此查了《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确实提到了好几处密宗,但有些说密宗非常甚深,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有些说密宗跟显宗同等,不能抬高密宗,蔑视显宗,却并未说密宗的佛跟阿罗汉一样。比如,在《复周志诚居士书一》中,印祖云:“密宗现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成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所以,法师在给人讲经说法时,若要引用一些依据,务必要弄清楚它的真实意思,否则很可能会诽谤佛法。
在座的居士也看看自己,以前还没有学佛时,是否认为佛教只是迷信,觉得“那些人神神道道、奇奇怪怪的,每天在寺院里跑来跑去干啥?”也许你产生过很多邪见,口中也说过很多诋毁的语言,这些都应该值得忏悔。对密宗的态度也是如此。汉地虽然有密宗的修法和仪轨,也曾有大德在小范围内弘扬过,甚至传播到了日本和西方,但都不像藏地这样特别兴盛。正因为对密法不认识,有些人确实也作过诽谤。比如,弘一大师在《佛法宗派大概》中说:十几年前,他对密宗还不太了解时,只看了《密宗仪轨》,就对密宗开始诽谤。但后来翻阅了《大日经疏》后,才发现密宗教义之高深,因而在诸菩萨面前忏悔,并把这段经历写成了文字。对我们后学者来讲,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公案。
当然,我不是为了吸引你们学密宗,就拼命打广告,说密宗如何如何殊胜。这种想法连梦中也没有过,毕竟每个众生的佛缘不同,这样做也没有必要。我之所以告诉大家这些道理,无非是想提醒你们:在不懂密宗之前,千万不能随便诽谤。就像一个人在学佛后,由于感受到了佛教的殊胜,就会告诫别人:“千万不要诽谤佛法,佛法对你的今生来世的确有帮助。”而我也是如此,在闻思密宗这么多年后,对其见修行果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和见解,所以很想把这些与有缘者分享。
我相信很多道友是有信心、有智慧、有悲心的,只不过以前没有环境、没有因缘,故对密宗的殊胜不太了解。尤其是藏传密宗的论典,大多数都未译成中文,过去帕思巴、诺那上师、章嘉国师等大德,虽在汉地也传过密法,但藏地特别有加持的理论、窍诀及甚深修法,并没有大范围地弘扬过。因此,很多人因不了解而轻易毁谤,这也情有可原。
不过,如今21世纪有许多方便,大家通过各种科技手段,有机会接触很多密宗上师、密宗的理论和修法,这样一来,你们应该明白,密宗在断除烦恼、即生成就方面,的的确确相当殊胜。如果有人想诽谤密宗,就应该先好好了解一下刚才所引用的那些教证,看看汉地《大藏经》所讲的,与密宗到底有多少矛盾之处。如果真有矛盾,你再去破斥也不迟。我今天所引用的教证,并非来自于藏传密续,而统统是源于汉地佛经。对汉地那些爱诽谤密宗的人来讲,这也不失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果你对自己的经典一无所知,就随随便便信口开河、故意造业,那实在太不应理了。
虚云老和尚在《年谱》中讲过:“密宗的确是佛法,法法相通,不应分别庭户、彼此攻击。倘若佛教各派之间互相内战,这不仅违背佛陀方便设教的本怀,而且也给他人以攻击的机会,妨碍佛教前途的发展,毁坏自己的善根。如果再这般下去,最后便是死路一条。”可见,高僧大德们在究竟意趣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有时受附近环境或周围人的影响,显现上好像对密宗有不理解的地方。但这可能也有一些密意,比如为了摄受有缘弟子,让他们不要学得太杂、太乱。所以,我们对高僧大德要观清净心。
至于其他人,如果没有太大必要,还是应该明白密宗的不共殊胜。不说别的,就拿“贪嗔痴的本体是智慧”来说,这与汉传的教言也没什么差别。关于此理,玄奘大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理趣分》中讲得很细致[9],比如贪心的本体怎么清净,嗔心的本体怎么清净,痴心的本体怎么清净……汉地大德不仅将这些译成了文字,而且在他们心里,也的确感受过这些甚深道理。
当然,对密宗的观点有争议,自古以来这种现象也不乏其数。比如,对宁玛巴的大圆满,格鲁派或其他教派的有些大德,也有显得不理解的。然而,也有些大德不但完全理解,而且还造了很多论典。例如,宗喀巴大师撰著的《大圆满妙药甘露鬘》中,记载了宗喀巴大师与其弟子之间的对话,专门讲了如何认识烦恼的本体,如何将烦恼转为道用……跟莲花生大师的《问答金鬘录》没有任何差别。
还有,格鲁派格西札嘎仁波切(《札嘎山法》的作者),他的寺院就建有“大圆满龙钦心滴禅修中心”。而且他在著作中要求:修行人第一年要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和五加行;第二年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为主的本尊修法,圆满本尊心咒及其观修;第三年修大圆满的不共正行,如区分有寂、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等。他规定在三年中,要把龙钦心滴从前行到最后四种光明显现之间的所有次第完成。
此外,第五世达赖喇嘛有一个大圆满引导文,叫《持明言教》,跟宁玛巴的大圆满修法一模一样;安多格西,也著有十三品的《大圆满文殊心滴》。由此可见,格鲁派许多大德对大圆满法十分推崇,甚至我们宁玛巴的有些人,也不一定这么重视。
其实,宁玛、格鲁的究竟观点没什么差别。在证悟者看来,汉地的禅宗、净土宗也好,藏地的各大教派也好,法法都是相融的,没有任何矛盾。但在没有证悟的人眼里,所有的法始终格格不入。就像人们常说,佛陀看到的全是清净相,而凡夫人看到的全是凡夫相。
总而言之,大家以后对密宗不能随便诽谤,而应该次第地闻思修行。若能如此,你在显宗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不管是理论上还是修行上,学了密宗以后,完全可以迎刃而解。
而且,密宗的许多窍诀非常简单,对我们末法众生很适合。1993年,法王去美国、加拿大时,看到西方人特别忙,就特意给他们传了《文殊大圆满》。法王说:“《文殊大圆满》对你们来讲很殊胜。因为你们平时那么忙,《文殊大圆满》那么少,修这个法多方便啊!”他们听了确实很欢喜。现在已经十七年过去了,据说当年的很多佛友至今仍在修这个法。
不过,修密法最好有次第性,不要遇到一个上师,就非要求《上师心滴》、求最高的法。修行要从下往上来,不能从上往下去,就像读书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而不能一进校门就学大学三年级的课程一样。当然,也有些上师很慈悲,可能会给你念个《上师心滴》的传承。如果你听后开悟了,我们也很随喜,只要能对众生有利,也一定不非要过特别啰唆的关。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讲,开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最好还是遵循无垢光尊者的传统,次第性地修行,这样到最后修密法时,将烦恼转为菩提也很方便!
[1] 《大集经》云:“若解烦恼即解菩提,如烦恼性即菩提性,是菩萨安住正念,无有一法可作分别。”
[2] 《大宝积经》云:“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
[3] 《大宝积经》云:“善男子,我念过去阿僧祇劫复过是数,时有梵志名曰树提,于四十二亿岁在空林中常修梵行。彼时梵志过是岁已,从林中出入极乐城,入彼城已见有一女。彼时女人见此梵志仪容端严,即起欲心寻趣梵志,以手执足实时躄地。善男子,尔时梵志告女人曰:姊何所求?女曰:我求梵志。梵志言姊:我不行欲。女曰:若不从我,我今当死。善男子,尔时树提梵志,如是思惟:此非我法亦非我时,我于四十二亿岁修净梵行,云何于今而当毁坏?彼时梵志强自顿抴得离七步,离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虽犯戒堕于恶道,我能堪忍地狱之苦,我今不忍见是女人受此苦恼,不令是人以我致死。善男子,尔时梵志又如是思惟已,还至女所以右手捉作如是言:姊起,恣汝所欲。善男子,尔时梵志,于十二年中共为家室,过十二年已寻复出家,实时还具四无量心,具已命终生梵天中。善男子,汝勿有疑,尔时梵志即我身是,彼女人者今瞿夷是。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善男子,汝如是观若余众生,由爱欲故堕于地狱,行方便菩萨由生梵天,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4] 详见“不具如此慧,如盲依盲人,为名句易了,四依成颠倒”一颂。
[5] 《苏悉地经》、《金刚顶经》、《大日经》,并称为汉地唐密三大密续。
[6]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云:“又复演说八种成就之法:所谓圣药、眼药、革屣、剑、罥索、金刚轮、金刚杵及宝瓶等成就之法。”
[7]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云:“汝等大众,当于彼师,常加尊重,礼拜供养同于佛想。即感一切如来常加拥护,即是见前一切如来。”
[8]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云:“尔时金刚手菩萨于众会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金刚合掌安自心上……世尊我今欲于如来金刚大乘法中,与彼学众求受灌顶,唯愿如来慈悲听许。”
[9] 《大般若经·理趣分》云:“尔时世尊复依性净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平等性观自在妙智印甚深理趣清净法门。谓一切贪欲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瞋恚清净,一切瞋恚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愚痴清净,一切愚痴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疑惑清净,一切疑惑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见趣清净,一切见趣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憍慢清净,一切憍慢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缠结清净,一切缠结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垢秽清净,一切垢秽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恶法清净,一切恶法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生死清净。一切生死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诸法清净,以一切法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有情清净,一切有情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一切智清净,以一切智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最胜清净。佛说如是平等智印般若理趣清净法已,告金刚手菩萨等言: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清净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虽住一切贪瞋痴等客尘烦恼垢秽聚中,而犹莲华不为一切客尘垢秽过失所染,常能修习菩萨胜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什么是密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