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与皈依▪P2

  ..续本文上一页能得到别人的接受。为什么会错呢

  就因为你有烦恼。

  我们刚刚谈到觉悟,你会说我难道没有觉悟吗

  能不能讲我没有觉悟?这是个问题。我们怎么觉呢

  大部份人所有的,是知觉和感觉。知觉和感觉不一样,知觉就是我知道了某某人、某某事,然后觉得怎么样怎么样,这叫知觉;感觉是凭你感性的认识,然后你认为如何如何。我们现在仅仅停留在知觉和感觉的基础上,知觉和感觉的底线还是贪瞋痴烦恼,还是以根本无明作为底线。如果对我好的、对我有利的,就觉得这位法师不错,那你的心底还是以烦恼为根本。如果你真正觉悟,你所做的事、所说的话就会为了大家,为了维护整个佛教的利益与形象。区别就在这里。

  所以要能够觉察,我们发心学佛是为自己,还是为了一切众生,根本就在这里。如果是为了自己,那还是贪瞋痴;如果是为了一切众生,那才是真正发心学佛。比如说有些同学喜欢打坐,他说打坐身心可以避免很多的躁动,很舒服。如果你每天对这个境界很贪恋,贪恋打坐舒服的那种感受,这依然还是一种贪心。同样,如果我们非常喜欢做一件事,一直地做,也很可能会引起贪心。比如写宇、画画、看书,甚至拜佛念佛,时间一长也会变成一种习惯,习惯以后,就会认为我每天如果没有念这么多的经,如果没有念这么多的佛,就不会成佛。

  我们要断烦恼、要成佛,不在于你念多少句佛号,或念多少部经典,关键的是你用不用心。所以,不是说念得越多越好,也不能说一定要怎样才叫做 “修行”,如果没有智慧做引导,就会变成执著,修行出现偏差的大都是过于执着的人。不管做什么事,如果不是用智慧做引导,那么你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以贪瞋痴与无明烦恼为根本的。这方面我们要认真去讲究,这一步能做好的话,你一天当中,行、住、坐、卧、衣、食、住、行才能保持正念分明,能够保证用不断的佛号声降伏我们内心深处的根本烦恼。

  我们知道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真正找到了善知识,或者说你认为某某法师的话可以相信,你就根据某位法师的话去做,去修行,去用功。你深信不疑,已经确定了那位法师作为自己行持上的老师,那么确定了以后,还要避免两种过失。第一种过失:有人找到老师以后,深信这位法师是佛菩萨再来,他说的话全部是对的,于是就天天亲近、恭敬、请教,非常关心照顾,无微不至。这是一种过失,一种毛病,久而久之很容易把世俗上的习气带到佛教里面来,也就是你关心照顾过头了。一个在家居十,或者佛学院的同学,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呢?另一方面,你并没有按法师的话去做,很多问题起码要身体力行后,你才能问第二步怎么做。这像世间学一门技术-样,老师告诉你怎么做,上午告诉你的还没有做,下午又去问怎么做,那告诉你再多的佛法,对自己的修行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对于老师告诉你的每一种方法,你必须踏踏实实认真下功夫去做,这个是很重要的。第二种过失:你皈依了法师所代表的僧团以后,你却从来不亲近法师,从来不问佛法,自己各个寺庙跑来跑去,这样做也不对,这样也很难把佛法学好。第一种过于频繁亲近和接触,法师没有这么多时间,你也没有真的去做,虽然有这么多的佛法甘露,而我们不能很好地受用,就变成浪费了,对你自己没有起到作用,犹如夏天的洪水一样反而成为一种灾难;第二种脱离了僧团,脱离了僧宝,佛法对你的力量就犹如冬天的瀑布一样,很小很微弱,再不注意的话就迷失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我对师父这么虔诚、这么关心,难道不对吗?当然不能说你完全不对,但却不是最明智的。在这方面我们无论是居士也好,佛学院的同学也好,都要去注意。有些人剃度出家以后,就不听师父的话,这样也不对。这两种过失都要避免,应保持适度,这种适度可以保证法师对我们在佛法上的加持力量的连续性。

  我们如何才能对一位法师,对善知识建立真正的信心和恭敬心呢

  这方面我们要注意。首先你要体察到这位法师是自己法身慧命的来源,教法、证法功德的来源,我今天要是佛法有进步,都是因为这位法师的关系。这种在思想上的体认非常关键。其次,你要充分去了解,知道这位法师的功德,他对佛法的教法、证法、弘法的功德,这样你对这位法师的信心才会具足,否则的话你就会容易观察到他的过失。如果他的功德你不知道,那你怎么能够生起恭敬心和信心呢

  

  我们要观察法师的功德,而不要一味去观察法师的过失。就如我们都有父母,我们的父母有没有过失呢

  当然每一个人的父母都有过失,因为父母亲又不是佛菩萨,当然会有过失。那我们作为子女的如何来对待父母的过失呢

  如果你天天看到白己父母的过失,你就会不孝顺他;同样你对师父、法师,观察到他的过失,你肯定不会恭敬他。如果说你一直念父母对白己的恩德,那不管父母再怎么样,你一定对他很恭敬,很孝顺。为什么你的恭敬心培养不起来

  原因在你天天观察别人的过失,而没有觉察别人的功德,恭敬心自然培养不起来。我们知道,对父母不孝的人不管功德做得多么大,事业多么成功,学业多么高,都是为世人所不齿的。我们作为佛弟子也是如此,对师长、善知识、僧宝不恭敬的话,就难以建立起对佛法的信心。

  另一个问题是,你真正知道了师父的过失,或者说你知道了父母的过失以后,你自己要如何来化除、溶解内心里面这种烦恼的症结。比如我到那个庙,我就看不惯这位法师,下意识地看不惯,甚至看到这个人或听到这个人的名宇内心就起烦恼,如果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来化除这样的烦恼呢

  这要有方法。首先不要压抑自己。就像我们一个房间里面有很多灰尘,你拿一个东西来遮盖这些灰尘,能盖得住吗

  不可能。不管拿什么东西来盖,灰尘还是遍布你的整个房间。你必须意识到这房间里面有灰尘,而灰尘正如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一样,必须知道我内心里面有这许多烦恼,正确对待它,否则这些烦恼就去不掉。断除烦恼绝对是要有方法的,要多思考,刚才说不要压抑,要思维,思维我们所看到的,或者所听到的,这个师父所表现出来的那些观象,是虚妄相还是真实相?是凡夫相还是贤圣相

  我们内心里而有没有那种能力来判断

  犹如一幅字送到你而前,你能不能鉴定出来是不是真的,这幅字是好还是不好

  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是一个书法鉴赏家,一看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就有分辨和鉴定的能力。

  其次,要深信因缘果报,我们常常在佛经里看到水的比喻,鱼看到水是宫殿,天人看到水是琉璃,饿鬼看到水变成猛火、浓血。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众生看到的境界就不一样,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佛看到众生在造业的时候非常同情,非常慈悲,而社会上有一些人,看到别人造业、造罪的时候,不加以制止,反而还会鼓励他去造业造罪;也可能有些人会遣责他。但是关键在哪里呢

  我们要去帮助他。那你会说我这个做弟子的怎么能够帮助师父呢

  

  如果师父有过失,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也要想办法帮助他,而最要紧的是内心不能存有一种决定见。所谓决定见,就是说不能有常见和断见。常见者会认为师父什么都行,他说的话不会有差错;断见者会认为师父全部不对、全部不行。我们往往很容易落入这样一种常见和断见的烦恼之中,用世俗上的话说,就是很容易会因人废事和因事废人。

  做学生也好,做居士也好,看到某位法师的过失,你首先要想到他不是佛菩萨,他肯定会有过失,而且他也在改、也在修行,这样你心里就不会一百去想这位法师有什么过失了,如果你这个烦恼化解不了,反而对自己会有非常人的伤害。哪天这个法师把自己的过失都已改过来了,他已经没有这个过失了,而你的内心还天天在挣扎,过失天天在加重,那是很划不来的。我们这些出家的同学在这方面一定要去正确对待,否则你把别人的过失当成真实的境界来对待,并且在自己的思想当中形成常见,那对自己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样很可能在你一生当中所增长的全部都是过失,全部都是罪过。

  佛陀在世的时候,根基好的众生一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能生起敬仰心,皈依佛陀,接受佛法,然后修行证道。但是一些外道,还有比如提婆达多,他就觉得佛陀没什么了不起,甚至他想要当“新佛”,想篡夺佛陀的地位。这跟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系。所以去一个庙里面,你如果没有学到好的东西,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那也说明你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够。要善于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佛学院的同学也是如此,要善于发现自已的不足,这样你才会不断进步。你加入一个团体,进住一个寺庙,要取长补短,把好的东两学到手,你才是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缘。你是好人,一定遇到的都是好人;你是麻烦的人,到哪里都会遇到麻烦的事。

  只有把我们的恭做心培养起来,我慢才会去掉;恭敬心培养不起来,我慢就会不断地作怪。我们的福报不够,会遇到有缺陷的法师;反过来说,你在世间要找一个完全没有过失的法师,能找得到吗

  可能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培养自己对三宝、特别是对僧宝的恭敬心 ——这是我们学习佛法必须闯过的第一天。

  恭敬心培养起来,信心才会增长。如果这点你都没有做到,想要深入佛法,势必难上加难。只有把我们对法师的恭敬心、信心真正建立起来,那么法师教我们的念佛法门,你才能深信不疑;同样,你对法师很恭敬,法师才会告诉你真实的佛法。因为我们不是来佛门里凑热闹的,我们皈依佛门是要断烦恼、了生死的。

  在这念佛的七天当中,常住安排好几位法师给大家讲开示,我想大家肯定收获颇多,也会有很多的感受,当然也会有很多不能融会贯通的地方。所以我今天下午给大家讲的内容,不仅仅对居十,也是对佛学院的同学,对在座的每一个人,甚至对我自己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是我自己学佛的心得,你照这样去做,去修行,就会进步得更快,修行的层次就会提升得更高。出家众也好,在家众也好,要把佛法的智慧贯注到八识田中,这样的话我们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念佛也好,肯定每一天都会进步。佛学院的每一位同学,要发心不断充实自己,修持佛法,使自己真正对佛法比较有深刻的体悟,毕业以后回到全国各地,把各地的道场都能够真正住持起来,弘化一方,带动当地的居士开展念佛活动,带动当地的信徒们真正根据佛陀的言教去修持。

  我们常住在硬件建没方而逐步增加,但是总的来讲还是不够用,所以在整个法会过程当中,后勤方面、组织管理方面多少有些缺失、不足的地方,请大家谅解。但是我们会尽量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让以后的念佛法会跟其他有关的佛教活动办得更好。当然,修行念佛,这是最主要的。大家佛七结束以后,回到各个地方,要继续念佛;不仅仅要念佛,更要发大心,要发生死心,思念人命无常,思念生死痛苦,思念三宝的力量、三宝的功德,忆念善知识的功德,这样,自己对佛法的信心一定会增长,对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信心也一定会增长。

  把一句佛号念好,是我们一生当中的大事,这句佛号念得好,生死得度就谈得上;如果念不好,把握性与可能性就很低了。希望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阿弥陀佛!

  

《念佛与皈依》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