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與皈依▪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得到別人的接受。爲什麼會錯呢

  就因爲你有煩惱。

  我們剛剛談到覺悟,你會說我難道沒有覺悟嗎

  能不能講我沒有覺悟?這是個問題。我們怎麼覺呢

  大部份人所有的,是知覺和感覺。知覺和感覺不一樣,知覺就是我知道了某某人、某某事,然後覺得怎麼樣怎麼樣,這叫知覺;感覺是憑你感性的認識,然後你認爲如何如何。我們現在僅僅停留在知覺和感覺的基礎上,知覺和感覺的底線還是貪瞋癡煩惱,還是以根本無明作爲底線。如果對我好的、對我有利的,就覺得這位法師不錯,那你的心底還是以煩惱爲根本。如果你真正覺悟,你所做的事、所說的話就會爲了大家,爲了維護整個佛教的利益與形象。區別就在這裏。

  所以要能夠覺察,我們發心學佛是爲自己,還是爲了一切衆生,根本就在這裏。如果是爲了自己,那還是貪瞋癡;如果是爲了一切衆生,那才是真正發心學佛。比如說有些同學喜歡打坐,他說打坐身心可以避免很多的躁動,很舒服。如果你每天對這個境界很貪戀,貪戀打坐舒服的那種感受,這依然還是一種貪心。同樣,如果我們非常喜歡做一件事,一直地做,也很可能會引起貪心。比如寫宇、畫畫、看書,甚至拜佛念佛,時間一長也會變成一種習慣,習慣以後,就會認爲我每天如果沒有念這麼多的經,如果沒有念這麼多的佛,就不會成佛。

  我們要斷煩惱、要成佛,不在于你念多少句佛號,或念多少部經典,關鍵的是你用不用心。所以,不是說念得越多越好,也不能說一定要怎樣才叫做 “修行”,如果沒有智慧做引導,就會變成執著,修行出現偏差的大都是過于執著的人。不管做什麼事,如果不是用智慧做引導,那麼你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以貪瞋癡與無明煩惱爲根本的。這方面我們要認真去講究,這一步能做好的話,你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衣、食、住、行才能保持正念分明,能夠保證用不斷的佛號聲降伏我們內心深處的根本煩惱。

  我們知道了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真正找到了善知識,或者說你認爲某某法師的話可以相信,你就根據某位法師的話去做,去修行,去用功。你深信不疑,已經確定了那位法師作爲自己行持上的老師,那麼確定了以後,還要避免兩種過失。第一種過失:有人找到老師以後,深信這位法師是佛菩薩再來,他說的話全部是對的,于是就天天親近、恭敬、請教,非常關心照顧,無微不至。這是一種過失,一種毛病,久而久之很容易把世俗上的習氣帶到佛教裏面來,也就是你關心照顧過頭了。一個在家居十,或者佛學院的同學,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呢?另一方面,你並沒有按法師的話去做,很多問題起碼要身體力行後,你才能問第二步怎麼做。這像世間學一門技術-樣,老師告訴你怎麼做,上午告訴你的還沒有做,下午又去問怎麼做,那告訴你再多的佛法,對自己的修行也是無濟于事的。所以對于老師告訴你的每一種方法,你必須踏踏實實認真下功夫去做,這個是很重要的。第二種過失:你皈依了法師所代表的僧團以後,你卻從來不親近法師,從來不問佛法,自己各個寺廟跑來跑去,這樣做也不對,這樣也很難把佛法學好。第一種過于頻繁親近和接觸,法師沒有這麼多時間,你也沒有真的去做,雖然有這麼多的佛法甘露,而我們不能很好地受用,就變成浪費了,對你自己沒有起到作用,猶如夏天的洪水一樣反而成爲一種災難;第二種脫離了僧團,脫離了僧寶,佛法對你的力量就猶如冬天的瀑布一樣,很小很微弱,再不注意的話就迷失了。

  說到這裏,也許有人要問:我對師父這麼虔誠、這麼關心,難道不對嗎?當然不能說你完全不對,但卻不是最明智的。在這方面我們無論是居士也好,佛學院的同學也好,都要去注意。有些人剃度出家以後,就不聽師父的話,這樣也不對。這兩種過失都要避免,應保持適度,這種適度可以保證法師對我們在佛法上的加持力量的連續性。

  我們如何才能對一位法師,對善知識建立真正的信心和恭敬心呢

  這方面我們要注意。首先你要體察到這位法師是自己法身慧命的來源,教法、證法功德的來源,我今天要是佛法有進步,都是因爲這位法師的關系。這種在思想上的體認非常關鍵。其次,你要充分去了解,知道這位法師的功德,他對佛法的教法、證法、弘法的功德,這樣你對這位法師的信心才會具足,否則的話你就會容易觀察到他的過失。如果他的功德你不知道,那你怎麼能夠生起恭敬心和信心呢

  

  我們要觀察法師的功德,而不要一味去觀察法師的過失。就如我們都有父母,我們的父母有沒有過失呢

  當然每一個人的父母都有過失,因爲父母親又不是佛菩薩,當然會有過失。那我們作爲子女的如何來對待父母的過失呢

  如果你天天看到白己父母的過失,你就會不孝順他;同樣你對師父、法師,觀察到他的過失,你肯定不會恭敬他。如果說你一直念父母對白己的恩德,那不管父母再怎麼樣,你一定對他很恭敬,很孝順。爲什麼你的恭敬心培養不起來

  原因在你天天觀察別人的過失,而沒有覺察別人的功德,恭敬心自然培養不起來。我們知道,對父母不孝的人不管功德做得多麼大,事業多麼成功,學業多麼高,都是爲世人所不齒的。我們作爲佛弟子也是如此,對師長、善知識、僧寶不恭敬的話,就難以建立起對佛法的信心。

  另一個問題是,你真正知道了師父的過失,或者說你知道了父母的過失以後,你自己要如何來化除、溶解內心裏面這種煩惱的症結。比如我到那個廟,我就看不慣這位法師,下意識地看不慣,甚至看到這個人或聽到這個人的名宇內心就起煩惱,如果出現這種狀況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怎麼來化除這樣的煩惱呢

  這要有方法。首先不要壓抑自己。就像我們一個房間裏面有很多灰塵,你拿一個東西來遮蓋這些灰塵,能蓋得住嗎

  不可能。不管拿什麼東西來蓋,灰塵還是遍布你的整個房間。你必須意識到這房間裏面有灰塵,而灰塵正如我們內心深處的煩惱一樣,必須知道我內心裏面有這許多煩惱,正確對待它,否則這些煩惱就去不掉。斷除煩惱絕對是要有方法的,要多思考,剛才說不要壓抑,要思維,思維我們所看到的,或者所聽到的,這個師父所表現出來的那些觀象,是虛妄相還是真實相?是凡夫相還是賢聖相

  我們內心裏而有沒有那種能力來判斷

  猶如一幅字送到你而前,你能不能鑒定出來是不是真的,這幅字是好還是不好

  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是一個書法鑒賞家,一看就知道大概是什麼年代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就有分辨和鑒定的能力。

  其次,要深信因緣果報,我們常常在佛經裏看到水的比喻,魚看到水是宮殿,天人看到水是琉璃,餓鬼看到水變成猛火、濃血。同樣的事物,不同的衆生看到的境界就不一樣,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比如佛看到衆生在造業的時候非常同情,非常慈悲,而社會上有一些人,看到別人造業、造罪的時候,不加以製止,反而還會鼓勵他去造業造罪;也可能有些人會遣責他。但是關鍵在哪裏呢

  我們要去幫助他。那你會說我這個做弟子的怎麼能夠幫助師父呢

  

  如果師父有過失,我們要正確地對待,也要想辦法幫助他,而最要緊的是內心不能存有一種決定見。所謂決定見,就是說不能有常見和斷見。常見者會認爲師父什麼都行,他說的話不會有差錯;斷見者會認爲師父全部不對、全部不行。我們往往很容易落入這樣一種常見和斷見的煩惱之中,用世俗上的話說,就是很容易會因人廢事和因事廢人。

  做學生也好,做居士也好,看到某位法師的過失,你首先要想到他不是佛菩薩,他肯定會有過失,而且他也在改、也在修行,這樣你心裏就不會一百去想這位法師有什麼過失了,如果你這個煩惱化解不了,反而對自己會有非常人的傷害。哪天這個法師把自己的過失都已改過來了,他已經沒有這個過失了,而你的內心還天天在掙紮,過失天天在加重,那是很劃不來的。我們這些出家的同學在這方面一定要去正確對待,否則你把別人的過失當成真實的境界來對待,並且在自己的思想當中形成常見,那對自己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這樣很可能在你一生當中所增長的全部都是過失,全部都是罪過。

  佛陀在世的時候,根基好的衆生一看到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能生起敬仰心,皈依佛陀,接受佛法,然後修行證道。但是一些外道,還有比如提婆達多,他就覺得佛陀沒什麼了不起,甚至他想要當“新佛”,想篡奪佛陀的地位。這跟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系。所以去一個廟裏面,你如果沒有學到好的東西,沒有學到真正的佛法,那也說明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夠。要善于從自己身上發現問題,佛學院的同學也是如此,要善于發現自已的不足,這樣你才會不斷進步。你加入一個團體,進住一個寺廟,要取長補短,把好的東兩學到手,你才是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緣。你是好人,一定遇到的都是好人;你是麻煩的人,到哪裏都會遇到麻煩的事。

  只有把我們的恭做心培養起來,我慢才會去掉;恭敬心培養不起來,我慢就會不斷地作怪。我們的福報不夠,會遇到有缺陷的法師;反過來說,你在世間要找一個完全沒有過失的法師,能找得到嗎

  可能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找。因此我們必須立足現實,培養自己對叁寶、特別是對僧寶的恭敬心 ——這是我們學習佛法必須闖過的第一天。

  恭敬心培養起來,信心才會增長。如果這點你都沒有做到,想要深入佛法,勢必難上加難。只有把我們對法師的恭敬心、信心真正建立起來,那麼法師教我們的念佛法門,你才能深信不疑;同樣,你對法師很恭敬,法師才會告訴你真實的佛法。因爲我們不是來佛門裏湊熱鬧的,我們皈依佛門是要斷煩惱、了生死的。

  在這念佛的七天當中,常住安排好幾位法師給大家講開示,我想大家肯定收獲頗多,也會有很多的感受,當然也會有很多不能融會貫通的地方。所以我今天下午給大家講的內容,不僅僅對居十,也是對佛學院的同學,對在座的每一個人,甚至對我自己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這些都是我自己學佛的心得,你照這樣去做,去修行,就會進步得更快,修行的層次就會提升得更高。出家衆也好,在家衆也好,要把佛法的智慧貫注到八識田中,這樣的話我們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念佛也好,肯定每一天都會進步。佛學院的每一位同學,要發心不斷充實自己,修持佛法,使自己真正對佛法比較有深刻的體悟,畢業以後回到全國各地,把各地的道場都能夠真正住持起來,弘化一方,帶動當地的居士開展念佛活動,帶動當地的信徒們真正根據佛陀的言教去修持。

  我們常住在硬件建沒方而逐步增加,但是總的來講還是不夠用,所以在整個法會過程當中,後勤方面、組織管理方面多少有些缺失、不足的地方,請大家諒解。但是我們會盡量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讓以後的念佛法會跟其他有關的佛教活動辦得更好。當然,修行念佛,這是最主要的。大家佛七結束以後,回到各個地方,要繼續念佛;不僅僅要念佛,更要發大心,要發生死心,思念人命無常,思念生死痛苦,思念叁寶的力量、叁寶的功德,憶念善知識的功德,這樣,自己對佛法的信心一定會增長,對念佛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的信心也一定會增長。

  把一句佛號念好,是我們一生當中的大事,這句佛號念得好,生死得度就談得上;如果念不好,把握性與可能性就很低了。希望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阿彌陀佛!

  

《念佛與皈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