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细心体会佛法 5

  

细心体会佛法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5/5)

  

(3月27日下)

  

  【要点导读】:

  ◎ 茫茫人海,佛菩萨在哪里?

  ◎ 世出世间,是哪里不圆满?

  ◎ 五欲八风,给自己打几分?

  

  五、隐显二门智慧辨,五蕴假和自性心

  1、重重无尽辨隐显·光明智慧靠佛法

  【如法认知】:

  ——世间上面的一切,根据《华严经》的教义,重重无尽,一体多元,一体多重,重重无尽。——我们内心的状态也是重重无尽,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种种的情绪,重重无尽,有时候

  高兴,有时候痛苦,有时候烦恼、有时候欢喜。

  ——实际上内心里边,它也是一样的,重重无尽,像波涛一样,重重无尽,这就是我们人生命的状态。

  ——不会说我这种心理,幸福快乐感会一直持续,不可能的;你说痛苦会一直持续,也不可能,它也会过了,也会过去。

  

  

  【明辨隐显】:

  ——我们高兴的时候,这些不高兴的部分,它就被隐藏起来了;我们不高兴的时候,我们高兴的心理隐藏起来了。就是隐门跟显门。

  ——我们就要很清楚,我们这个烦恼起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说我们另外一个方面被隐藏起来;

  ——好的心理状态出现的时候,不好的就是被隐藏起来了;不好的出现的时候,好的被隐藏起来了;

  ——智慧出现的时候,无明烦恼就隐藏起来了,就没有掉了;无明烦恼出现的时候,智慧它就跑走了,那跑走了,不出现了,它只是藏起来了,不是真正跑走了。

  ——真正跑走了,就没有了,永远没有了,烦恼永远断了,只是暂时不显示了。

  

  

  【思维抉择】:那我们如何来拥有智慧来获得快乐,来减少痛苦,来驱除无明?——靠佛法。

  ——如果不是佛法,无明去除不掉;如果不是靠佛法,痛苦减少不了,这是绝对这样子。

  

  

  2、五蕴假和唯心造·深观觉照清净心

  【认识五蕴】:

  ——人的身体是五蕴和合的假体:色、受、想、行、识。

  ——简单说来,就是身心两个部位、两个方面。

  ——那么身心两个方面,身体,血肉之躯;心,心意识。

  

  

  【观察思维】:

  ——那我们的心,到底跟我们的身体,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呢?是有联系还是没有联系?

  ——那我们的心到底在哪里呢?在身体当中的什么地方呢?

  ——那如果我们的心就在心脏里头,我们心就在大脑里头,那为什么我们人,身体上面各个器官、各个部位又有它的作用?

  

  

  【对比认识】:

  ——身心,它是相互依存的。身跟心是有联系的,但是它完全又不是一回事了。

  ——佛教里头讲,我们的心,它跟世间上面谈,我们这个人的这个心是不一样的。

  ——对一个有戒有定有慧的人,他的心跟一个没有经过戒定慧熏习的人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你禅定功夫很深的人,有真正用功的人,他更多的情况下,是靠潜意识在起作用,也就是非常细的一种意识在起作用。

  ——比如说,无色界的有情、无色界无色,他没有身体,但他有生命,他纯粹都是一种心的一种生活,

  ——我们凡人,欲界的众生,他身心都有,他生活的状况,更多地靠的粗意识,非常粗猛的意识。

  ——就是非常容易在这些杂染的、粗重的境界上面过生活,粗重的境界上面做文章,在粗重的境界上面去缘。

  

  

  【内观自省】:

  ——因为我们内心很粗,所以我们看到的东西,听到的东西,思惟的东西也就很粗。

  ——如果我们长期以来内心都是非常混乱状态、非常的粗糙、非常的急躁、甚至非常的暴躁,这怎么能够用功呢?这用不了功。

  

  

  【依法调伏】:

  ——这首先我们心态都很成问题,都一直在起伏动荡不安。先要把它止息下来。

  ——止息下来以后呢?才能够慢慢在我们细的、深细的意识当中,深细的心念里头去做功夫、去用功。

  

  

  【如理辨析】:

  ——如果不是的话,所有的身语造作都是牵强附会的,都是没有目标的,没有宗旨的,没有理念的,都是业感的。

  ——所谓业感,你碰到什么缘,碰到什么境界,碰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去随顺、去附和而已。

  ——而不是说,我们自己真正让那些混浊的心逐步逐步的让它清明;那些粗重的心逐步逐步让它细微;那些肤浅的心逐步逐步让它越来越深入,能够认清我们内心当中最深处的境界,认清我们的思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修道方向】:

  ——只有这些很深细的我们的心,才能够同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境界去相应。

  ——这些很深细的心,它不会受到我们身体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看经本,我们坐在这里,看到佛像,它不会受到我们这个身体的影响;

  ——我们走路,我们打坐,我们同人家谈话,我们内在当中的那颗自性的、清净的心,我们内心当中那种非常微细的心,如如不动的,非常清楚、非常清明,知道做什么的。

  ——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细、越来越活泼、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容易同师法友相应、同三宝相应,同佛菩萨的境界相应。

  

  

  『附录·思考题』:

  17.如何理解隐门和显门的关系?

  18.如何认识我们五蕴假和的身体呢?

  19.一个具足戒定慧的修道人和我们凡夫的生活状态有何不同?

  20.如何理解“业感”?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心修练成什么样子?

  

✿ 继续阅读 ▪ 不被六根蒙蔽 1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