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體會佛法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5/5)
(3月27日下)
【要點導讀】: ◎ 茫茫人海,佛菩薩在哪裏? ◎ 世出世間,是哪裏不圓滿? ◎ 五欲八風,給自己打幾分? 五、隱顯二門智慧辨,五蘊假和自性心 1、重重無盡辨隱顯·光明智慧靠佛法 【如法認知】: ——世間上面的一切,根據《華嚴經》的教義,重重無盡,一體多元,一體多重,重重無盡。——我們內心的狀態也是重重無盡,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種種的情緒,重重無盡,有時候 高興,有時候痛苦,有時候煩惱、有時候歡喜。 ——實際上內心裏邊,它也是一樣的,重重無盡,像波濤一樣,重重無盡,這就是我們人生命的狀態。 ——不會說我這種心理,幸福快樂感會一直持續,不可能的;你說痛苦會一直持續,也不可能,它也會過了,也會過去。 【明辨隱顯】: ——我們高興的時候,這些不高興的部分,它就被隱藏起來了;我們不高興的時候,我們高興的心理隱藏起來了。就是隱門跟顯門。 ——我們就要很清楚,我們這個煩惱起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說我們另外一個方面被隱藏起來; ——好的心理狀態出現的時候,不好的就是被隱藏起來了;不好的出現的時候,好的被隱藏起來了; ——智慧出現的時候,無明煩惱就隱藏起來了,就沒有掉了;無明煩惱出現的時候,智慧它就跑走了,那跑走了,不出現了,它只是藏起來了,不是真正跑走了。 ——真正跑走了,就沒有了,永遠沒有了,煩惱永遠斷了,只是暫時不顯示了。 【思維抉擇】:那我們如何來擁有智慧來獲得快樂,來減少痛苦,來驅除無明?——靠佛法。 ——如果不是佛法,無明去除不掉;如果不是靠佛法,痛苦減少不了,這是絕對這樣子。 2、五蘊假和唯心造·深觀覺照清淨心 【認識五蘊】: ——人的身體是五蘊和合的假體:色、受、想、行、識。 ——簡單說來,就是身心兩個部位、兩個方面。 ——那麼身心兩個方面,身體,血肉之軀;心,心意識。 【觀察思維】: ——那我們的心,到底跟我們的身體,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呢?是有聯系還是沒有聯系? ——那我們的心到底在哪裏呢?在身體當中的什麼地方呢? ——那如果我們的心就在心髒裏頭,我們心就在大腦裏頭,那爲什麼我們人,身體上面各個器官、各個部位又有它的作用? 【對比認識】: ——身心,它是相互依存的。身跟心是有聯系的,但是它完全又不是一回事了。 ——佛教裏頭講,我們的心,它跟世間上面談,我們這個人的這個心是不一樣的。 ——對一個有戒有定有慧的人,他的心跟一個沒有經過戒定慧熏習的人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你禅定功夫很深的人,有真正用功的人,他更多的情況下,是靠潛意識在起作用,也就是非常細的一種意識在起作用。 ——比如說,無色界的有情、無色界無色,他沒有身體,但他有生命,他純粹都是一種心的一種生活, ——我們凡人,欲界的衆生,他身心都有,他生活的狀況,更多地靠的粗意識,非常粗猛的意識。 ——就是非常容易在這些雜染的、粗重的境界上面過生活,粗重的境界上面做文章,在粗重的境界上面去緣。 【內觀自省】: ——因爲我們內心很粗,所以我們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思惟的東西也就很粗。 ——如果我們長期以來內心都是非常混亂狀態、非常的粗糙、非常的急躁、甚至非常的暴躁,這怎麼能夠用功呢?這用不了功。 【依法調伏】: ——這首先我們心態都很成問題,都一直在起伏動蕩不安。先要把它止息下來。 ——止息下來以後呢?才能夠慢慢在我們細的、深細的意識當中,深細的心念裏頭去做功夫、去用功。 【如理辨析】: ——如果不是的話,所有的身語造作都是牽強附會的,都是沒有目標的,沒有宗旨的,沒有理念的,都是業感的。 ——所謂業感,你碰到什麼緣,碰到什麼境界,碰到什麼人,遇到什麼事,去隨順、去附和而已。 ——而不是說,我們自己真正讓那些混濁的心逐步逐步的讓它清明;那些粗重的心逐步逐步讓它細微;那些膚淺的心逐步逐步讓它越來越深入,能夠認清我們內心當中最深處的境界,認清我們的思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修道方向】: ——只有這些很深細的我們的心,才能夠同佛菩薩的心,佛菩薩的境界去相應。 ——這些很深細的心,它不會受到我們身體的影響。比如說,我們坐在這裏,看經本,我們坐在這裏,看到佛像,它不會受到我們這個身體的影響; ——我們走路,我們打坐,我們同人家談話,我們內在當中的那顆自性的、清淨的心,我們內心當中那種非常微細的心,如如不動的,非常清楚、非常清明,知道做什麼的。 ——讓我們的心越來越敏感、越來越深細、越來越活潑、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容易同師法友相應、同叁寶相應,同佛菩薩的境界相應。 『附錄·思考題』: 17.如何理解隱門和顯門的關系? 18.如何認識我們五蘊假和的身體呢? 19.一個具足戒定慧的修道人和我們凡夫的生活狀態有何不同? 20.如何理解“業感”?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心修練成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