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对治现世贪着 2

  

如何对治现世贪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2/6)

  

(4月4日下)

  

  【要点导读】:

  ◎ 我们为何追求不到世间目标?

  ◎ 如何被世间心智模式引入误区的?

  ◎ 学佛为何不需担心现世?

  

  二、清净染污因境异·道场熏修依师友

  1、作意领纳由触生·内心净染因境有

  【如理认识】:

  ——世间上面,我们对一个境界的认识,都是要靠根、要靠识、要靠境。

  ——根、境、识,六根、六境、六识,那么根境识三种和合,就产生触。

  ——触的作用,我们说触境生心,我们看到一个什么境界,我们听到一个什么境界,一个什么声音,然后内心里面就会产生作意。

  ——所谓作意,就是去留心、去注意,留心注意以后,它才能进一步去领纳。

  ——领纳了,我们内心里边就会有那种形象产生,所以,触产生作意,作意产生感受,感受就是领纳。

  ——领纳产生想,想就是取相,内心里边就有那个法的形象,那个境界的相。

  ——相产生以后就造作,造作就是对我们内心里边的那种形象,进行分析、归纳、判断。

  ——然后自己下一步决定:要怎么做?通过身语去造作。

  

  【环境对比】:

  ——也就是说,触、作意、受、想、识,它这样一个系列下来,它首先跟触有关系。

  ——那比如我们在佛堂里边,听经、听课、诵经、拜佛,我们所接触到的环境就是一个清净、如法、和合的环境,

  ——这样子的话,我们内心的作意,我们内心的感受,以及我们内心种种的形相都是比较好,比较清净的,比较如理的;

  ——反过来说,我们在社会上面的一个非常嘈杂的境界当中,十分混乱的境界当中,污浊不堪的境界当中,那我们所接触到的境界都是不理想、不美妙,对身心极其不利的境界,

  ——这样子的话,我们的作意,我们的感受,我们内心里面所接触到的那些境界也会很不好,

  

  2、修学遇阻当自省·方知不舍师友伴

  【反思人生】:

  ——我们常常说,这一生当中我们哪一些时间是跟哪一些人相处?

  ——几十年下来,可以从时间上面去分析嘛,我们同自己相处的人,自己是不是很喜欢,很爱好、很渴求?

  ——或者说我们同他相处的周围环境的这些人可有可无?甚至说自己就不是那么喜欢,

  ——乃至在我们整个生命的历程当中就没有几位让自己觉得可以一直相处的人。

  ——世间上面的这些朋友也是很有限的,甚至世间上面的朋友,所追逐的目标、生活的方式都是无用、无益的生活。

  

  【内观自省】:

  ——常常自己学不下去,用功不能上路,并且常常会退失、退堕,不知道自己学对、学错了。

  ——许许多多的问题就是因为在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同别人探讨,及时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指导,更没有机会和能力去分享同行善友学修佛法的心得和经验。

  ——当然时间长了、久了,我们的问题就越积越多,我们内心的症结就越来越坚固,无明烦恼越来越深重,越来越认不清修学佛法的路子。

  

  【树立正见】:

  ——这样子的话就是,对于我们修学佛法来讲,环境就是极其重要。——师父强调!

  ——修道环境的创造、培养、成就,它是能够利益很多很多的人。

  ——也就是有了这种氛围之后,一个人要修道、学习,要来体验生活,他是靠整个的环境的、氛围的熏陶。

  ——那作为我们佛教徒来讲,怎么样子的师、友,对自己学习佛法的帮助、成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师父强调!

  

  【道场殊胜】:

  ——我们这种氛围非常好,道风非常的浓厚、纯正、清净,那这些力量从哪里来呢?

  ——一个方面,我们大家的发心、用功、护持、带动,

  ——那我们为什么能够发起这种心呢?原因是依教奉行。

  ——依什么教呢?依善知识的言教。

  ——善知识的言教又根据什么来呢?根据佛法,根据祖师大德的修行经验。

  ——那我们所作所为就是有标准的,就是有根据的、有来源的,

  ——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法理的根据,有佛法的体会,有实际身、语、意三业的造作,那么我们同佛法就相应,同佛的境界就相应。

  ——就不会在很琐碎的、很细微的、很没有价值的事情上、枝节上,去计较、去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师父强调!

  

  『附录·思考题』:

  1.什么是作意、领纳、造作?您能描述根境识和合造业的过程吗?

  2.生活中您感受到环境差异对自己身心有什么不同影响吗?

  3.我们在修学上用功不能上路,并且常常会退失、退堕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我们要到三宝地,要依靠师友共修共学呢?有什么殊胜的利益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