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對治現世貪著 2

  

如何對治現世貪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6)

  

(4月4日下)

  

  【要點導讀】:

  ◎ 我們爲何追求不到世間目標?

  ◎ 如何被世間心智模式引入誤區的?

  ◎ 學佛爲何不需擔心現世?

  

  二、清淨染汙因境異·道場熏修依師友

  1、作意領納由觸生·內心淨染因境有

  【如理認識】:

  ——世間上面,我們對一個境界的認識,都是要靠根、要靠識、要靠境。

  ——根、境、識,六根、六境、六識,那麼根境識叁種和合,就産生觸。

  ——觸的作用,我們說觸境生心,我們看到一個什麼境界,我們聽到一個什麼境界,一個什麼聲音,然後內心裏面就會産生作意。

  ——所謂作意,就是去留心、去注意,留心注意以後,它才能進一步去領納。

  ——領納了,我們內心裏邊就會有那種形象産生,所以,觸産生作意,作意産生感受,感受就是領納。

  ——領納産生想,想就是取相,內心裏邊就有那個法的形象,那個境界的相。

  ——相産生以後就造作,造作就是對我們內心裏邊的那種形象,進行分析、歸納、判斷。

  ——然後自己下一步決定:要怎麼做?通過身語去造作。

  

  【環境對比】:

  ——也就是說,觸、作意、受、想、識,它這樣一個系列下來,它首先跟觸有關系。

  ——那比如我們在佛堂裏邊,聽經、聽課、誦經、拜佛,我們所接觸到的環境就是一個清淨、如法、和合的環境,

  ——這樣子的話,我們內心的作意,我們內心的感受,以及我們內心種種的形相都是比較好,比較清淨的,比較如理的;

  ——反過來說,我們在社會上面的一個非常嘈雜的境界當中,十分混亂的境界當中,汙濁不堪的境界當中,那我們所接觸到的境界都是不理想、不美妙,對身心極其不利的境界,

  ——這樣子的話,我們的作意,我們的感受,我們內心裏面所接觸到的那些境界也會很不好,

  

  2、修學遇阻當自省·方知不舍師友伴

  【反思人生】:

  ——我們常常說,這一生當中我們哪一些時間是跟哪一些人相處?

  ——幾十年下來,可以從時間上面去分析嘛,我們同自己相處的人,自己是不是很喜歡,很愛好、很渴求?

  ——或者說我們同他相處的周圍環境的這些人可有可無?甚至說自己就不是那麼喜歡,

  ——乃至在我們整個生命的曆程當中就沒有幾位讓自己覺得可以一直相處的人。

  ——世間上面的這些朋友也是很有限的,甚至世間上面的朋友,所追逐的目標、生活的方式都是無用、無益的生活。

  

  【內觀自省】:

  ——常常自己學不下去,用功不能上路,並且常常會退失、退墮,不知道自己學對、學錯了。

  ——許許多多的問題就是因爲在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同別人探討,及時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指導,更沒有機會和能力去分享同行善友學修佛法的心得和經驗。

  ——當然時間長了、久了,我們的問題就越積越多,我們內心的症結就越來越堅固,無明煩惱越來越深重,越來越認不清修學佛法的路子。

  

  【樹立正見】:

  ——這樣子的話就是,對于我們修學佛法來講,環境就是極其重要。——師父強調!

  ——修道環境的創造、培養、成就,它是能夠利益很多很多的人。

  ——也就是有了這種氛圍之後,一個人要修道、學習,要來體驗生活,他是靠整個的環境的、氛圍的熏陶。

  ——那作爲我們佛教徒來講,怎麼樣子的師、友,對自己學習佛法的幫助、成就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師父強調!

  

  【道場殊勝】:

  ——我們這種氛圍非常好,道風非常的濃厚、純正、清淨,那這些力量從哪裏來呢?

  ——一個方面,我們大家的發心、用功、護持、帶動,

  ——那我們爲什麼能夠發起這種心呢?原因是依教奉行。

  ——依什麼教呢?依善知識的言教。

  ——善知識的言教又根據什麼來呢?根據佛法,根據祖師大德的修行經驗。

  ——那我們所作所爲就是有標准的,就是有根據的、有來源的,

  ——因爲我們有這樣的法理的根據,有佛法的體會,有實際身、語、意叁業的造作,那麼我們同佛法就相應,同佛的境界就相應。

  ——就不會在很瑣碎的、很細微的、很沒有價值的事情上、枝節上,去計較、去分析,這是非常重要的。——師父強調!

  

  『附錄·思考題』:

  1.什麼是作意、領納、造作?您能描述根境識和合造業的過程嗎?

  2.生活中您感受到環境差異對自己身心有什麼不同影響嗎?

  3.我們在修學上用功不能上路,並且常常會退失、退墮的原因是什麼?

  4.爲什麼我們要到叁寶地,要依靠師友共修共學呢?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