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6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理念课要点(六)

  

(6月29日 下)

  

  

【第八次课】

  

一、讨论:我们会说什么绮语,世间不学佛的人会说什么绮语?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1.这样具体的讨论是要让大家认识烦恼相,我们常常在烦恼相中却不觉得。绮语是十恶业中最小的一个,但它对修行的影响是很大的。

  

2.可以去观察不说绮语的人的状态,他的生命境界是怎样的。观察师父,内心的状态是非常稳的,师父讲话,要对什么样的机、要达什么样的效果是非常清楚的。而我们说话内心常常都是不清楚的,没有目的的。

  

3.不同生命境界的人,他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因为生命境界不一样,所关心的事情就不一样,从语言反映出来。

  

观察师父等大德的状态,感受大德们的内心是没有杂质的。

  

4.有的义工练习止语,强制止却止不住,业习气很重,止得很痛苦。实际上随着修行的不断深入,脑子里常思惟法义,思心所变化了,自然不需要刻意去止语,说的话自然就会少了,脑子里一直有所缘思惟,有时一句话也不想讲。

  

5.观察常说绮语的人的一种果报表现,他的语言没有威德、没有威摄力,别人不相信他,很容易与人争论,说出来的话也许是合理的,却令大家都反感;另一种果报是他想表达的时候表达不出来,绕了半天说不清楚,思惟混乱了,理路不清。这是说法的大忌,大家发愿做说法师,就一定要注意这点。

  

6.观察不说绮语的人,他一开口大家就都安静下来听,对比说绮语的人讲话大家就不爱听,还有一点就是他讲话很有力量,如有的法师指出别人的问题,说的话让人感受到很有力,就会听从。

  

7.说柔软语,把善法表达出来不是绮语。菩萨为了利益众生甚至要去学绮语、通达绮语。“以怜悯心,发生利益安乐心,现前为说种种绮语,无所违犯,生诸功德”,这是菩萨的一个大善巧,所以动机一定要把握清楚。

  

  

二、学习文章中的两段内容。

  

1.“修学佛法和不学的人,是截然不同的……”学佛和不学的人不同,举了说绮语的例子,接下来归纳佛法的根本立场原则也与世间物质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思考佛法到底追求什么?

  

2.师父前几天见客人的时候说,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儒家是解决人与人的问题、道家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实际上佛法三者都解决,但主要是解决心的问题。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心常常是往外求的,我们观功念恩、反省也好,只是记录了下来,并没有真正往内心深入。

  

3.a.《华严经》中说:了一切法,悉随心现,知业如幻,业报如像,诸行如化,因缘生法,悉皆如响。对佛来说娑婆世界当下就是净土,对我们,我们的心是秽土,所以世界也是秽土,一切外境都是心的显现。举例:法师敲木鱼的体会。木鱼不是手敲出来的,而是心敲出来的,是自心状态的显现。

  

《增一阿含经》中讲的四种人,身乐心不乐,心乐身不乐,心不乐身不乐,身乐心乐,都是在说明心的状态。

  

b.明白了一切外境都是心的显现,就不会有抱怨了,不如意都是自心造的,这就解决了人与人的问题。

  

4.文章下一段,“有真正信仰的僧俗佛弟子,自始至终都能和合共处……”。

  

a.大家有没有发现学佛的人很难相处?初学的人会觉得学佛的人真调柔、好相处,来寺里多了、上山常住了,却发现人那么难相处,人心那么复杂。这是从学佛到学佛没有学通学透的一种状态。

  

b.有时我们以我们的知见去护法,告诉别人因果,在寺里这不能做那不能做,都是以我们自己的知见在说,实际上已陷入烦恼相中了,让人感到学佛的人不好相处。但这一点过了,就好相处了。

  

c.习气不同的人在一起磨合是调伏烦恼的过程,互相沟通多、了解了背景因缘,接纳的程度就越来越大。出家法师普遍有这个问题,经过这样的磨合,僧团的和合就呈现了。

  

d.所以一再强调大家加强师友缘,加强师友缘就能调伏烦恼,大家了解多了、磨合多了,自然就容易和合了。所以我们比世间的人幸福多了。

  

  

三、思考题:用自己的体会来讲什么是佛法?

  

(待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