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6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理念課要點(六)

  

(6月29日 下)

  

  

【第八次課】

  

一、討論:我們會說什麼绮語,世間不學佛的人會說什麼绮語?分別會産生什麼樣的效果?

  

1.這樣具體的討論是要讓大家認識煩惱相,我們常常在煩惱相中卻不覺得。绮語是十惡業中最小的一個,但它對修行的影響是很大的。

  

2.可以去觀察不說绮語的人的狀態,他的生命境界是怎樣的。觀察師父,內心的狀態是非常穩的,師父講話,要對什麼樣的機、要達什麼樣的效果是非常清楚的。而我們說話內心常常都是不清楚的,沒有目的的。

  

3.不同生命境界的人,他的語言是不一樣的。因爲生命境界不一樣,所關心的事情就不一樣,從語言反映出來。

  

觀察師父等大德的狀態,感受大德們的內心是沒有雜質的。

  

4.有的義工練習止語,強製止卻止不住,業習氣很重,止得很痛苦。實際上隨著修行的不斷深入,腦子裏常思惟法義,思心所變化了,自然不需要刻意去止語,說的話自然就會少了,腦子裏一直有所緣思惟,有時一句話也不想講。

  

5.觀察常說绮語的人的一種果報表現,他的語言沒有威德、沒有威攝力,別人不相信他,很容易與人爭論,說出來的話也許是合理的,卻令大家都反感;另一種果報是他想表達的時候表達不出來,繞了半天說不清楚,思惟混亂了,理路不清。這是說法的大忌,大家發願做說法師,就一定要注意這點。

  

6.觀察不說绮語的人,他一開口大家就都安靜下來聽,對比說绮語的人講話大家就不愛聽,還有一點就是他講話很有力量,如有的法師指出別人的問題,說的話讓人感受到很有力,就會聽從。

  

7.說柔軟語,把善法表達出來不是绮語。菩薩爲了利益衆生甚至要去學绮語、通達绮語。“以憐憫心,發生利益安樂心,現前爲說種種绮語,無所違犯,生諸功德”,這是菩薩的一個大善巧,所以動機一定要把握清楚。

  

  

二、學習文章中的兩段內容。

  

1.“修學佛法和不學的人,是截然不同的……”學佛和不學的人不同,舉了說绮語的例子,接下來歸納佛法的根本立場原則也與世間物質標准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思考佛法到底追求什麼?

  

2.師父前幾天見客人的時候說,佛法是解決心的問題、儒家是解決人與人的問題、道家解決人與自然的問題。實際上佛法叁者都解決,但主要是解決心的問題。這就引出一個問題,我們的心常常是往外求的,我們觀功念恩、反省也好,只是記錄了下來,並沒有真正往內心深入。

  

3.a.《華嚴經》中說:了一切法,悉隨心現,知業如幻,業報如像,諸行如化,因緣生法,悉皆如響。對佛來說娑婆世界當下就是淨土,對我們,我們的心是穢土,所以世界也是穢土,一切外境都是心的顯現。舉例:法師敲木魚的體會。木魚不是手敲出來的,而是心敲出來的,是自心狀態的顯現。

  

《增一阿含經》中講的四種人,身樂心不樂,心樂身不樂,心不樂身不樂,身樂心樂,都是在說明心的狀態。

  

b.明白了一切外境都是心的顯現,就不會有抱怨了,不如意都是自心造的,這就解決了人與人的問題。

  

4.文章下一段,“有真正信仰的僧俗佛弟子,自始至終都能和合共處……”。

  

a.大家有沒有發現學佛的人很難相處?初學的人會覺得學佛的人真調柔、好相處,來寺裏多了、上山常住了,卻發現人那麼難相處,人心那麼複雜。這是從學佛到學佛沒有學通學透的一種狀態。

  

b.有時我們以我們的知見去護法,告訴別人因果,在寺裏這不能做那不能做,都是以我們自己的知見在說,實際上已陷入煩惱相中了,讓人感到學佛的人不好相處。但這一點過了,就好相處了。

  

c.習氣不同的人在一起磨合是調伏煩惱的過程,互相溝通多、了解了背景因緣,接納的程度就越來越大。出家法師普遍有這個問題,經過這樣的磨合,僧團的和合就呈現了。

  

d.所以一再強調大家加強師友緣,加強師友緣就能調伏煩惱,大家了解多了、磨合多了,自然就容易和合了。所以我們比世間的人幸福多了。

  

  

叁、思考題:用自己的體會來講什麼是佛法?

  

(待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