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辨析心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4/6) (7月17日 中) 【要点导读】: ◎ 为何一定要在自心中修出善知识的清净形象? ◎ 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活泼了吗? ◎ 怎样清除内心的染污? 四、如实行持善取舍·学佛修心弃世法 1.诸取舍处遵师教·依次第行殷重修 【领纳内涵】: ——《广论》里边告诉我们:修行要殷重修,怎么样殷重修呢?就是善知识的教授。 ——什么教授呢?取舍处! ——什么叫作取舍呢? ——哪些该要?哪些不该要?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做决定,然后去如实行持。 【依次第行】: ——那么这些行持,首先要知道,知道了以后要照着去做。 ——那么首先我们要清楚,善知识的教授是:“诸取舍处,如实行持。” ——“此复行持,先须了知”,那么我们不能如实行持,是因为不知道; ——“知则须闻”,首先要听闻,闻了才知道,知道了的话,才能够照着去做。 【诸取舍处】: ——那么我们首先要取什么?要舍什么? ——舍什么呢?舍现世后世的安乐; ——取什么呢?取佛法、菩提心、增上生、决定胜。 ——那么这样一些关键点,我们能不能照着去做,如实行持呢?就是实实在在去行持,这才叫作殷重修嘛。 【师父教诫】: ——如果我们没有殷重去修,你该取的取不到,该舍的舍不掉。 ——反过来说,你舍不掉,所以,你也就取不着,这是肯定的。 ——就是你必须把世俗的这些放下,才能够把佛法拿起来。 ——我们要听闻,我们要了知,我们要行持,我们要实践,我们殷重修,最关键的就是指这一点。——[师父强调] 【认识问题】: ——而不是说,在外在的形式上,表现出你多么多么的虔诚,那都是一种情感。 ——实际上我们对世俗生活当中的一切,还是非常地在意,哪怕小小的事情都非常在意。这样只有同佛法越来越遥远,只有越来越远离佛法。 2.如理辨析识自心·莫染世法修心要 【如理辨析】: ——学习佛法,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心,不能很好地去认识自己,是很麻烦的,是学不进去的。 ——认识自己、认识自心,同认识自己的知识、认识自己的经验、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所拥有的过去的往事、过去的境界、过去的回忆,是不一样的。 ——我们所认识到的都是自己过去的事情,过去读的书、过去工作的经验、过去生活的写照,就是这样子的一些痕迹和等流。 ——这些不是认识自己的心,是认识自己心上面所遗留下来的,留存下来的一些回忆。 【世俗心态】: ——你在回忆,不等于说你认识到自己的心。 ——你一直在回忆这些往事,在回忆自己的这些过去,然后就会意识到说,自己还有很多缺陷。 ——比如说自己能力不足、文化不高、经验不够、知识贫乏、人缘不好,然后,你就对那些有丰富知识、能力强的人,经验丰富的人,福报大的人,非常地向往,甚至非常崇拜。对那些非常精明的人,聪明的人,能干的人,博学的人,就非常羡慕。 ——所有这些心态都不是佛法的心态,都是错上加错。 ——一个人,他为什么学问好、能力强,也是等流了,他前生前世等流下来,再加上今生今世的努力;反过来说,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善巧方便、一种技巧。 【反思世法】: ——如果我们是照着前面的那些世间的,过去往事的回忆,以及基于这样的常识和经验去利人,同样还是世间心,不是菩提心。 ——世间心,它只能对别人有一定的帮助,非常容易枯竭。 ——因为你这些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结构,以及这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它是同世间的人,同自己过去的这些经验接轨,而不是同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圆满的境界去接上轨。 ——如果我们是同佛菩萨的境界相应,同佛菩萨的电线接上去,就不一样了。 【修心内涵】: ——佛法告诉我们修心,不是在这些方面去用心。我们用错了心。 ——学佛法,它不是要让我们的这些经验、知识、文化、能力、影响越来越大,不是这么一回事。 ——而是从自己的内心净化、内心转变、内心对治烦恼开始。 ——然后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内心善良,有愿力、有力量,这样子我们所散发出来的一种业的氛围,以及通过我们身语的造作对别人的利益才是一个真正的利乐,才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体现。 『附录·思考题』: 1.如何理解殷重修的内涵?该如何如理取舍? 2.为什么说认识自心同认识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过去的记忆等是不一样的? 3.为什么用世间心利人,只能对别人有一定的帮助,非常容易就枯竭了呢? 4.佛法告诉我们要修心,那我们该如何修心?把我们的心修成什么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