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所缘境与所知障 2

  

所缘境与所知障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2/6)

  

(8月1日 上)

  

  

【要点导读】:

  

◎ 是什么扰乱了我们心智的光明?

  

◎ 为何同行善友能够为我们印证?

  

◎ 如何将境界转化成佛法?

  

  

二、心法相应师友证·光光相摄谛观心

  

1.心行染净难自知·依止师友得印证

  

【如实缔观】:

  

——那问题是,我们的心现在究竟是同佛法相应呢,还是同世间法相应?

  

  

【审思自省】:

  

——常常听到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

  

——我们心杂染的时候,会不会晓得现在我们的心是杂染的?我们的心清净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知道说,现在我的心是清净的

  

——就是自己有没有这种可能和能力来判断,一天当中有多长的时间自己的心是杂染的,多少的时间自己的心是清净的?

  

  

【认识问题】:

  

——我们没有这样子去下过功夫。

  

——我们更多的情况下只是说,从早到晚我们用了多少的时间,在做什么事情,在说什么话,有没有在学习?有没有在讨论佛法?

  

  

【如理认识】:

  

——你在看经,你在拜佛,你在讨论佛法,这仅仅也是一件事而已了。

  

——你看经的时候,未必就同佛法相应;礼拜的时候,未必就同佛法相应;研讨的时候,未必就同佛法相应。

  

——看经、礼拜、研讨,仅仅是我们在造作同佛法相应的业。

  

——那我们在造作的过程当中,是不是相应?这才是关键的问题。

  

——自己无法下结论说,我们是相应不相应,我们相应的程度,我们相应的深浅次第。

  

——这样子也就是需要同行善友的帮助,需要善知识的引导和印证。

  

——如果缺乏的话,自己是不知道的。

  

  

【如理思维】:

  

——为什么说善知识、同行善友能够对我们印证?道理很简单。

  

[宗]:因为我们的同行善友也是在学佛法,所以如果是同佛法的确相应,那我们周遭的人也能够感受到你内心佛法的力量。

  

——大家就会说你好,说你有功夫、有境界;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周遭的人,感受不到你内心佛法的境界和力量。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你的这种境界,你的这种力量和心态是同别人不一样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

  

——这样子的话,也有可能我们所做的这些佛法的事情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就会变成事情,不能说从事情的本身来体现佛法的境界。这是很重要的!——[师父强调]

  

——因为我们的师友常常同我们相处,所以我们知道对方的情况,对方的功夫,自己的造作就容易同别人相应:自己的造作,别人容易感受得到;我们也能够比较容易去感受到别人的身语造作所表现出来的内心的那种境界。

  

——如果是对很疏远的人、陌生的人,没有熏习过佛法的人,当然就不容易理解。很陌生的人,疏远的人,你做什么事情,他不予理睬,他不会去感受。

  

  

2.自性光明如实观·莫攀莫比当自省

  

【对比观察】:

  

——不学佛法的人,因为内心里面智慧之门完全没有打开,彻底都是黑暗的。

  

——我们自己有了一些佛法的常识,佛法的名相,你讲给对方听,讲给不学佛法的人听,也会产生作用,也会有意义,也能够引起别人的兴趣,只要有缘。

  

——这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子的一个境界,但讲给别人听,也会产生作用(呢)?

  

——这是因为,体现佛法的这些文字、音声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别人听到我们讲说,对方看到佛菩萨的圣像,只要有这种缘分,他法喜的心就能够得到功德。

  

——但是,我们如果讲给更高明的,佛法更有成就的法师、同行听,就不容易了。

  

——这什么原因呢?

  

——就是你内心的光明比不上别人,你虽然也有智慧,但你的这种智慧,所发出来的光明可能只有10瓦、15瓦的光明,而对方的光明是100瓦、1000瓦,你一比自然就黯淡无光,你就显不出来了,是不是?这是肯定的。

  

  

【如理认识】:

  

——但是你15瓦、20瓦,它也会起作用的,只不过它的作用是比较微弱的作用。

  

——这样子就是,我们在一个团体当中,常常会觉得自己会被忽视,别人不重视自己,别人不了解自己,这是因为我们这个光明不够,而别人的这个光更厉害。

  

——就是别人的光把我们的光都给包括进去了,都给包容进去了。

  

——如果你自性光明更厉害,那么就能把别人的光明一起含摄进去,就光光相摄嘛。

  

[宗]:佛法所讲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内心的功夫。

  

  

【反观自省】:

  

——大家在寺院里面当义工,时间久了都有这方面的体会。

  

——时间久了,听到别人讲佛法,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听,能够引起那么多人的兴趣、好感、相应,有时候就觉得自己好像很可怜的样子。

  

——自己会觉得,别人都不理睬我;自己会觉得,我怎么不能同大家相应?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真的都是自己的一些问题。

  

  

『附录·思考题』:

  

1. 为什么说善知识、同行善友能够为我们印证呢?

  

2. 为什么我们内心没有那样的境界,但讲给不学佛的人听,佛法也会产生作用呢?但为什么讲给功夫更高的人听,情况则不同呢?

  

3.为什么我们在一个团体当中,常常会有自己被忽视,别人不重视自己的感受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