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所緣境與所知障 2

  

所緣境與所知障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6)

  

(8月1日 上)

  

  

【要點導讀】:

  

◎ 是什麼擾亂了我們心智的光明?

  

◎ 爲何同行善友能夠爲我們印證?

  

◎ 如何將境界轉化成佛法?

  

  

二、心法相應師友證·光光相攝谛觀心

  

1.心行染淨難自知·依止師友得印證

  

【如實締觀】:

  

——那問題是,我們的心現在究竟是同佛法相應呢,還是同世間法相應?

  

  

【審思自省】:

  

——常常聽到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

  

——我們心雜染的時候,會不會曉得現在我們的心是雜染的?我們的心清淨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知道說,現在我的心是清淨的

  

——就是自己有沒有這種可能和能力來判斷,一天當中有多長的時間自己的心是雜染的,多少的時間自己的心是清淨的?

  

  

【認識問題】:

  

——我們沒有這樣子去下過功夫。

  

——我們更多的情況下只是說,從早到晚我們用了多少的時間,在做什麼事情,在說什麼話,有沒有在學習?有沒有在討論佛法?

  

  

【如理認識】:

  

——你在看經,你在拜佛,你在討論佛法,這僅僅也是一件事而已了。

  

——你看經的時候,未必就同佛法相應;禮拜的時候,未必就同佛法相應;研討的時候,未必就同佛法相應。

  

——看經、禮拜、研討,僅僅是我們在造作同佛法相應的業。

  

——那我們在造作的過程當中,是不是相應?這才是關鍵的問題。

  

——自己無法下結論說,我們是相應不相應,我們相應的程度,我們相應的深淺次第。

  

——這樣子也就是需要同行善友的幫助,需要善知識的引導和印證。

  

——如果缺乏的話,自己是不知道的。

  

  

【如理思維】:

  

——爲什麼說善知識、同行善友能夠對我們印證?道理很簡單。

  

[宗]:因爲我們的同行善友也是在學佛法,所以如果是同佛法的確相應,那我們周遭的人也能夠感受到你內心佛法的力量。

  

——大家就會說你好,說你有功夫、有境界;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周遭的人,感受不到你內心佛法的境界和力量。感受到的只是一種你的這種境界,你的這種力量和心態是同別人不一樣的,甚至是格格不入的。

  

——這樣子的話,也有可能我們所做的這些佛法的事情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就會變成事情,不能說從事情的本身來體現佛法的境界。這是很重要的!——[師父強調]

  

——因爲我們的師友常常同我們相處,所以我們知道對方的情況,對方的功夫,自己的造作就容易同別人相應:自己的造作,別人容易感受得到;我們也能夠比較容易去感受到別人的身語造作所表現出來的內心的那種境界。

  

——如果是對很疏遠的人、陌生的人,沒有熏習過佛法的人,當然就不容易理解。很陌生的人,疏遠的人,你做什麼事情,他不予理睬,他不會去感受。

  

  

2.自性光明如實觀·莫攀莫比當自省

  

【對比觀察】:

  

——不學佛法的人,因爲內心裏面智慧之門完全沒有打開,徹底都是黑暗的。

  

——我們自己有了一些佛法的常識,佛法的名相,你講給對方聽,講給不學佛法的人聽,也會産生作用,也會有意義,也能夠引起別人的興趣,只要有緣。

  

——這爲什麼我們沒有這樣子的一個境界,但講給別人聽,也會産生作用(呢)?

  

——這是因爲,體現佛法的這些文字、音聲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別人聽到我們講說,對方看到佛菩薩的聖像,只要有這種緣分,他法喜的心就能夠得到功德。

  

——但是,我們如果講給更高明的,佛法更有成就的法師、同行聽,就不容易了。

  

——這什麼原因呢?

  

——就是你內心的光明比不上別人,你雖然也有智慧,但你的這種智慧,所發出來的光明可能只有10瓦、15瓦的光明,而對方的光明是100瓦、1000瓦,你一比自然就黯淡無光,你就顯不出來了,是不是?這是肯定的。

  

  

【如理認識】:

  

——但是你15瓦、20瓦,它也會起作用的,只不過它的作用是比較微弱的作用。

  

——這樣子就是,我們在一個團體當中,常常會覺得自己會被忽視,別人不重視自己,別人不了解自己,這是因爲我們這個光明不夠,而別人的這個光更厲害。

  

——就是別人的光把我們的光都給包括進去了,都給包容進去了。

  

——如果你自性光明更厲害,那麼就能把別人的光明一起含攝進去,就光光相攝嘛。

  

[宗]:佛法所講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功夫。

  

  

【反觀自省】:

  

——大家在寺院裏面當義工,時間久了都有這方面的體會。

  

——時間久了,聽到別人講佛法,會有那麼多人喜歡聽,能夠引起那麼多人的興趣、好感、相應,有時候就覺得自己好像很可憐的樣子。

  

——自己會覺得,別人都不理睬我;自己會覺得,我怎麼不能同大家相應?

  

——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真的都是自己的一些問題。

  

  

『附錄·思考題』:

  

1. 爲什麼說善知識、同行善友能夠爲我們印證呢?

  

2. 爲什麼我們內心沒有那樣的境界,但講給不學佛的人聽,佛法也會産生作用呢?但爲什麼講給功夫更高的人聽,情況則不同呢?

  

3.爲什麼我們在一個團體當中,常常會有自己被忽視,別人不重視自己的感受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