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怎样发心修行 2

  

怎样发心修行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2/5)

  

(8月11日 中)

  

  

【要点导读】:

  

◎ 如何才是上上发心,下下行持?

  

◎ 参访善知识的诀窍在哪里?

  

◎ 经论怎样才算学活了?

  

  

二、善学发心趣大乘·中下道次有二义

  

1.发心成佛大乘数·菩提心宝依师学

  

【发心内涵】:

  

——刚才谈到我们要成佛,就要发心,那么如果没有发心的话,就要发心。

  

——其次,我们如何来转趣大乘能入之门?就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够算大乘发心?

  

——所谓大乘发心,就是发心成佛,发菩提心,“若于相续中生起此心”,在自己的内心当中,真正生起了自己要发菩提心,圆满佛果(的心);

  

  

【如理辨析】: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仅仅谈发心,后面感受不到、理解不到、认识不到说,发心的目的是成佛,把成佛忘记掉,就是对发心这两个字的内涵和意义不了知,了解得有欠缺。

  

——它是一体的,是转趣大乘能入之门的一个关键:就是为了要发心成佛。

  

——但是我们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微弱的。

  

——我们如果发心成佛,这样子的话就名为佛子,就名为菩萨,就入了大乘数了;

  

——相反,如果退心,也就是从大乘当中退失,从大乘当中退失就不是修大乘的法,就不是修大乘的人,你就已经不是一个大乘发心的行者了。

  

  

【破斥邪见】:

  

——如果我们觉得佛道非常遥远,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够成就,菩萨道非常困难,不容易去实现,“慢慢再说,以后再走”,产生退心。

  

——这样子就是回到二乘当中去,或者说就是回到人乘当中去。

  

——因为你没有出离心。出离心都没有,怎么会有二乘呢?顶多只是同佛法结个善缘而已。

  

  

【如理认识】:

  

——《广论》里边告诉我们说,“是故诸欲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发”。

  

——就是我们很多很多的教授、开导,以及各种方便,“众多方便、励力令发”,都是让我们“发心成佛”这样的一个宗能够建立起来。

  

  

【直指要害】:

  

——菩提心不容易发,也就是说明我们不了知修习发心的重要性、胜利,不了解发菩提心究竟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和利益。

  

——不了解的话,就会以世俗的、世间的观点,等流习气(来思考),认为说自己去帮助别人、利益别人是一件吃亏的事情。

  

  

【树正知见】:

  

[宗]:发心也需要去学习,不是很简单说自己想发心就能够发起来,也需要依靠三宝、善知识的策励。

  

——不然的话,我们这颗心非常不容易发起来;发起来之后,还是会退,退到原来的基础,甚至比原来的基础还差,都是有可能的。

  

  

2.别分三士伏慢心·上中二士广饶益

  

【修学惑疑】: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中士道、下士道当中这么多的法类也都是上士道的基础,那么既然都是上士道的基础,那我们何必再去建立共中士跟共下士的这样子的一个次第?

  

——意思是说,既然都是大乘发心,一佛乘引导成佛,那为何又要来分别共中士和共下士这样两科呢?

  

  

【释疑解惑】:

  

——这个问题,《广论》里头也有回答:“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就是有两个原因,有两个重要的意义,所以这样来建立的。是哪两条呢?

  

——第一条,摧伏增上我慢。

  

——那么这种慢心重的众生,他自己还没有生起共同的中下士夫的心,就认为说,自己就是上士道。

  

——也就是我们基础还不具足,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佛经当中的名相,说发菩提心,他自己就说我发菩提心,然后自认为大乘,自认为是上士道。

  

——那么第二种原因就是,“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

  

——也就是说,上士道、共中士的这些根器的众生,为什么也要希求增上生及其解脱呢?没有直接引导到增上生,为什么对这两个也要有希求?

  

——对这两个法类起希求,是成就佛道的基础。

  

——因为要圆满佛道需要很多生、很多世,那么如果我们在眼前都不能保障的话,那在很遥远、很遥远的未来,是很难讲的。

  

  

【认识问题】:

  

——如果我们是下品根器的人,要去修上士道,那么我们上品的这种意乐不容易发起来,但是我们又不容易照下品的法类去实践,那麻烦就比较大。

  

[宗]:所以在道次第里头,引导我们上士发心,但是真正实践起来,是共下士开始。

  

——我们如果不是这样子去认识、去用功,最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一种状况呢?

  

——我们虽然说大乘发心,但不行大乘之道。

  

——就是我们发的心,跟我们所做的事情、行为,不配套。

  

——不配套的话,也就是我们的这些行为、修行不能来支撑我们的发心,由此引发出来的就是对于修行成佛、发心成佛不能联系起来。

  

  

『附录·思考题』:

  

1.怎么样才能够算大乘发心呢?

  

2.为什么菩提心不容易发?我们该如何学习发心呢?

  

3.道次第中建立共、中下士两科的原因何在?

  

✿ 继续阅读 ▪ 怎样发心修行 3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