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發心修行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5)
(8月11日 中)
【要點導讀】:
◎ 如何才是上上發心,下下行持?
◎ 參訪善知識的訣竅在哪裏?
◎ 經論怎樣才算學活了?
二、善學發心趣大乘·中下道次有二義
1.發心成佛大乘數·菩提心寶依師學
【發心內涵】:
——剛才談到我們要成佛,就要發心,那麼如果沒有發心的話,就要發心。
——其次,我們如何來轉趣大乘能入之門?就是我們怎麼樣才能夠算大乘發心?
——所謂大乘發心,就是發心成佛,發菩提心,“若于相續中生起此心”,在自己的內心當中,真正生起了自己要發菩提心,圓滿佛果(的心);
【如理辨析】: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僅僅談發心,後面感受不到、理解不到、認識不到說,發心的目的是成佛,把成佛忘記掉,就是對發心這兩個字的內涵和意義不了知,了解得有欠缺。
——它是一體的,是轉趣大乘能入之門的一個關鍵:就是爲了要發心成佛。
——但是我們在這一點上,是非常微弱的。
——我們如果發心成佛,這樣子的話就名爲佛子,就名爲菩薩,就入了大乘數了;
——相反,如果退心,也就是從大乘當中退失,從大乘當中退失就不是修大乘的法,就不是修大乘的人,你就已經不是一個大乘發心的行者了。
【破斥邪見】:
——如果我們覺得佛道非常遙遠,不知道要多長時間才能夠成就,菩薩道非常困難,不容易去實現,“慢慢再說,以後再走”,産生退心。
——這樣子就是回到二乘當中去,或者說就是回到人乘當中去。
——因爲你沒有出離心。出離心都沒有,怎麼會有二乘呢?頂多只是同佛法結個善緣而已。
【如理認識】:
——《廣論》裏邊告訴我們說,“是故諸欲入大乘者,須以衆多方便勵力令發”。
——就是我們很多很多的教授、開導,以及各種方便,“衆多方便、勵力令發”,都是讓我們“發心成佛”這樣的一個宗能夠建立起來。
【直指要害】:
——菩提心不容易發,也就是說明我們不了知修習發心的重要性、勝利,不了解發菩提心究竟有什麼殊勝的功德和利益。
——不了解的話,就會以世俗的、世間的觀點,等流習氣(來思考),認爲說自己去幫助別人、利益別人是一件吃虧的事情。
【樹正知見】:
[宗]:發心也需要去學習,不是很簡單說自己想發心就能夠發起來,也需要依靠叁寶、善知識的策勵。
——不然的話,我們這顆心非常不容易發起來;發起來之後,還是會退,退到原來的基礎,甚至比原來的基礎還差,都是有可能的。
2.別分叁士伏慢心·上中二士廣饒益
【修學惑疑】: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中士道、下士道當中這麼多的法類也都是上士道的基礎,那麼既然都是上士道的基礎,那我們何必再去建立共中士跟共下士的這樣子的一個次第?
——意思是說,既然都是大乘發心,一佛乘引導成佛,那爲何又要來分別共中士和共下士這樣兩科呢?
【釋疑解惑】:
——這個問題,《廣論》裏頭也有回答:“別分叁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就是有兩個原因,有兩個重要的意義,所以這樣來建立的。是哪兩條呢?
——第一條,摧伏增上我慢。
——那麼這種慢心重的衆生,他自己還沒有生起共同的中下士夫的心,就認爲說,自己就是上士道。
——也就是我們基礎還不具足,但是我們看到很多佛經當中的名相,說發菩提心,他自己就說我發菩提心,然後自認爲大乘,自認爲是上士道。
——那麼第二種原因就是,“廣益上中下心,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于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
——也就是說,上士道、共中士的這些根器的衆生,爲什麼也要希求增上生及其解脫呢?沒有直接引導到增上生,爲什麼對這兩個也要有希求?
——對這兩個法類起希求,是成就佛道的基礎。
——因爲要圓滿佛道需要很多生、很多世,那麼如果我們在眼前都不能保障的話,那在很遙遠、很遙遠的未來,是很難講的。
【認識問題】:
——如果我們是下品根器的人,要去修上士道,那麼我們上品的這種意樂不容易發起來,但是我們又不容易照下品的法類去實踐,那麻煩就比較大。
[宗]:所以在道次第裏頭,引導我們上士發心,但是真正實踐起來,是共下士開始。
——我們如果不是這樣子去認識、去用功,最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一種狀況呢?
——我們雖然說大乘發心,但不行大乘之道。
——就是我們發的心,跟我們所做的事情、行爲,不配套。
——不配套的話,也就是我們的這些行爲、修行不能來支撐我們的發心,由此引發出來的就是對于修行成佛、發心成佛不能聯系起來。
『附錄·思考題』:
1.怎麼樣才能夠算大乘發心呢?
2.爲什麼菩提心不容易發?我們該如何學習發心呢?
3.道次第中建立共、中下士兩科的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