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七讲 上篇▪P2

  ..续本文上一页体都是不能比,都是有距离的。哪怕我们穿在身上的衣服、珠宝,所有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物不能跟我们人的身体比,身体不能跟心比,你说身体重要还是心重要?那肯定是心重要,心比身体重要,身体比物重要。物,物就是境界,身、心。心在烦恼的状态,你说我们人,心在烦恼状态好,还是在没有烦恼的状态中好?那肯定是在没有烦恼的状态中好。那么怎么样做到没有烦恼的状态?就需要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心,修心比人身要重要,很多人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人身怎么能够长生不老,那不可能。人身比你去储藏很多很多的财物更重要。我说这段话的意义就是说,我们参加法会,到庙里边来,学佛法,本身就能够改变、净化我们的心态,提升我们自己生命的境界,这就比世间上所有的东西都重要,这可以得到验证。

  

  

  【佛法团队与世间团队的比较:用心做事和用身体做事。】

  

   比如说我们来到寺庙里边,团体,我们常常说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体,团体是很多的,世间上有各种各样的团体,各种学术的团体,经济的团体,文化的团体,各种各样的组织。那么佛教的是一个什么团体呢?以自我完成、自我提高、自我觉悟为目的的团体,自利利他、提升生命,这在世俗社会是难以做到的。这个团体都是以教育、培养、凝聚这些以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觉悟、自利利他、提升生命的境界(为目的的人),就是做这些事情的。(做这些事情的团体)不容易,很难。我们在社会上面做事情,都是我们的身体在做,在以自我提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觉悟(为目的的)佛教的团体做事情,我们是用心来做事情,用身体做事情和用心做事情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的佛教的团体和世俗团体不一样的地方。很多人说,到庙里边做事和在家里做事也没什么区别,他不了解,团体与团体是不一样的,做事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庙里头,为什么做事,用什么用心,跟自己在家、在单位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在世俗社会,你在工作,要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要得到别人的肯定,要有相应的报酬,其实不知不觉,慢慢不断在增长自大,直接递增的价值就是不断在自大,这样我们看到不喜欢看的人,听到不喜欢听到的话,接触到不喜欢接触的境界,我们内心就会波动,就会埋怨,就会混乱,其实这样子与佛法的状态就远离了,佛法告诉我们都是要在根境识上面做功夫,在我们自己的眼根、眼识,六根、六识,在心上面做功夫。

  

  

  丙四、树立佛法正见,令心分明有序

  

   通常的人,他不了解说我们人是一个假相,对不学佛人说,说你是一个假相,他听了肯定不高兴,是不是?他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他听不懂你说这个假相的定义是什么,含义是什么,你要跟他解释清楚,你说这个假相他就会接受,那我们学佛法的人知道假相,唯识,他是知道的,他不会说这个假相是一个不好的词,对不对,那不学佛,他认为假相是一个不好的词,不仅仅人不会认为说人的身体一个假相,就是人连自己的情绪都认识不到,就是自己的烦恼都认识不到。社会上面一般人说,这个人的脾气不好,他认为都是人的脾气,你脾气不好,就是人的烦恼了。为什么有些人脾气就好,有些人的脾气就不好呢?有些人他脾气非常随和,有些人他脾气就非常古怪。为什么会有平和跟古怪呢?都是人的一种烦恼,你烦恼少,人就随和,就平易近人,和颜悦色,你烦恼重,就古怪。

  

   再进一步,很多人有一些自己的思想的观念,自己认为应该怎么做,自己该怎么做好,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样与人家打交道,等等观念,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和人的情绪是交织在一起的,往往他都分不清楚。我们佛法就让自己的观念首先要从(情绪分开),跟情绪分开,就跟烦恼分开,烦恼分开,你认识烦恼,才知道哪些是自己的知见,哪些是自己的烦恼,然后要来培养自己对佛法的信心,树立佛法的正知见,那么我们思想当中的这些观念,是你的情绪,才有办法解脱。烦恼和观念分辨不清楚,混合在一起,就是人的妄想,就是人的妄念,妄念纷飞,有很多很多的妄想,这些妄想就是你的观念和你的情绪混合在一起,就象我们看电视一样,一幕又一幕,它光电视里面就很多人的观念在支配,但是里面也有人的行为和很多情绪在支配。前几天我听说一个人,做梦,他能够像演电视一样,今天晚上什么事,明天晚上接下去,后天晚上再接下去,这个人很有功夫(笑)。

  

   那这些,我们认知不清楚,我们认为都是很正常,人做梦,人打妄想,都很正常,他不知道这些都能够一样一样分清楚。就犹如我们到厨房里面一样,到库房里面一样,厨房里面的东西很多,米啊,面啊,油啊,调料啊,你随便买过来,往里面一堆、一放,乱七八糟,你认为说本来就是没办法,如果一个会摆放的人,他就知道,他给你分类,米放什么地方,油放什么地方,菜放什么地方,什么菜放哪里,干净的放哪里,不干净的,没有洗的、没有捡的、没有切的,他就分类。法也是一样,需要分类,分类就清楚,我要拿什么东西就拿得起来。我这个时候需要什么东西,需要味精啊,需要酱油啊,需要油啊,需要面啊,需要米,他一下就拿出来。你不分类,你怎么拿呢?分类就是有序。库房也是一样,整理得整整齐齐,每样东西堆放有序,一进去马上拿出来。图书馆也是如此,教室也一样,你要分类,一排两排三排,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人,也要分类,眼耳鼻舌身意,各司其职。但是问题到我们的心,到我们的思想,我们就混在一起,就一片无明,就分不了类。分不了类,就是所有的外境、烦恼、观念混合在一起,不能解脱,绞和在一起。

  

   所以在修行、用功的时候,让我们的心静下来,静下来后才能够认识到我们的心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才能跟外在的境界分明,分辨清楚,否则的话,就不能解脱,不能对佛法产生真实的感受,这个觉受无法生起。我们常常说要有正知见,要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见,就不会有妄想、妄念。那么,正知、正见、正念,不是说你要有就能够有,你怎么做到保持正知见,这就是一个修行的功夫,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经验的指导,这是很难的。保持不了,就走不出谜团。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七讲 上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