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體都是不能比,都是有距離的。哪怕我們穿在身上的衣服、珠寶,所有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物不能跟我們人的身體比,身體不能跟心比,你說身體重要還是心重要?那肯定是心重要,心比身體重要,身體比物重要。物,物就是境界,身、心。心在煩惱的狀態,你說我們人,心在煩惱狀態好,還是在沒有煩惱的狀態中好?那肯定是在沒有煩惱的狀態中好。那麼怎麼樣做到沒有煩惱的狀態?就需要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心,修心比人身要重要,很多人花很多時間去研究人身怎麼能夠長生不老,那不可能。人身比你去儲藏很多很多的財物更重要。我說這段話的意義就是說,我們參加法會,到廟裏邊來,學佛法,本身就能夠改變、淨化我們的心態,提升我們自己生命的境界,這就比世間上所有的東西都重要,這可以得到驗證。
【佛法團隊與世間團隊的比較:用心做事和用身體做事。】
比如說我們來到寺廟裏邊,團體,我們常常說師法友和合增上的團體,團體是很多的,世間上有各種各樣的團體,各種學術的團體,經濟的團體,文化的團體,各種各樣的組織。那麼佛教的是一個什麼團體呢?以自我完成、自我提高、自我覺悟爲目的的團體,自利利他、提升生命,這在世俗社會是難以做到的。這個團體都是以教育、培養、凝聚這些以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覺悟、自利利他、提升生命的境界(爲目的的人),就是做這些事情的。(做這些事情的團體)不容易,很難。我們在社會上面做事情,都是我們的身體在做,在以自我提升、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自我覺悟(爲目的的)佛教的團體做事情,我們是用心來做事情,用身體做事情和用心做事情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的佛教的團體和世俗團體不一樣的地方。很多人說,到廟裏邊做事和在家裏做事也沒什麼區別,他不了解,團體與團體是不一樣的,做事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是說,我們在廟裏頭,爲什麼做事,用什麼用心,跟自己在家、在單位的時候,有什麼不同。 在世俗社會,你在工作,要去實現自己的價值,要得到別人的肯定,要有相應的報酬,其實不知不覺,慢慢不斷在增長自大,直接遞增的價值就是不斷在自大,這樣我們看到不喜歡看的人,聽到不喜歡聽到的話,接觸到不喜歡接觸的境界,我們內心就會波動,就會埋怨,就會混亂,其實這樣子與佛法的狀態就遠離了,佛法告訴我們都是要在根境識上面做功夫,在我們自己的眼根、眼識,六根、六識,在心上面做功夫。 丙四、樹立佛法正見,令心分明有序
通常的人,他不了解說我們人是一個假相,對不學佛人說,說你是一個假相,他聽了肯定不高興,是不是?他爲什麼不高興呢,因爲他聽不懂你說這個假相的定義是什麼,含義是什麼,你要跟他解釋清楚,你說這個假相他就會接受,那我們學佛法的人知道假相,唯識,他是知道的,他不會說這個假相是一個不好的詞,對不對,那不學佛,他認爲假相是一個不好的詞,不僅僅人不會認爲說人的身體一個假相,就是人連自己的情緒都認識不到,就是自己的煩惱都認識不到。社會上面一般人說,這個人的脾氣不好,他認爲都是人的脾氣,你脾氣不好,就是人的煩惱了。爲什麼有些人脾氣就好,有些人的脾氣就不好呢?有些人他脾氣非常隨和,有些人他脾氣就非常古怪。爲什麼會有平和跟古怪呢?都是人的一種煩惱,你煩惱少,人就隨和,就平易近人,和顔悅色,你煩惱重,就古怪。 再進一步,很多人有一些自己的思想的觀念,自己認爲應該怎麼做,自己該怎麼做好,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樣與人家打交道,等等觀念,思想觀念。這些思想觀念和人的情緒是交織在一起的,往往他都分不清楚。我們佛法就讓自己的觀念首先要從(情緒分開),跟情緒分開,就跟煩惱分開,煩惱分開,你認識煩惱,才知道哪些是自己的知見,哪些是自己的煩惱,然後要來培養自己對佛法的信心,樹立佛法的正知見,那麼我們思想當中的這些觀念,是你的情緒,才有辦法解脫。煩惱和觀念分辨不清楚,混合在一起,就是人的妄想,就是人的妄念,妄念紛飛,有很多很多的妄想,這些妄想就是你的觀念和你的情緒混合在一起,就象我們看電視一樣,一幕又一幕,它光電視裏面就很多人的觀念在支配,但是裏面也有人的行爲和很多情緒在支配。前幾天我聽說一個人,做夢,他能夠像演電視一樣,今天晚上什麼事,明天晚上接下去,後天晚上再接下去,這個人很有功夫(笑)。 那這些,我們認知不清楚,我們認爲都是很正常,人做夢,人打妄想,都很正常,他不知道這些都能夠一樣一樣分清楚。就猶如我們到廚房裏面一樣,到庫房裏面一樣,廚房裏面的東西很多,米啊,面啊,油啊,調料啊,你隨便買過來,往裏面一堆、一放,亂七八糟,你認爲說本來就是沒辦法,如果一個會擺放的人,他就知道,他給你分類,米放什麼地方,油放什麼地方,菜放什麼地方,什麼菜放哪裏,幹淨的放哪裏,不幹淨的,沒有洗的、沒有撿的、沒有切的,他就分類。法也是一樣,需要分類,分類就清楚,我要拿什麼東西就拿得起來。我這個時候需要什麼東西,需要味精啊,需要醬油啊,需要油啊,需要面啊,需要米,他一下就拿出來。你不分類,你怎麼拿呢?分類就是有序。庫房也是一樣,整理得整整齊齊,每樣東西堆放有序,一進去馬上拿出來。圖書館也是如此,教室也一樣,你要分類,一排兩排叁排,第一位第二位第叁位……人,也要分類,眼耳鼻舌身意,各司其職。但是問題到我們的心,到我們的思想,我們就混在一起,就一片無明,就分不了類。分不了類,就是所有的外境、煩惱、觀念混合在一起,不能解脫,絞和在一起。 所以在修行、用功的時候,讓我們的心靜下來,靜下來後才能夠認識到我們的心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才能跟外在的境界分明,分辨清楚,否則的話,就不能解脫,不能對佛法産生真實的感受,這個覺受無法生起。我們常常說要有正知見,要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見,就不會有妄想、妄念。那麼,正知、正見、正念,不是說你要有就能夠有,你怎麼做到保持正知見,這就是一個修行的功夫,需要時間的累積,需要不斷的培養,需要經驗的指導,這是很難的。保持不了,就走不出謎團。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七講 上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