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我们贪图功德,或者说我们一定要得到什么,就会把我们得到的最后的结果作为我们的发心,当成我们的方法、手段、行持,这就是倒果为因。
只有说我们如何发心,如何行持,如何用心,我们才能得到什么结果。果是果,因是因。
【归根究底】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烦恼,内心不寂静造成的。
【师父破斥】内心不寂静,不要说认识诸法实相,要认识一个法也是不容易的。
【师父策励】任何一个法,只要我们在这个法上真正有很深的体悟,都能够以此类推。
佛法根本的命题、用心的方法必须要了解得比较清楚、透彻。
乙三、缺乏希求心与行持
【宗】行与证,行的过程也就是证的过程。
【因】行就是做,行一分,证一分;行两分,证两分。行与证是一体的。而不是说我们要行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最后才能证到什么。
【喻】行就如走路一样。比如你要去天安门,走一步就近一步,只要你不是走错路。走一步就靠近一步,走两步就靠近两步,最后就到了天安门。
【画饼充饥】内心只是想“我要到天安门”,没有去想路怎么走,没有去考虑怎么一步一步走,这怎么行呢?
【现行分析】很多人内心不寂静的时候总是在寻找,寻找什么呢?寻找善知识,寻找法,寻找路。
【勿向外求】实际上,我们内心不寂静的时候,遇到法一样不寂静,也不会把它当作法。
所谓法就是要让我们内心寂静。
【三法印】千百年来,三法印(才是佛法的标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只要法与这三个法相应,就是佛法,否则讲得再好也不是佛法。
这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法印,要同这个法印相应。
【关键要点】涅槃寂静的状态,我们是不是很希求、很想得到,是不是作为我们真正终极信仰的目标,这是很关键的。
【修行动力】只有我们追求涅槃寂静,才会去实践,才会去追求诸法实相。
【师父破斥】如果我们追求的不是涅槃寂静的功夫和境界,怎么才有办法从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境上来认识呢?这不可能的事。
【以妄对妄】我们只能以我们有分别的心、虚妄的心来认识世间上的种种境,虚妄心对虚妄境。
【以愿导行】我们如果真正追求涅槃,自然会反观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烦恼,看到自己不寂静的地方在哪里,(思考)如何让我们内心寂静,并且会一直去实践。
【信乐为本】内心寂静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动力有几分,对涅槃的希求有几分,对终极信仰信几分,这都是成正比的。
如果对终极信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希求,就不会寂静,不会去实践。
不会去实践,也不可能有寂静,不可能有修行实践的能力,这些理论都是相关联的。
乙四、没有真正建立生命宗旨
【生命宗旨】我们常常说,建立生命的宗旨是成佛,成佛就是涅槃寂静。
【无志过患】我们对涅槃寂静没有追求,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成佛的宗旨,就很容易以外在成就的价值来弥补我们内心当中自我价值的不足。
【深入分析】我们内心是苍白、空虚的,感受不到内心中佛法的力量,就很容易追求外在的成就,来弥补我们内心的不足,这样我们的心才会平衡,才会觉得活在世上有意思。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错误现行】追求外在的价值,就很需要别人的肯定、赞叹、鼓励,来满足我们虚假的价值。
【现实为喻】我们常常说,“你怎么老不理解我呢?我做这么多事,怎么都不理解我?”实际上这种人都是很可怜的,老是追求外在的一种成就。
【师父破斥】实际上这时候我们潜意识里都不是佛法的发心,这种心态已经有了大问题,只是我们自己看不到。
【直指原因】这就是我们对自己佛法的价值观没有信心,不相信。
【分析后果】不相信佛法的力量,不相信大众的力量、团体的力量,追逐外在自我价值的成就,自然而然(与团体)是背道而驰的,自然就远离大众、远离佛法,自然就学不下去。
【回光返照】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涅槃寂静,我们看问题就反观自心。
【如法体现】我们需要的是佛法的价值,自然而然我们各方面关系都能处理好,人、事、物一切的关系,一切的因缘,都能够处理好,佛法的力量也会很强,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也会很强。
【经论证成】《楞严经》里面讲:“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一种力量!
【师父破斥】如果不是的话,自然而然我们内心就会越来越枯槁。二乘还懂得怎么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如果我们不懂得真正意义上的用心的话,修行就修偏了,这是很要不得的。
【总摄】
修行修得上去,修好了,跟心有关;修行修不上去,修不好,跟心也有关。
善恶,一切因缘果报都跟我们的心有关,所以心在一切法中最为殊胜,叫做“一切最胜故”。
附:科判
甲一、经文略释
甲二、认识心与境的关系
乙一、娑婆世界的清净与染污
乙二、所知障的形成和原因
丙一、凡夫所知,执着成障
丙二、闻法不行,所知成障
丙三、所知障的根本
乙三、心的躁动与寂静
乙四、摄彼等义
甲三、现实因缘下如何修行
乙一、总说修行要旨
丙一、明确方向——通达无为
丙二、积累资粮——福慧双修
丙三、选择方法——大乘佛法
丙四、创造条件——发希求心
丙五、摄彼等义——修行从心开始
乙二、依法发心,超越世间追求
乙三、如法修心,开启智慧宝藏
乙四、以法观心,修正自身习气
乙五、无为用心,追求涅槃寂静
甲四、现实修行中常见问题
乙一、丧失对内心的觉照能力
乙二、混淆修行的目标与方法
乙三、缺乏希求心与行持
乙四、没有真正建立生命宗旨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讲 下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