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人生之八 3

  

认识人生之八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3/5)

  

(1月14日 中)

  【要点导读】:

  ◎如何才能感受到真实的快乐?

  ◎你知道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吗?

  ◎如何让我们的心随自自在呢?

  

  三、欲断烦恼莫逃避·先识自心以法观

  1、调伏烦恼非远离·空谈推演实无义

  【如理认识】:

  ——烦恼的远离跟烦恼的转化是不同的,烦恼的转化就是净化,烦恼已经调伏,远离跟调伏、跟转化、跟净化,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喻]:比如说我们这里这种空气不好,那你说“我搬到去另外一个地方住”。那比如说,北京空气不好,我搬到上海去住去、搬到厦门去住去,这个是远离。净化,是要采取措施,尽量让北京的空气就达标了。我听说,快开奥运会了,空气越来越好了,那它是净化了。有很多人做净化的工作,要杜绝污染源,把首钢都迁走了,然后汽车排气要限制,什么汽车不能开等等,这是采取很多的措施,空气就得到净化。

  

  

  【破邪显正】:

  ——但是我们要对治烦恼,要调伏烦恼(的时候),我们常常用的办法是一种远离的办法。

  ——远离这种境界,而不是说,我在内心当中去调伏(烦恼)。

  ——这种远离是逃避的一种方法,依然烦恼不能得到调伏,快乐也得不到,痛苦也不能远离。

  ——即便能够远离,也是仅仅是暂时的。

  ——我们要得到快乐,必需要从调伏烦恼、净化烦恼着力,才有办法获得永久的、究竟的快乐。不然的话,得不到,绝对得不到。

  

  

  【师父破斥】:

  ——但是我们听起来很容易,而做起来不是很简单。

  ——因为我们常常讲“度化众生”等等,“断烦恼成菩提”,“转烦恼成菩提”,就是能够把这些术语说得很顺口,很熟悉,但实际上面,我们内心上何其有这样种种不同的感受呢?

  ——感受不出来!为什么感受不出来呢?

  ——就是因为很粗心,粗心大意,我们内心不寂静,我们没有真正的用法,没有真正戒定慧的功夫,没有真正善知识、法师的引导,(所以)就认识不出来了。

  ——懂再多的教理,仅仅是逻辑上面的推演,就是我们讲一套道理,理解一套道理,它跟内心的境界绝对是两回事的。

  [喻]:比如说你一幅画,一幅大画家画的画,画这里边境界很高,那必须境界很高的人才能够体会到这幅画的一个境界,你是很难用文字来述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文字的表达也仅仅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那我们修行上面证悟到的境界远远要比一幅画要高,它是精神领域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去领会对佛法比较有体会的人、有证悟的人、有一定觉悟的人、一定证量的人,我们根本没办法了知,是很难很难的,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的境界达不到、难以企及。

  

  

  2、断除烦恼第一步·内在生命如理观

  【如理认识】:

  ——那么怎么样要做到没有烦恼、无忧无愁、没有挂碍呢?这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对自己,也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才有办法,才愿意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寻找问题。

  

  

  【破邪显正】:

  ——那我们会说,我们做的都好好的,人都很正常,早晨三点半起来,我们一点也没有过时,也没有赖床,晚上十点休息也很准点,白天也很精进,几点钟上课,几点钟过堂,念经都很准点,难道我们认识不到吗?难道不是很正确地认识自己?

  ——反过来说,你几点钟休息、几点钟过堂、几点钟来上课,小学的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够做到,那不算什么事情了。这样子能够说明正确认识自己吗?

  ——如果正确认识自己就这么简单,那不要去认识,大家都会知道。

  ——要认识到我们有多大的潜力,要认识到我们有多少的问题,要认识到我们这些问题怎样去解决,什么时候去解决,怎么解决,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应该去做什么,我应该怎么样来拓展自己生命的领域,让它更加富有意义,那(这些)我们是认识不清楚的。

  

  

  【如法思维】:

  ——生命的潜力是无比巨大的,并且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奥秘,不是我们很机械地来看待说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它是人生的一种现象,一种规律,它不是代表它生命的奥秘。

  ——那为什么也会有生老病死?那里边就很有文章了,里边就很有道理了。

  ——怎么样做到不生不老不病不死?这个就需要修道了,就需要做功夫了。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就是在有生之年,有生之年也不知道多少年,因为无常,也难讲你会活到多少岁,每个人都很难讲。

  ——不一定说你岁数大了,就是会死得早;岁数小就死得晚,这是不一定的事情。无常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突然间哪天(死亡)找到你的头上,那么你就是无常,很难讲说人一定要活到几岁,这都是不一定的事情。

  

  

  【师父策励】:

  ——那么我们怎么样来在无常、有限的人生的过程当中,真正认识到自我,认识到真我,真正的自己,体会我们生命的内涵和品质,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对佛法有用功,有认识。

  

  3、置换名言法转心·无常洞彻世间相

  【如法思维】:

  ——佛法说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和合而成的。

  ——所谓五蕴和合,就是假相。

  ——因为我们认识到,自己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看到的种种现象,它仅仅是现象而已。

  ——那我们不能把这些现象就当成人生(原稿:人身),就当成是真实的,就当成我们要下一步造什么业、下一步怎么去对待的一个标准。

  

  【对比思维】:

  ——哲学上谈现象、谈本质,我们佛法的谈法又不一样,佛法谈“相”。

  ——当然是“象”跟“相”,一个是大象的“象”,一个是“相”。

  ——我们佛教谈境界,所有东西都谈境界。

  ——为什么谈境界呢?因为这些是我们六根六识所缘的境,所以它就成了境界了。

  ——对我们自己来讲,就是境界,我们自己的境界。

  

  【如理认识】:

  ——那我们修行,就是要把六根六识所缘到的客观外在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的尘埃去掉。

  ——这些尘埃都是不对的,因为这些尘埃布满了我们整个的心。

  ——然后我们要种下的都是佛法的清净的种子,无漏的种子。

  ——那我们要把这些尘埃去掉,要把这些种子去掉,首先我们要断绝污染源,就是我们不能再去种有漏的种子。

  ——这样的话,也就是需要(我们)用佛法的观点来认识世间,以佛法的观点来认识人、事、物,我们才有办法转心,才有办法调伏烦恼。

  

  【指斥问题】:

  ——如果我们是一个佛教徒,我们一样用一套世间这样的名言、概念、逻辑来看待人、来看待事,那么我们的心怎么能够得到转化呢?烦恼怎么能够得到调伏?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喻]:就如我们看到木头、我们看到砖头、我们看到瓦片、我们看到桌子,那么不学佛的人也是看到木头、也是看到瓦片,也是看到桌子,也是看到椅子,一样的道理。但是,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个看法,觉得这木头、砖头、桌子、椅子是我眼睛、眼根所缘的境,那么这些境对我们自己,对道场、对佛教、对大家,它有作用。椅子可以坐,桌子可以写字,砖头可以拿来垒墙,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要能够把它们当成一种法。什么法?当作色法。

  ——“色法”,佛教的名言;“物质”,世间的名言。

  [喻]:甚至我们很简单的事情,比如,“眼睛”,社会的名言;“眼根”,佛教的名言,

  ——但是我们只有读佛经的时候,才觉得这是佛教的什么名言,世俗生活当中这些名言,我们套不过来,我们转化不了。

  

  【如法观察】:

  ——那用佛教的话来讲,世间上面所有的一切物质有两种:一种是显色,一种是形色。

  ——显色就是颜色,形色就是形状。

  ——就是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看到这种颜色跟形状,你能够把它辨认出来,就是因为它有颜色、有形状。

  [喻]:比如说我们这个讲堂,我们这个人如果全部都是白的,那么你就分不清楚什么是什么。这个花,这个桌子,这个天花板全部是白色,你就很不好辨认。

  ——所以我们看到的实际上面不是事物的本身,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层,表层的形状和颜色而已。

  

  

  【分别执着】:

  ——但是我们很容易把事物表层的形状、以及表层的颜色就当成事物本身的体性,那肯定是不对的。

  ——实际上,你没有看到木头,砖头也没有看到,也就是你只看到外在的它的形状和它的颜色。

  ——然后,你在这些形色和颜色上面下定义的,来比较,来评判,这个比较大一点,这个比较小一点,这个颜色深一点,浅一点。

  ——你喜欢深一点,你就说这个深这个好;你喜欢浅一点的人,(就说)这个好,那其他东西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喜欢小的东西,(就觉的)这个越小越好,有些人说这个大的好。

  ——但实际上,你说的“大、小”,“好、不好”,它跟这个物质的本身、跟这个东西的本身没有任何的关系。

  ——只是说,随你自己的心里认为它好就好,你认为它不好就不好。这都是人为的一种心情。

  [喻]:你如果不需要的的话,别人送你一个东西,你说赶紧拿走,放在这里一种累赘,占地方,都不想有这种多余的东西,无关的东西。

  

  【依法自省】:

  ——人的心情就是源于人的认识,对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事的认识。

  ——我们如果没有佛法的智慧,那肯定用烦恼来认识,用世间的名言概念来认识,那我们怎么能够解脱呢?那肯定解脱不了,还跟原来一样。

  ——我们要把世间上面的这套(名言)转化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修行指要】:

  ——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修无常,要修无我。

  ——因为无常、无我,空性,它们是诸法的共相,一切法都是无常的。

  ——你可以用无常来观待一切法,那么你就好观察,好用功,就不会被这些诸法迷惑住。

  ——那你如果一样一样来分析,那你这个脑筋整天还怎么能够学佛法呢?这还了得的事情!

  [喻]:就是分析说这个有什么坏处,那个有什么坏处,这个花有什么坏处,这个水有什么坏处,里面有污染,里面有毒,里面有添加剂,有什么东西,这个地方有没有灰尘,有没有毒,那还了得!你这天天都来不及(分析)了。

  ——你只要概括——无常!

  

  『附录·思考题』:

  1.烦恼的远离和烦恼的转化有什么不同?我们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烦恼的?

  2.为什么断除烦恼先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那该如何去正确认识自己呢?

  3.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的五蕴和合之身呢?

  4.我们该如何去除内心的尘埃,种下佛法清净的种子呢?

  5.如何用佛教的名言来认识世间的一切物质呢?那我们平常实际看到的都是什么呢?

  6.你能体会自己是如何被世间名言所绑缚的吗?

  7.我们该如何用佛教的道理智慧善巧观察世间诸相呢?

  

  

《认识人生之八 3》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认识人生之八 4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